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的孩子
作者:李广娣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81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翻开《呼兰河传》,摊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孩子的世界,那个世界是我们眼中的小地方——废弃的院子,可怜又可恨的愚民,那一方灰蓝灰蓝的天,透着一种模糊而苍白的晴朗,那每一寸泥土,似乎都埋葬着陈旧的故事。停在这里,却有个嘴角含笑的女孩,推开院子的门,跳着跑着穿梭在街头巷尾,慢慢定格在我的视线里。她便是萧红,是呼兰河这座小城的孩子。在流浪中拓荒《呼兰河传》的创作是一次小说创作上的拓荒,也是文学艺术上的拓荒,正如茅盾所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
-
无关
作者:伍文妍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84
——读《呼兰河传》有感(一)在这座清贫的小镇上,一切与一切无关。死去的生命与活着的群体无关。染缸坊里的学徒死了,造纸坊里的婴儿亡了,而他们无法为活着的人制造更多的话题与乐趣,只得在沉默中消散。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无关。所有的行为都不假思索,所有的应变都无关选择。四季轮回,阴晴交替;人们因时而动,顺其自然。俗世与自然的生意无关。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与冯歪嘴子的悲剧,那些封建礼教的摧残,愚昧人性的可怖,与园中草木昆虫无关。开花结果,随心所欲,不问人烟。而萧红,与这一切都......
-
呼兰河边,落落萧红
作者:王颖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16
那座城,好似历史给予了它巨大的依托,萧条的村庄、萧条的山岭、萧条的树木、以及竭尽萧条的人们。这座北方的呼兰河城,滚着黄土之上的苍凉,这里头熬着苦难与不幸,就像是一个罪恶的灵魂想找寻救赎的机会结果却被淹死在河里。呼兰河便是这样的一座小城,这小城并不繁华,兴许是在萧红的笔下,就更加彰显出一种芬芳的悲凉感。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那是自古就是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也就跟随自然的结果了。今朝的呼兰河小城同往年一样并不繁华,空无一人的午后,空旷的街道,置身......
-
“顺受”的呼兰河
作者:高小烨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69
初读萧红时,看着首章略多的重复词“活着”,心里下意识一紧,不禁想到余华那本《活着》,它当时给予了我凛然震撼,当所有的生命轰轰烈烈的走出了时间,就这样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最后只剩下一名老者形影相吊。幸而,萧红并未让我如其般波澜不定,她干净的文字下有种致命的张力,当我从她的寂寞童年涉水而过,心里本应平静似水的情感却骤然轰塌,最后一根不觉间绷紧的琴弦,终于应声而断。鲜少有人用孩童的视角去看社会,因为浮躁已然迷蒙了大人的眼,最后谁也复原不了最初的童稚,就像毕加......
-
病感文学:虚空中的分裂,羞愧与悲鸣
作者:张心瑶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77
——读郁达夫《沉沦》我总以为《沉沦》与许多这类文学作品有一种共通——例如,污浊、神经质、无意义与性。我习惯将这一类文学通称为病感文学,他们不仅仅解剖内心,还偏偏要去挖掘有病的人的内心,把那些病态而奇异的心理像挖掘溶洞中钟乳石那样发掘出来,然后赤裸裸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而由于特立独行,它甚至常常被归类到亚文化(cult)。病感文学在日本的发展尤为繁荣,这大约与岛国孤立封闭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因而《沉沦》不似许多上海文学的脂粉气,以及它的孕育发生在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
他尽有苍绿
作者:耿希文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81
——读《沉沦》有感哪里还有一个更糟的世界!读完《沉沦》,是在凌晨四点钟——令人寒噤的黎明。窗外是碧蓝的潇潇的夜,没有星与月,无数火在我心上烧。当文中的男青年喊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最后那悲剧的一击给我这个看得已是心中梗满沙子的人又喂了一嘴沙。此刻他是进无祖国做情人,退无委身香雪海,穷得连一处痛哭的地方也没有了。无论我是多么不想听到“弱国无外交”,看到“弱国无爱情”,它却始终是一个让人泪流满面的现实。文中男青年的身体一天天衰落,记忆力一天天减退,他嫌恶教......
-
成长的逃离,新旧世界的默语
作者:张华秋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53
——读《萧萧》贫穷、孤儿、女性,当这些词用在一个人身上时,大概能猜想到一些情节,而把故事背景设定为二十年代的湘西大山,读过《边城》的,或许又会有些期待,这会不会是一个如翠翠那般凄美的故事?找个安静的夜晚,好生品味一番。作者以乡下人“接媳妇”开头,平实耐心地写着,小说清婉的格调也就定下了。女孩叫萧萧,很美的名字,但打小没了父母,跟着伯父过活。在湘西的乡下,养一个孩子,特别是女孩,并不比养一头牛用心。饿了给饭,冷了裁衣,像是丢在山林里、阳光下,任由女孩自顾自玩耍,自顾自......
-
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作者:蔡添阳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02
——《萧萧》书评“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一如沈从文先生一贯的文风——干净自然而平和,一幅湘西的水墨画就这样在眼前铺展开来。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从此她得了一个小自己九岁的小丈夫。不过萧萧天生是个不懂得愁烦的姑娘,因而也不认为这婚姻烦忧,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像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小说中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如同一株野花的盛开。她没念过书,......
-
湘西未死
作者:范林丽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52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给城市难民们一个美好的梦,这个梦里,有郁郁葱葱的树木长满山丘,有小小竹筏划过流水,有黄狗争相跑在金色的稻田之间,还有人与人之间淳朴真诚的关系。湘西,成为田园牧歌的代名词;田园牧歌,成为湘西的等义词。但是,伴随在这首牧歌之间的那些不和谐的旋律,我们看到了沈从文先生美好性格的另一面,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怀念,以及哀而不伤的诉求。这些旋律里有萧萧对于女学生的歆羡,还有三三对于城里人的眷念。当城市居民想要逃离冷漠的都市之时,湘西里的小女孩儿却因对于和她们同龄......
-
矛盾的戏谑
作者:郝宗纲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65
钱钟书先生在民国时期生活过,他用略辛辣的口吻讲述民国时期小人物的浮沉,我们得以窥见新旧社会交替中一个个小人物的嬉笑怒骂,书中刻画入木三分,展示了一幅幅别样的民国图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围城这本小说对人物语言着墨颇多,语言的运用举足轻重。仅些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人物的特点就显露出来。如第三章,众人聚会论诗,董斜川讲自己“家产年轻时候的取径没有我现在高”“我一开笔就做同光体”吓得刚恭维完董斜川且自负口才的方鸿渐不敢声张,赵辛楣只顾周全饭局,有趣却何其不同。语言本身功力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