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得一株秋海棠
作者:赵媛媛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726
——读秦瘦鸥《秋海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有感秋海棠,正如其名,虽不如红牡丹、芙蓉花香艳,但多了一份清新淡雅的灵气。戏剧旦角秋海棠,生在世俗之人,却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不追求大富大贵,只求得到人间至爱,当时的时代,套用秋海棠的挚友袁绍文的话说:“……中国的地形,整个儿连起来像一片秋海棠的叶子,而那些野心的国家更像专吃海棠叶的毛虫,有的已在叶的边上咬去一块,有的还在叶的中央吞噬着,假使再不能把这些毛虫驱开,这片海棠叶就得给他们啮尽了……”在当时列强侵略,军阀割据的......
-
百年遗光
作者:黄兰媗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2006
——读《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随笔谈起短篇小说家,我独爱刘呐鸥。刘呐鸥的一生短暂,死亡成谜,引起诸多关注。对于刘呐鸥的作品,大家褒贬不一,有人说刘呐鸥文章的败笔在于其文章过于欧化,洋味十足,把原本属于西方的东西完全融入东方生活,所以也就使他的作品即“非中国”又“非现实”。而我则不以为然。起初看到刘呐鸥的文章里参杂的一个个小精灵似的俏皮的英文字母,我也小小的吃了一惊,但是经过仔细揣摩后,我很快发现了它的妙用。那些小小的英文字符在清一色的中国文字中显得格外可爱,显得整篇文......
-
欲望与面具
作者:梁慧琦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801
——对《鸠摩罗什》的另一种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鸠摩罗什是佛教得道的大师,熟悉经典、参悟佛法,受到后世佛教弟子的景仰。然而施蛰存先生在没有歪曲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利用历史叙述中的语言缝隙,企图撕开历史的“伪善”面具,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人性的《鸠摩罗什》。吕氏战败,凉州城失守,三河王的事业没落了。幸而秦王敬重佛法,仍好生请了罗什大师到秦国传道。“十余年来在凉州城所能得到的是什么”,这是大师在风雨飘摇的路途中时常会思考的问题。七岁跟随母亲出家,到沙勒修道十余年,回到兹龟,以......
-
莎菲小姐面面观
作者:尹君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25
笔者按:《莎菲小姐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之作,诚如书名所提示的,这个小说的形式是以日记为载体的。小说的背景是“五四”运动后的几年,“我”所代表的女性在如今这个时代仍有其鲜明的代表性,丁玲向来被认为是“女权”作家,思想有很强的女子主义,现在就让我们揭开莎菲小姐的神秘面纱。一、苇弟与凌吉士莎菲小姐似乎是有一种变态的心理的,一方面苇弟让她感到厌烦,而苇弟要走的时候莎菲小姐却又感到了寂寥和落寞,而当苇弟哭的时候,莎菲更是可怜他,嫌弃他,但实质上,看到苇弟的眼泪落到手背上,心中......
-
时代的感召者
作者:朱秋红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63
一个人在逆反大时代道路的潮流上行走,势必要被吞没,假使时代潮流是错误的,大众服它,它就是主导者,有权指责忤逆的人。没有力量的人只得闪退一边,反抗不能。这是只能由一个人行走的道路,注定孤寂,困苦。柔石写作的《二月》以主人公的情感路线和自身经历为基础,反衬出那个大时代的思想与主流。柔石,浙江宁海人。原名赵平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聪明筹备者之一。1928年秋,在鲁迅的帮助下,同崔真吾等人一起组织了“朝花社”,在此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二月》,此间是他创作的黄金......
-
一个知识分子的失败
作者:汪奕安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740
有关柔石小说《二月》的经典性阐释,通常会将作品中主人公归纳为人道主义、启蒙者或是多余人的形象。借助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我对以上的身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疑问;主人公既不像多余人那样懦弱无为,相反有所行动;同样,也并非人道主义者和启蒙者那样完美,反倒隐隐让我察觉其自私的性格。在小说所叙述的小镇上很多人的死,都多多少少归咎于他。;小说的主干部分,则讲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主人公的失败。萧涧秋觉得自己是个知识分子了,就可以高高在上,就可以作为一个拯救者:“先生,你究竟是…你是菩萨......
-
纸锁记
作者:汪章沛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30
——评倾城之恋这个故事来自海上,百年前的硝烟与战火里,许多人在成为传奇,更多人在驻足观望。而张用华丽荒凉的笔调,裁剪出一个绚烂冰冷的末世盛景。我以为,在众多的传奇里,它是最真实而又最虚幻的,说真实自是不必多言,小说里那刻意的反高潮,流苏与柳原归于平淡,把现实刻画的露骨,就差把骸骨直接摆在我们眼前了。可虚幻的词句又淡淡地告诉我们,有几个人可以遇上如此之机,以至于为了自己而荒芜一座城?这两者合在流苏身上,就成了一个纸做的锁,让她无法逃脱。落魄的人总渴望金玉良缘而非铜铁良......
-
那个月亮
作者:吴佩珊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702
——读《倾城之恋》我以为张爱玲是极爱月光的。在《金锁记》里,她写:“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在《小团圆》里,她写:“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沐在晚唐蓝色的月光中。”在《倾城之恋》里,她写“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有着绿的光棱。”冬夜的月光影影绰绰照进窗子,像一声古老又清浅的叹息,隔了变幻的时空,不知寄托了多少百转千回的愁肠痴情。我以为书里......
-
桔梗香冷
作者:王源梦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57
——品读《倾城之恋》拟对话录七十多年前的夜晚,七十多年前的月色……也许是迷蒙蒙的纱雾,也许皎洁成一块玉璧———谁知道呢?有故事的人对着灯,在满眼光辉里一点一点写着自己的心思,流利地顿笔,题上几个字———《倾城之恋》。 &......
-
论《呼兰河传》中的热闹与悲凉
作者:赵坤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779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没有情感的喷发与宣泄,没有激烈的笔调与渲染,只是一边回忆,一边叙述,以舒缓的节奏展现呼兰河的民情风俗。对这片永远“热闹”不息的土地,对这帮一直忙着生、忙着死的乡民,萧红没有热烈的留恋与赞美,没有谴责与声讨,到从头到尾也没有掺杂任何波澜壮阔的话语,只是在平淡的叙述里从热闹处写起,从悲凉处结尾,一热一凉的对比却让深埋的痛苦愈加显得深刻。生活是少不了“热闹”的,呼兰河上的人们也是如此。闭塞的环境让人的思想保守而且愚昧,一个泥坑都可以在呼兰河引发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