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变革激流中的毁灭与重生
作者:刘知行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769
——读巴金《家》有感巴金先生将《家》《春》《秋》定名为“激流三部曲”。在我看来,“激流”象征着个体对旧礼法展开抗争的艰难和决心。这种抗争其实是巴金先生内心期盼与渴望的一种变革:学校教育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革,生活目标的变革,社会风潮的变革……而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改革开启民智、改造社会,并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台阶,其主导者也因此春风得意,盛极一时;有的改革却因为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而以失败告终,甚至还造成社会动荡和发展倒退,其中的改革者也随之......
-
悲鸣
作者:黄韶秋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751
——读魏金枝《七封书信的自传》有感主人公的祖母讲完故事便呜呜地哭泣着,与其说是她对不幸生活的抱怨,不如说是这位年迈的妇人对自己在某些不可抗力的洪流面前无力的叹息。这样的心情太过于庞大,太难以承受,足以压垮一个还算坚强的女性。在日复一日的折磨之下被逼到了极限,那时候即使留下泪水也不自知了吧。本文完成于1924年,正是一个波诡云谲的年代。这么一本讽刺意味浓厚的作品定然是作者在看到了种种乱象后拿起笔试图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一些波澜而写就的,能被鲁迅先生赞一句“佳作”,我想在那......
-
无话可题——形式主义者飘散的宣言
作者:昆柒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3273
⒈上海的百种风情,在他的笔下,不过是一丛遥远的尘烟而已。我钟爱距离感。我正是站在上海尘烟之外的人。读《包氏父子》,仿佛当初看《内布拉斯加》时的体验:通片黑白,虚幻而又真切。⒉“现实意义很强。”有人如是评价。你可以理解为一种长久。顶尖作品大多如此,无需课本式的背景链接也能激起读者共鸣。因为我们身旁不乏这类角色:老包般爱得深沉却被子女(时代)淘汰的父亲,小包般一腔热血却困在父辈阴影下的儿子。⒊◎《包氏父子》有意无意地透露了一个思想:“意识”。它自带标牌,像在说我并非演化......
-
守常与流变
作者:陈邦彦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912
——从沈从文《萧萧》里生出的一些随感沈从文先生的作品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叙写那一片湘西的时空,像一只玲珑小巧的白底蓝釉瓷碗。周围又往往笼着现代风雨的底色,在瓷碗的沿上轻轻地蚀出一条裂纹,我们在这道如开片一般的裂纹下窥见一点人性的守常与流变。一“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十二岁……”先将那里所行的规矩写清了,最后萧萧生了一个儿子,一切反就真的平静下来,仿佛萧萧做的一切都可以被原谅,大家都只是在照着规矩行事而已。文末“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就很直接地托出了小说悲剧意识的结尾,而所......
-
萧萧——被沈从文残忍地囚禁在“伊甸园”里
作者:付雨霞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3471
在沈从文的《习作选集代序》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由他一段话,似乎无形中给他的读者提供了阅读方向,即: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基于此,沈从文舍弃乏味的、讨厌的,以其可悲的真实性、令人吃惊的人物,向人类显露他作品中人物“崇高的美德”,他从浩如烟海的众生相里,只对少数的例外进行选择;他一次......
-
鱼鲠
作者:刘培楠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675
听说作者钱钟书极通世故,却不善交际。他出自书香门第,带着些许书生的执着和傲气,在现实交际里却不见得成功。而他的极通世故大概从本书里就可窥得一二。初阅时,觉得是一本很好笑的书。作者不动声色地埋下许多包袱,一到时候忽然抖开,回味之后全是笑意。钱钟书本身便是一位博览群书的学者,因此知识面之广是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这本书里同样有着许多典故,而作者却处理的并不生涩,没有给人一种掉书袋的晦涩。他独有的幽默风格,既不是街头巷尾的庸俗的无趣,也不是拒人千里的高贵的风趣,而更像是平和......
-
赌徒时间的摇摆意识
作者:高琦玲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8536
——读《赌徒吉顺》虽然《赌徒吉顺》的题材十分具有现实性,手法却很有现代意味。许多评论常把《赌徒吉顺》当成反应“典妻”制的典范,誉之为鲁迅先生开创的乡土文学叙事模式中的一个力作,却忽略掉最赫然的内容——小说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讲述的是赌徒吉顺在赌博赢钱之后,在拿着钱回归家庭与继续去赌博之间犹豫许久,下半部则说的是吉顺在赌博输钱之后,又在典当妻子和不典当妻子之间犹豫很久。情节若概括出来,看似十分简单。但所有沟壑万千,都在这两次犹豫很久间的摇摆中,延展出一个巨大的世界来。......
-
乡土中国里典型人物的悲剧色彩
作者:张香珍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4162
——浅析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无望村的馆主》,这是师陀唯一的一本中篇小说,1941年7月由开明书店出版,署名季孟。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为了使故事更动听,师陀先生从少时听祖母讲故事以及说书人那儿得到启发,借一个赶路者“我”来叙述这一故事,从很远的地方来看社会制度的消融,反思制度下的现代化进程。正如胡乔木在《序新版<无望村的馆主>》一文中,认为“它篇幅不长,人物不多,但在舞台面的变化却很剧烈。读者可以从这里看出旧社会能把一些人的人性变得怎样凶残、......
-
从作者的三次暴露说起
作者:姜蕊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963
摘要:张恨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师,他创作的《夜深沉》一经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本文以《夜深沉》为分析对象,试图从三次作者自我暴露的话语切入,分析小说构思中蕴含的偶然必然的辩证关系及月容形象的塑造问题。关键词:张恨水;偶然;必然;月容形象“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宋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名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班人的脑袋。窃不......
-
被“压抑”的现代性——《断鸿零雁记》读札
作者:刘敏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4240
摘要:《断鸿零雁记》因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描写了主人公伤感飘零的主观性体验而被人认为具有现代性特质。但小说中的现代性体现得并不充分,它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具体表现在小说的文化倾向和叙事技巧上现代性的被“压抑”,这与苏曼殊矛盾的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关键词:苏曼殊;个人性;压抑;现代性《断鸿零雁记》①是苏曼殊于1911年创作的首部小说,最初发表在《汉文新报》副刊上。小说以俗僧河合三郎自叙其身世的不幸和恋爱的悲剧来结构全篇,字里行间充满了孤寂寥落的意味。小说中的三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