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冻裂大地上的绿意
广告

冻裂大地上的绿意

作者:祁瑞璇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704

——读《呼兰河传》


初次读《呼兰河传》是在小学四年级,因为那篇有名的课文《火烧云》,找了整本书来看。初读是不喜欢的,整本书除了祖父的花园意境和《火烧云》相似点儿,剩下的都是乌云惨淡,阴阴沉沉的氛围使人不快。过了六七年,现在的我重捧起这本书,除了压抑阴暗,竟然还看到了点儿别的。

我看见了环境造就的人性。

即使是东北的一个偏远小城,小城中的一条小街,萧红也能用她粗粝冷冽的笔锋,将人性的窗纸捅破,剖析个透透彻彻。呼兰城的人们愚昧守旧,也不乏热心和善良。在宗法社会的严苛准则中,在强大愚蛮的背景环境里,生与死好像不再有那么宏大的意义,荒诞些形容,生或死像投入小城生活平静湖面的一颗小石子,翻起点热闹的涟漪,又快速重归平静。在生死都可戏说的社会里,又有什么值得珍重。团圆媳妇就因为长得高,性格开朗,与道德意识、价值观念“集体化”的呼兰城准则相悖,就有流言蜚语快速地将一个年幼的童养媳推向死亡。

人们是故意的吗?不是,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努力,想要帮助团圆媳妇“摆脱”“鬼”附身。可同时呢,为了满足自己心中的媚俗和恶欲,冠冕堂皇地将她拉到庭院中央,扒得赤裸,用滚水浇她,且围观。如此喧闹的场面,映衬出的是无比低廉的生命价值。都说小城里的人是迷信的,可没有一个人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每个人晚上都睡得踏实;都说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庸众却是残忍的,这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小城里的人信奉鬼神偏偏又漠视死亡,在艰苦的底层生活中挣扎,又不忘把灾难与悲哀当作笑料与话题大谈一场。失去了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对鬼神的信奉也是源于对“天”定人生的无奈与恐惧。

小城人,例如有二伯,天天嘴上喊着死,可一次次都像在作秀,实际上比谁都怕死。消极度日、苟且偷生,在阶级分化严重的社会里处于底端,苦难使他认为一切都是“老天”定的,只能在踢到块砖头时,对砖头骂骂咧咧,生死对他来说,完全是被动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只能“认了”。粉房里的漏粉人曾唱到:“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以有二伯和漏粉人为缩影的整个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与其说生活,不如用“生存”形容更贴切)压抑而灰暗,被宗法制度残害的受害者们,不但听天由命,而且会去迫害和压制比自己更不幸,更弱小的人,每个人手上都鲜血淋漓,分不清是自己的伤口流出的,还是使别人受伤喷溅到的。他们像被困在笼中脆弱的野兽,在绝望的夹缝中自顾自的活着。

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使人性缺失尊严与温暖,外热内冷的病态民族灵魂使小城与人虽然表面上保持平和,内里却已松弛垮塌。旧中国的整体状态被浓缩在一个小城里,辛辣又讽刺。

我看见了被践踏的女性尊严。

小城内的社会,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是一个女性地位低下到甚至和鸡狗猪相提并论的社会。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唯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

女性地位低微了那么久,现在有一个萧红站出来,用异常清淡甚至调侃的方式为女性辩驳,为女性伸屈。

从第一章写娘娘庙里的娘娘温顺易欺,到最后一章王大姐自择婚姻受到世俗偏见的苛责,都充分体现了萧红的独立思想,她怀疑嘲讽父权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又对女性群体的悲惨遭遇怀着同情和悲悯。这从头至尾都始终存在的对旧中国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的强烈批判,正表达了她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改造民族生活方式的热望。

世界快速发展,可直到今天萧红的作品仍存在着强烈的现世意义,这让人说不清是喜是悲。

我看见了无处不在的寂寞。

“寂寞”二字在书中并不多见,却又好像无处不在。即使是全书唯一一处阳光明媚的地方——祖父的园子,在萧红笔下也好似东逝流水,有种好景不常在的落寞感。一个人的内心要怎样寂寞,才能下笔皆寂寞呢?她一生漂泊不定,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到了日本,却没能再找到一处,像祖父园子般使她产生强烈归属感的地方了。也再没能遇见一个人,能像祖父那般对她呵护有加,纵容宠溺了。园子在她心中,像是散发着温暖的光芒,与外界的苦难相比,像一个仙境。而园子里的祖父给她的爱,像一生所遇中的最亮暖色,永远在她内心深处跳动。长大后几十年,她像一个局外人似的诉说着家乡的种种,却仍没有忘记孩提时代,第一次跑远去的那条街上,许下的“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的愿望。命运弄人,谁能料到这一走远,竟再也没回来。她灵魂深处的寂寞与荒芜,最终只能化成两行沉默的清泪。

“我家的园子是很荒凉的”她反复念叨着。可荒凉又岂止于一个园子?她对故乡的依恋,缠绕在园子上,那超无界限的悲凉与寂寞,终于找到了一处虚无却永恒的栖息地。

我看到了绝望中的希望。

封建落后环境下的百姓绝望着,可细细观察他们的生活,又并不只有绝望。小到过大泥坑子时的乐观满满,大到多年未见、回乡省亲看戏时的挂念难言。他们即使在艰苦卑琐的生活中也不乏乐观、隐忍与坚韧。

书中的冯歪嘴子,经历众多坎坷磨难,却仍可以在看到儿子时笑出来,快乐的活着。他的苦难人生里有盼头,有责任,便相当于有了真正的信仰。这是他在苦难中依旧前行的原因,是活下去的信念,是绝望中的希望。仅仅凭这一小点儿,他的人生便幸福满足了。

都说萧红是犀利的,寥寥几语写尽人性丑恶,这里却看出她的柔软与宽容来。即使看透了人性的丑恶也仍被其坚韧和隐忍的一面所感动,从而包容这其中的爱恨、善恶、美丑。

说她无情,其实是多情。她深刻地讽刺着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过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罢了,她比她所表现的更怀有一种希望,希望明天会变好。罗曼·罗兰曾说,这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即使她的一生过得像只无脚的飞鸟,也从未停止过追寻爱与被爱的步伐。

书的开头写道,“严冬把大地冻裂了”,而结尾是“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这正象征着春天到来的第一个讯号,大地的裂口处终于冒出了刺破冰雪的绿芽。

毕竟冬天再长再冷,春天总会来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