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也许,你曾错过一壁萧军
广告

也许,你曾错过一壁萧军

作者:凌洁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186

与二十五部经典相遇之《八月的乡村》

也许是缘分又或是简单的拼音排列,书架上萧军的集子和萧红的挨得很近,有种整整齐齐排排坐的意味儿。但似乎萧红这个略显传奇和短促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萧军反而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曾是萧红的亲密伴侣。于是就有了无数次与之作品擦肩而过的可能。偶然阅之,那本在青岛写就的《八月的乡村》,这个人的形象才渐渐分明起来,那时不就是一个极具关外气质的年轻人么!爽朗豪气,运笔也丝毫不拖泥带水,对话充实语气饱满。这样看来,作为作家的萧军真的被太多人给忽视了,这个抗战使其极具代表性的黑土作家。

乡野之情

八月的乡村,即使弥漫着满洲时期战火的硝烟,却依旧有着静谧的泛着昏黄光晕的迷人之处,在热浪的煽动下依旧有着行军队伍里稍显生机的戏谑与嘲弄。歌声远远近近地漂浮,生命之光伴着上空飞机盘旋的危险若有若无地显现,如烛火如萤虫。萧军用真实的笔触试图还原一个早已被历史神话的战争实景,发了疯一样视死如归的战士,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对革命无条件支持欢欣鼓舞的老百姓都是些被神化的虚影。真实的面貌是夹杂者人性的欲望,与欲望斗争中的苦痛纠缠。他们怕死也会痛到呻吟,他们会受不了女人的诱惑而讲些刺激感官的笑谈,另一些更为平凡的他们习惯了接受压迫,对于革命并没有过多的期许,反倒是打着革命旗号的战士打乱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少了电影中的崇敬反倒夹杂者更多的惊惧。这才是真正适应于乡土的乡村伦理,一尘不变的才是好的,活着就是好的。萧军对于这些了然于怀,“官不干了就是胡子,胡子不干了就去当兵”,黑白通气便也分不出是白是黑,兵已二心便也无所谓忠或不忠。贫下中农即便是对于吸干他们血的地主之死依旧充满怜悯,到头来革命或是割命,只有那一亩三分地才是提溜着他们脑袋的心中所系。

革命与割命

乡村就像是一个闭合的难以打破的鼓着气的熟罐头,在八月的热浪中滋滋呐喊。少数的觉醒者头顶着孤飞的老鸦们在山脊中前行,伴着鸟类低哑,充满着悠沉和倦怠的鸣叫。然而连觉醒者们都难以道明革命为何物。在旁人的眼里革命与割命毫无分别。顽固的没有温情的子弹划破沉闷的空气,有人倒下便再也不起长眠于此。也许那最后一刻也难以明了革命所指向的新世界到底存在着怎样迷人的光景,就此一份希望也随之掩埋,没有苦痛也不再悲伤。革命究竟是什么?萧军似乎也没有全然理会,书中的知识分子领导作战的萧明可以理解成他的缩影,想追随着许诺了新世界的大门却也知道自己在欺骗因而对于自己的话也非全部相信。对于大字不识的民兵更是如此,革命在他们而言无非就是给他们带来一个老婆。原始的欲望在暗自涌动,却构筑了人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因此萧军笔下不仅是血流遍地,尸横遍野的惨象更是一个充满着野性的张扬与人性温情的乡土世界。人们怀着最质朴最单纯的愿望投入那深不见底的革命。没有过多的光辉的神圣之光的照耀,人们不为别人只为自己的一米幸福而踏上了革命之路。萧军也丝毫没有遗忘站在革命对立面的敌人,同样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了充分的关照。即使是日本军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简而化之的嗜血怪兽和杀人工具,松原一个初出茅庐却又受欲望与道德感双重压迫的皇军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也会想到自己手中沾染的鲜血以及被同伴所残忍侵害的支那女人,内心却无法遏制与之为伍的强烈欲望。在极度扭曲甚至有了自杀念头的内心挣扎过后,集体无意识终究占据了上风。他反反复复地说服自己所有人都是这样凌虐别人的,长官不例外换做天皇也不会例外。萧军笔下的松原砸死了婴儿奸污了李七嫂,是一个难以宽恕的人。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地处理而给予其充分的心理活动。可以说这是一个循规守矩的人自我毁灭式的极端宣泄,在内心摇摆不定却又不得不服从命令的时刻,以一种暴力极端的方式盲目地自我同化。看似可恨却又实在可怜可悲。萧军在宽大地体察人性之眼保存了敌人星星点点的人性之光,这也是他对于人世万千苦难中依然留存的希望啊。悲悯是文学之光,没有人生来是坏的生来是无恶不作的,在强大的人在死亡面前也只是可怜的动物罢了。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最为重要的便是体察人性,幸运的是萧军为人性留下了足够的令人深思的空间,也注定这部作品成为经典。

爱情的不可维系

对于爱情,在《八月的乡村》礼是一抹凄凉确又最为夺目的亮色。萧军这一隐含作者在无形中给爱情判下了不可解的死刑。唐老疙瘩是个老婆迷,为了那关系暧昧的寡妇李七嫂丧了性命,李七嫂失了孩子被日军凌辱,立志报仇却也无声无息地病死了。更甚的是政治观念无比正确的知识分子萧明与高丽姑娘安娜无疾而终的爱情,也让二人在革命道路上止步不前分道扬镳。女性似乎成了被指摘的扰乱军纪的罪魁祸首,然而细心读来事实并非如此。由女性诱发的原始欲望夹杂着男性的生殖焦虑是萧军笔下鼓舞士兵坚持革命的重要支柱。另一个队员评价李七嫂充满符合庄稼人眼中女性美的特质时,显得很贪婪,更特别兴奋是自己的步枪向上蹿了蹿。关于女人的问题总能让那些伤得不轻的男人有股子冲劲。可以说,女性无过错只是作者的自我怀疑在作祟。到底真正的崇高的爱情该如何继续又是否得以与革命并存。她给我们留下的结局并不明朗还有着悲伤的灰色基调。“就是这样,准备明天的吧。”爱情是否真的是革命毒药,萧军亦是语焉不详。

战争的残酷在萧军笔下并没有被可以强调而引发人的生理不适,反倒是满洲的乡村在血色黄昏中静静地流淌。乡野人自有乡野人的生活,那种烽火战乱也无法打破的格调便是中国八月的乡村,扭结着几代人的永恒记忆。戏剧化的因素被尽量抚平,人性的彰显被尽可能地提升,真正的经典莫过于此,用包容平和的心态承认其对立面同样尤其存在的价值。即使是杀人无数的日军也有其内心挣扎无助的时刻。这亦许就是萧军借其作品寄予我们最大的觉醒,即对于人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