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广告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冻裂大地上的绿意

    作者:祁瑞璇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3022

    ——读《呼兰河传》初次读《呼兰河传》是在小学四年级,因为那篇有名的课文《火烧云》,找了整本书来看。初读是不喜欢的,整本书除了祖父的花园意境和《火烧云》相似点儿,剩下的都是乌云惨淡,阴阴沉沉的氛围使人不快。过了六七年,现在的我重捧起这本书,除了压抑阴暗,竟然还看到了点儿别的。我看见了环境造就的人性。即使是东北的一个偏远小城,小城中的一条小街,萧红也能用她粗粝冷冽的笔锋,将人性的窗纸捅破,剖析个透透彻彻。呼兰城的人们愚昧守旧,也不乏热心和善良。在宗法社会的严苛准则中,在......

  • 千万别把我当战士

    作者:杨斐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3112

    与其总结广泛意义,不如读出作者境遇。从来人们一提起鲁迅,就像提起了愤恨和沧桑。鲁迅的名字早已不仅仅是鲁迅这个人的名称,事实上,它成了一种符号,其中压抑和抗争的氛围浓厚无比。也正是因为这种符号性,鲁迅的作品(不论小说、杂文、诗歌还是学术专著)在读者阅读和解说的过程中,都被蒙上了一层深黑的纱。这既是外界对鲁迅先生的尊崇,也是对他的捆绑。如果我们愿意松开这种不自觉的、善意的捆绑,让鲁迅的形象和作品独立、轻松地摆在那里,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更真实,更生动,更可爱的鲁迅。......

  • 深浅之间不算遥远

    作者:毛天慧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4196

    ——读《百合花》第一次看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在高中,记忆中读到最后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想哭的冲动,只是当时在教室,不太好意思无端落泪。以至于多年后重读,看到最后一句“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会有一些跨越时间的泪水落了下来。故事解读时代,而我在解读故事。即便时间可以当作解读的凭证,真正尝试探索时我仍然十分忐忑。当从一个细小的切口切入后,太多有意思的因素展现在眼前。不过一天的交际,战争外的细软温情,生死之间的执拗与遗憾,最别致的情景好像......

  • 罗什的舌头

    作者:薛义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3708

    今日留存有关鸠摩罗什的传记共有三篇,两篇出自佛教典籍,一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一见慧皎《高僧传》,另有一篇则在唐初编定的《晋书·艺术传》中。不同时代,或僧或俗的传记撰写者出于各自的立场,通过不同材料的选择,及特定的构想,各自复杂又连贯地诠释了鸠摩罗什一生的事业,与辗转求法、流离异域的幽微心境。而施蛰存先生在他早年的历史小说《鸠摩罗什》中,却独辟蹊径,利用这些古代传记中的素材,以旅途中的生死别离和长安城弘法中的几个事件,展现了鸠摩罗什智慧、学问与修行之间的紧张关系,......

  • 读《子夜》散记数则

    作者:邓文锦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982

     (一)读《子夜》,印象最深的不是赵伯韬和吴荪甫,而是艳丽时尚的徐曼丽和当“小三情人”的冯眉卿。初想会觉得这两个人物如此“眼熟”,因为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可能由于茅盾写作时想要将“现象”和“人物”规制并纳入自己的社会分析框架中去,主线人物上难免会有一些从理论模型推演出小说构思的痕迹。但是在支线上,这种规制就弱很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徐曼丽和冯眉卿是两个相对而言更为“自由”更为“本真”的人物,她们活在作者的写作策略规划之外。赵伯韬和吴荪甫的塑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