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广告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还原革命的真实

    作者:赵子皓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2041

    ——《八月的乡村》书评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与萧红的《生死场》均被称为抗日主题的佳作。后来《生死场》还被解读出女性的苦难是恒久不变的这层意味。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亦是多重主题交织的,除了抗日的艰辛困苦、抗日时期百姓的妻离子散之外,笔者在阅读中感受最为强烈的是其对“革命的真实”的还原。《八月的乡村》并不以语言的华丽或独特打动读者,也不以革命中的前赴后继令人过目不忘,而是以革命的真实面貌示人。说其真实,是其对人物“小我”的塑造着了不少笔墨,从而构筑了更加立体的“革命”。阅......

  • 小城琐记

    作者:李祝萍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05

    ——《呼兰河传》书评《呼兰河传》创作于战火硝烟的40年代,在一片水深火热的时代背景下,《呼兰河传》回归到了小的城市,创造了文学创作的另一种图式。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中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士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高度概括了小说的特征,这部小说用一种散文式的记叙方式书写了呼兰河这座小城的家长里短,悲喜人生。有人说:“《呼兰......

  • 雁声断

    作者:许怡冉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30

    厓山飒然泠风挟孑然一身入梦,约略有潮水悲嘶,雁声叫断,器钵凋残,漠漠不识归路。名姝娴雅,翩若惊鸿,如若花间旧事,玲珑骰子安红豆,双翦秋水,入骨相思。既是重洋远隔,千秋岁过,又曷如牡丹花信,唐风微末,桑榆折枝,不是虎符请缨,却是脂粉钗钿,凤阙之外,羁旅之中,方寸情思,肆意勾勒?美人额纱,固引得人销魂,然楮墨笔法,岂但止于花间长短之句?鸳鸯蝴蝶固然,是丽娘后园,西厢月色,儿女情长,粉妆玉砌。一唱而三叹,一叹而三啼。伤春悲秋,清愁无际。新啼痕间旧啼痕,无乃世情薄凉而致,时......

  • 小说的精度——茅盾《子夜》

    作者:孟盛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2165

    ——茅盾《子夜》对于《子夜》的评价,现代文学史家、研究者们早已有了定论。这些定论大都从文学史出发,将其放置到“中国现实主义的成功长篇小说”(瞿秋白语)的语境。当然,之后的讨论从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进一步切入。《子夜》的文学史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对它的创作技巧往往用“主题先行”一概观之。其实由小说创作角度细细分析《子夜》,它所呈现的内容、人物、风景如同现代体育的射击打靶是非常精准的。首先,茅盾先生非常具有一种独特的小说家视角。《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面对三种外在困境,......

  • 也许,你曾错过一壁萧军

    作者:凌洁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60

    与二十五部经典相遇之《八月的乡村》也许是缘分又或是简单的拼音排列,书架上萧军的集子和萧红的挨得很近,有种整整齐齐排排坐的意味儿。但似乎萧红这个略显传奇和短促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萧军反而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曾是萧红的亲密伴侣。于是就有了无数次与之作品擦肩而过的可能。偶然阅之,那本在青岛写就的《八月的乡村》,这个人的形象才渐渐分明起来,那时不就是一个极具关外气质的年轻人么!爽朗豪气,运笔也丝毫不拖泥带水,对话充实语气饱满。这样看来,作为作家的萧军真的......

  • 梦一场

    作者:缪新怡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33

    ——关于《倾城之恋》的小书评缪新怡一切都好像在梦境中一样,两旁站满了白公馆的旧人,男男女女用一种鄙夷又惊奇的眼神瞪着她。那一双双放大的瞳孔像极了橱窗外行人赤裸的眼神,而自己是一件被前人穿过时丢弃的浅蓝印花旗袍,仿佛连里衬都快被人看穿。这一幕像极了那个看完戏后与家人挤散的下雨天,雨把行人阻隔成两个世界,窗里头是一个花绿纷杂的世界,这里头有前一刻还相惜的家人,素未谋面有利益瓜葛的生人,情理纠缠不清的有缘人,这是张结满芥蒂,疑惑,距离的网,网中所窥的皆尽行之匆匆的戏客心态......

  • 半生话倾城

    作者:李帛书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58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曾经的张爱玲或许就是想这样告诉胡兰成的,只是借范柳原之口,脉脉含情倾诉给白流苏——却叹息生命不受人的掌控,生生世世不分离只是人的臆想,好似天才地预见了玲成之恋的悲剧——可惜张爱玲自己却是不自知,白白将最纯真的感情奉献,换来自身的萎谢,也换来一生凄楚飘零。    张爱玲的母亲是受了西洋文化教育的新式女性,父亲却是清代封建贵族的遗少,      这注定了这段包办婚姻的失败。父母爱情......

  • 孤独的“造作”

    作者:单美玲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19

    ——张爱玲《倾城之恋》透过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我看到了一个个血淋淋的身体在冷风中行走着,这不是一场关于爱情的邂逅,而更倾向于一种孤独的呻吟,在毫无依靠中颤抖着。我看到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张自私与狭隘的面孔,我更看到了张爱玲的绝望,那源自内心深处流淌着的黯淡细流,就像麻木的僵尸一样。在烽烟战火中,那个时代是孤独的,而这一孤独又是通过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人所谓的爱情来展现的,是通过他们两个内心深处游离的孤独来烘托的。一个时代所遭受的疮痍,这是张爱玲所看到的,炮声,......

  • 透暖的冰花

    作者:周怡清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00

    她是被鲁迅先生所赏识的女性,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文学天才远超丈夫,她叫萧红,她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抹无法褪去的红。阅读《呼兰河传》以前,我先对萧红先生做了一定了解。她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女性,是四大才女中最悲情的一位。她从未得到父爱,她因不愿和同时代的女性一样屈服命运而逃婚,她曾在寒冷的冬夜流浪。她经历过欺骗、弃子等命运给她的玩笑,而值得一提的是她从未屈服。我却不相信有人能在这以后还能保持对生活完全的热爱。经历这一切的萧红该是多么绝望—......

  • 呼兰河也是潇湘

    作者:熊英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11

    倘若说,张爱玲是触目,萧红,便是拂面;张爱玲是朱砂痣,萧红便是白月光;张爱玲是滚金点翠的艳,萧红便是寡言弗猜的淡。这亦是《倾城之恋》与《呼兰河传》带给我的两种极致感受。均之二书,笔者更倾心于后者。《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不仅在于其文字的张力与独特的表达力,更在于其悲重而又沉实的情感力量。萧红,就像一朵倔强又理智的花,带着悲悯的情怀,那么赤裸而诚恳,用尽全力、恶狠狠地开。她从灵魂深处释放感悟,以无声的姿态讴歌着可贵的人间温暖,也驳诘着社会和人性,驳诘着那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