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广告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海棠叶纵为虫嗤,沧桑后风骨犹存

    作者:陈瑞琦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3242

    ——《秋海棠》书评阅毕,只剩怆然。怆然过后更是愤懑和不甘,如此一铮铮铁骨,满腹才华之人,怎耐得这一悲惨结局!且待我徐徐道来,这一把辛酸泪。本文从秋海棠的一生下笔,按照着时间顺序逐渐往后推移叙述。本是一名稚嫩的少年,尚存着对世事的迷茫和探求,因为想要让“老娘”过上安稳的生活,只得乖乖作为一名伶人,而这戏剧生涯,变成了主角一生的羁绊。从一名极其厌恶演旦角,却惊艳众人的清秀小生,再到年纪尚轻却知书达理,成熟稳重的青年,却不知经过了怎样的岁月推移,世事磨难,变成了紫酱色皮肤......

  • 平凡的生活者——读沈从文《萧萧》

    作者:李璐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5763

    《萧萧》是沈从文写于1929年的一则短篇小说,并发表于1930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二十一卷第一期 。和翠翠或是三三一样,萧萧也是一位简单纯粹的湘西少女。萧萧从小寄养在伯父家里,在十二岁的时候作为童养媳嫁给了年纪还不到三岁的小丈夫,正应了当地民歌中“十岁娘子一岁夫”的情况。萧萧尽管身子长了,心却一直很单纯。她被家中的帮工花狗引诱,怀了孕,在计划逃走的时候被发现,家里人决定将她发卖,但一时没有主顾,等着等着便在次年二月间生下了一个儿子,“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

  • “人鬼恋”外壳中的沉思——试论徐訏《鬼恋》

    作者:陈天娇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4301

    初遇徐訏的《鬼恋》不是经由文字,而是“声色”。它在热闹的南京东路上寻了一处有些历史韵味儿的剧院——新光影艺苑静悄悄地上演。不靠华丽服饰吸引眼球,无需先进的舞美技术酝酿气氛,舞台中男女主角你来我往的彼此言语试探,使观众沉浸于倾听之中。唯一的视觉冲击来自女主角沉痛的自我辩白时降下的一道白色巨幕,以及泼洒于白幕之上的淋漓“鲜血”,道道刺目。再遇《鬼恋》,终于是静静淌在纸上的铅字。统观小说,它套了一个“人鬼之恋”的壳子,笔者将之视作对故土文学创作的回眸与借用。“人鬼恋”是中......

  • 当英雄末路

    作者:邱慧雯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882

    ——读鲁迅《奔月》有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比美人迟暮更为恐怖的,英雄末路便是其中之一。《奔月》中的羿虽然还未到迟暮之年,却也被现实的潮流冲到了绝境之地,更显得几分悲凉。《故事新编》里的小说都是对传统文本的现代化解读,而其中的《奔月》便是将我们自幼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改变,以现代化的笔法对传统进行改写,输入新鲜的血液,使其拥有了时代的脉搏。鲁迅笔下的羿也脱离了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英勇威武,器宇轩昂,反而成为了一个被人民所遗忘,在残酷现实中挣扎生存的末路......

  • 真假黑白

    作者:沈晓晨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461

    ——读《鸠摩罗什》随感历史上的鸠摩罗什位列中国佛教译经之祖,舍利弗转世的他,可谓让众生望洋兴叹。而提及他那富有悲剧性的传奇而又神秘的一生,不乏津津乐道之音。伟大的人物,尤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总是容易飘渺神化。感谢历史遗留了种种无从考证的空洞可填,我方能读到施蛰存的这篇《鸠摩罗什》——历史性与小说性的有机产物,让我有感有思,或是偏颇,或是切凿,却皆为情之所至。淡化了故事背景,用鸠摩罗什的心理活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谈不上喜爱与厌恶,施蛰存笔下的鸠摩罗什真实的鲜血淋漓,而鲜......

  • 郁达夫式“沉沦”——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

    作者:于凡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5793

    第一次读《沉沦》大约在高一,那时只从文章内容和“我”的性苦闷看,觉得作者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者”身份意识,隐约觉得太过坦露与色情,矛盾又矫情,而不能找到共鸣。故事中的“我”处于蒙昧与清醒之间,所以从来都是低着头,荒妄的邪游,病态的袒露,却迟迟未能找到答案,只不过是相信着一个遥远的未来。等到这个未来也无法寄托了,无力正乾坤的“我”孤身投入大海,永远的“沉沦”了。直到后来我学了历史专业,细读作品,便慢慢理解为何李初梨说他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鲁迅......

  • 灵魂的冰与火——论莎菲的爱情悲剧

    作者:邓青卓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742

    如果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讲的男人的爱情观,那么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则代表了知识女性中的典型爱情观。显而易见的是,在作家丁玲笔下的莎菲的爱情是不幸的。莎菲的爱情观一方面反映了作家的爱情心理,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五四时期国内对女性开放自由独立的特殊教育的影响,导致她对爱情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分裂与对抗,而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善感又使她的爱情蒙上了一层感伤和哀愁。丁玲在这篇小说中采用了日记体的叙述方式让莎菲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以展现她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 二月里不谈论爱情——谈《二月》中关于伪爱情的论调

    作者:张甲燚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685

    春寒料峭确实不适合搁置爱情。我不懂为什么各种对于《二月》的解读都是关于爱情,也许当代文学所着眼的重点就在于此。我明白这种情感对读者的强大吸引力,爱情初生的青涩,热恋的缠绵,或是爱恨的纠葛,我也同样被吸引,继而就会将眼光停留于整部作品对于爱情的刻画。然而如果没有第二遍重观整个作品的经历,我想我也会再次写下二月的爱情观。所以在二月的瑟瑟中,我们先抛开爱情。作品开始所描写的二月是非比寻常的,闷热,像是初夏。这和北方的二月大相径庭,而我们的主人公——萧涧秋先生恰好自冷风猖狂......

  • 刘呐鸥——浮华场下的摄景者

    作者:邹庆燕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3002

    ——浅析《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新感觉派作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现代小说流派,在译介西方现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融合作为半殖民地的上海独特的地域风景色,以新异的叙事技巧,细腻的感觉描写,呈现出现代大都市——上海,在资本主义经济下褪不尽的奢靡与浮华,也刻画出彼时上海的百生群像。1928年9月,刘呐鸥主编的半月刊《无轨列车》的发行,为现代小说流派在中国的发声吹响了号角。作为在日本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进步青年,刘呐鸥在初尝小说之时,就弃旧立新,在小说的创作手法、技巧与题材立......

  • 无望的自燃

    作者:乐优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3185

    焕,火光也。从火奂声。——《说文解字》小说以“吴淞江上,天色完全黑了。”一句开头,倪焕之在逆风中坐船到一处江南市镇。整体就都奠基在了一种虚晃的飘渺中。借金树伯之口开篇就明示了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焕之在还未完全独立成熟的中学时期便有着一种朦胧却强烈的济世之心“要干事情总要干那于多数人有益处的。”不过他并没有一颗与之相衬的强有力而坚定的心,同意担任小学老师就是他的第一次自我说服和妥协。他的理想在一步步的成长成熟,由振兴教育到改造社会。但现实生活却往往令人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