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悲鸣
广告

悲鸣

作者:黄韶秋  发布于:2016-07-26  点击:2430

——读魏金枝《七封书信的自传》有感


主人公的祖母讲完故事便呜呜地哭泣着,与其说是她对不幸生活的抱怨,不如说是这位年迈的妇人对自己在某些不可抗力的洪流面前无力的叹息。这样的心情太过于庞大,太难以承受,足以压垮一个还算坚强的女性。在日复一日的折磨之下被逼到了极限,那时候即使留下泪水也不自知了吧。

本文完成于1924年,正是一个波诡云谲的年代。这么一本讽刺意味浓厚的作品定然是作者在看到了种种乱象后拿起笔试图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一些波澜而写就的,能被鲁迅先生赞一句“佳作”,我想在那时的文坛也是引起了不小的注意吧。

文中的“我”在说到自己亲人的去世时,使用了很平淡的语气,在三、四页的篇幅中便交待完了几乎所有亲人的离世。这样的不寻常,是非常触动人的,因为“我”个人的不寻常折射出那时社会的不正常——自己的至亲死去都能平静叙述的年代,是个什么样的乱世啊!我仿佛看见那个人还没来得及悲伤,便被无形的手推着向前跌跌撞撞地跑去了,他是那么疲倦,光是让自己活下去已经拼了全力,看客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腹诽他失去了正常人的感情呢!在艰难的时代人命就变得不那么珍贵了,但是所有的百姓还是生活着,等待着下一次的和平。主人公将自己称为“沉默寡言者的后代”,那种沉默,原不是人们想要的,奈何由于种种不可道的原因,人们选择了沉默——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要笑呵!也许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呢。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可是“我”又不堪忍受这样的际遇,和狱友一起杀了狱卒逃出来,最后以卑微地死去收场。这样的结局我在看第一封信的时候就有所准备,但是看到末尾自己的猜想被印证却总有种胸闷的感觉。这样的死亡,无数这样的死亡,有谁听得到那个时代亡者的悲鸣!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我相信有一些东西能够唤起人类的共鸣,比如欢喜、哀伤、愤懑、忧心忡忡。音乐家们、画家们用旋律、颜料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与此同时,作家使用文字书写自己的灵魂。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人类的财产,这到底是什么?就是古往今来的人们以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呼喊。

文章的七封信件里面写了不少人物,他们与主人公的生平联系在了一起,角色推动着剧情的发展,那些发展乍看是荒诞不经的,但如果细细品味就发现丝丝入扣,越嚼越有酸楚的味道了。“我”无疑是个悲剧人物,“我”的家人、朋友、陷害“我”的人、一起逃狱的人、“我”看见的路人又何尝不深陷于悲剧的漩涡之中呢?

有了“我”这么个典型,读者似乎可以隐约看到当时的世界是个怎样令人恐惧的地方了,我读完这几十页的文字所花的时间不多,一气呵成地读下来只觉得如芒在背,又像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从魏金枝的字里行间我读到了一种深深的绝望感,每当主人公喊一声“朋友”,我的心就好像被狠狠地击穿了一次,无力感像是汹涌的潮水要将我淹没了。

我能感觉到,那个“我”在信外的世界里痛苦挣扎,在彷徨无措,几乎用尽他所有的力量发出悲鸣。

越是动乱的时期,精神的力量就越显得重要起来,人们在信仰的驱使下可以发挥出自己力量的极限,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用他们的全部为后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们看到了黑暗,听到了每个人心底的悲鸣,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伟大的,甚至伟大到有点不真实——怎么会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全部只为换取一个在当时显得那么不切实际的梦想呢!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是可以做到太多难以想象的事情的。

在近乎一个世纪前写成的文章到今天依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里面的绝望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好像也有可以感觉到的一部分。我们的物质生活比起民国时代无疑是非常优渥的,但是每个时代都必然有属于自己的烦恼。今天的生活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不算短也不算长的一段和平时期后,我们似乎都懈怠了,看到不公平的现象大部分人选择了逃避,做个看客,虽然不能过于苛责,但是这样的趋势无疑是危险的。

若成为新一代“沉默寡言的祖先”该如何是好啊!

读书使人心智通透,使心灵变得敏感,可以观察到旁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光是看到却不去做是没有意义的,像是只对黑暗痛骂是没有意义的一样,想要走出丛林的黑暗必须得要披荆斩棘地前进不可。还有很多弱势群体需要被援助,如果所有人只是在心里表达一下同情,没人愿意去做出一点实际行动,那我们的世界是怎样一番光景。

前人的警醒绝非毫无意义,为了使世上尽量少些像“我”这样的人,提升自己要紧啊。大家都这么做了,这个世上想来是会少些悲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