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矛盾的戏谑
广告

矛盾的戏谑

作者:郝宗纲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280


钱钟书先生在民国时期生活过,他用略辛辣的口吻讲述民国时期小人物的浮沉,我们得以窥见新旧社会交替中一个个小人物的嬉笑怒骂,书中刻画入木三分,展示了一幅幅别样的民国图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围城这本小说对人物语言着墨颇多,语言的运用举足轻重。仅些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人物的特点就显露出来。如第三章,众人聚会论诗,董斜川讲自己“家产年轻时候的取径没有我现在高”“我一开笔就做同光体”吓得刚恭维完董斜川且自负口才的方鸿渐不敢声张,赵辛楣只顾周全饭局,有趣却何其不同。

语言本身功力深厚,修辞的运用亦是增光添彩。修辞是对语言的休息和美化,在此又多了一份戏谑和揶揄,比如高松年一开场就讲他“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咬不到他,一条牙齿或皱纹都没有。”一个老练圆滑,精明世故的形象跃然纸上。此外,大量的语言对话使得许多情节如戏剧一般。赵辛楣与方鸿渐初次会面,赵辛楣争风吃醋,苏文纨落落大方,也体现饱满的人物形象。

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初读觉生动有趣,一闭眼,本体喻体完美结合,一齐呈现,仿佛耳闻目见,触手可及。然而再寻索然,觉得有些用的不甚高雅,甚至粗俗,景物刻画得也不够自然清新而冗长繁杂。三读方有所悟,这些生动描述里胎孕着一种别样的戏谑,一种似是而非的嘲讽。本书语言魅力可见一斑。

在情节的推动上,人物经历的矛盾冲突是占主要地位的,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性格,倾注作者自己的感情,对人物的理解,在矛盾中把人物深度剖析,人情世故,唇枪舌战,饭局上的觥筹交错,你来我往皆为冲突焦点。方鸿渐与苏文纨重逢时,苏文纨自惊自叹“原来又是——一位方太太,你一向住在香港,还是这一次从魏国回来经过香港。”言毕,方鸿渐防自己跳起来,赵辛楣暗暗摇头,孙柔嘉只能澄清,不经意间的生活小事,却硝烟弥漫。书中的矛盾冲突连续而不断推演,方鸿渐就是在矛盾中塑造起来的人物形象的典型例子,钱老通过许多详略不同的叙述,把方鸿渐的家庭背景,职业经历,感情生活融合在一起,人物形象变得丰富饱满。

旧知识分子自以为是,新知识分子妄自尊大,方鸿渐代表的青黄不接是尴尬无奈而堕落,进退维谷,举步维艰。矛盾一直贯穿始终,给人新奇,众多人物在矛盾的基础上演出许多有声有色的戏剧,妙趣横生,剪不断理还乱,让人欲罢不能。

此外,羞愤在方鸿渐身上体现尤多,多半是言语上受了囧。究其原因,自幼受旧式家庭教育的方鸿渐,大学学的却是新鲜的知识,回国后面对新旧交替社会交替的新环境,又不能科举做官,知识无用,常被诘难,舍弃不了“海归”与自己的清高与斯文,除了羞愤,别无他法。余窃以为不是方鸿渐个人脸皮厚薄问题,而是整个旧知识分子的尴尬境遇,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有一点“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情形,也与现在“海归派”同为天涯沦落人。

显然这样的一本讽喻小说,有作者自己的感情倾向,由于作者价值观和阶级位置,当然也有历史时代的影响。细察,对方鸿渐的同情,对孙柔嘉的敬畏,对赵辛楣圆滑处世的不置可否。钱老作为知识分子对方鸿渐的感情倾向颇耐人寻味,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受感情纠缠,在传统家庭束缚与自由恋爱婚姻中纠结,各种矛盾在他身上角力,以致其力不能支,分身乏术,接近崩溃,故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尴尬与不知所措。

书中称呼年轻女士皆为小姐,及她们结婚,又以姓名相称,对于这些女士“大有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意味,及她们食人间烟火,入了所谓的围城,她们原来给人的美好感觉却都留在了城外,像缥缈的歌声一样,可隐约闻而不可得了,柴米油盐的生活退去她们用以掩饰的脂粉,这才是真实的她们,或许也是作者对女子的态度吧。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个名句用来描述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更确切些,虽为戏言,可这着实反映了一种纠结的心态,这样的朝三暮四,是个人的浮躁,衬出了社会的浮躁。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可以用来形容围城,所以方鸿渐试着突围,可怜他却从未认清围城,可谓“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心中的盎然情愫像肥皂泡一样破裂,人变成为一只心灵迷失的羔羊,浑浑噩噩的在怪圈一路狂奔,结尾的钟声似乎用时间围了一堵墙驱赶着人,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不可能回头。阐释出一种啼笑皆非的无奈与感伤。

钱老认为此书写得不甚成功,实则不然,钱老展示给每一个读者一个艺术化的双面自我,一个艺术化的狰狞社会,读者在书中寻找,却总是扑了个空。整本书就活脱脱的是方鸿渐,透着一种玩世不恭,一种放浪形骸,令人反复低回,方是佳篇。

《围城》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境遇相似,因对时代描述太过逼真以至于一时埋没,不过时间不会忘记,读者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