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望背后的孤独
作者:尹柯宇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85
——读《围城》以前偶然翻过此书,读完懵懵懂懂的,像是趟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只感到刺眼的光怪陆离,却看不清河底长什么样子。的确,《围城》的故事与情节琐碎,但那些精妙到绝伦的比喻与想象却将我深深吸引,面对叹为观止的句子无不感叹唯钟书先生一人。之前读的热闹,现在读来悲伤。我置身故事之外,置身一座座“围城”之外,看着字里行间中的啼笑皆非,笑他们的荒唐,笑他们的阴差阳错,后来却是笑笑自己。我隐隐感到不安,像是行走在幽暗的树林间,总觉得背后有一双手正要钳制我,那种感觉蠢蠢欲动,......
-
都市捕风
作者:凌新霞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2147
——读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开篇是雨后晴朗的景观。我却要说这景是现代意义上物质的体现。照例是雨落在山上,此时作为山的却是由砖石砌成的:“高层建筑物造成的连山”,此之谓现代之山者也。因此若说开门见山,我们见到了一座摩登化的山。同样地,虽然本文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极具现代都市意义的文本。都市风景线:三个场景转换之间跟随着这场雨,阳光洒满了赛马场,接着书中主人公H登场了。H邂逅了一位sportive的女性,运动、洋派,他心里称之为“温柔的货色”。......
-
人性悲剧时代——读《鸠摩罗什》有感
作者:张丹丹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81
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人之一的施蛰存,较大多数名家来说,留下的作品,不可说多。一是因着当时政治斗争的因言罹难。“第二种人”的标签催促着世间丑态尽现,文革的戕害至今提起仍令人发憷;二是由于作家本人与周围的扞格不入。在那个热气腾腾的年代,所有人都怀揣着灼热的梦,无论这种梦是莽撞的还是扭曲的,而他却以过分理性清醒的姿态,探查着人们的心理,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二十四五的他大抵还未料到此后的命途多舛,文章中映照出青年的意气,此时所做的《鸠摩罗什》,常被人们当做是他心理分析小说的首次尝......
-
嫦娥奔月与娜拉出走
作者:谢嘉齐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01
杜牧诗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不过看鲁迅《奔月》里的情形,嫦娥女士应该没啥可后悔的,顿顿乌鸦炸酱面谁也受不了。当年的羿何等勇武,射封豕斩长蛇,现在英雄无用武之地,方圆百里别说猪蛇,连一只麻雀都难寻到。射日的巨弓射麻雀,那是怎样的悲哀寂寞!要怪只能怪羿不懂生态平衡的道理,以为大自然可以无穷索取,滥捕滥猎,不留后路,最后弄到连老婆都养活不了。遗憾的是几千年下来羿的后裔们仍未吸取他的教训。物质主义一路欢歌,似乎无须忌惮什么,什么都不用忌惮,到时自会有济世的......
-
空城计
作者:徐嘉蔓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41
——评《倾城之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胡琴是鲜少见了,这时代,成了门手艺,算作轻度悼着礼崩乐坏的吊影。霓虹灯光万丈璀璨,满城月光稍显黯然。故事还在呢,在泛黄的纸页上、闪烁的屏幕上,苍凉如张女士所言“是一种启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95回写道:“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懿兵退后离西城往汉中而走。”于我而言,《倾城之恋》倒像极了张女士唱的一出空城计:她自......
-
石榴树上结樱桃——郁达夫《沉沦》与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的关系研究
作者:王辰旭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2977
郁达夫的名作《沉沦》,写的是一个留日学生在异国他邦所遭受的凌辱与压迫,内心深处的忧郁与苦闷,以及主人公渴望爱情而不得的苦闷心情。郁达夫在《〈沉沦〉自序》中说:“《沉沦》是描写著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的解剖,里边也带叙著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郁达夫这样说并不是谦辞,而是确实对《沉沦》不满意,在其生前出版的《达夫代表作》(1928年3月15日上海春野书店出版)和《达夫自选集》(19......
-
浪漫是一种行径,也是一种情怀
作者:何洁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65
——再读巴金《家》再次拿起巴金的《家》还记得第一次读到它时候的感受。那时候这本书还是作为高中生必读书目。这一读,放回书架,嵌入心灵。但那种忘记时间,安置自身的阅读的欣喜与激动之感却使我之后频频回想。有些阅读不是一定要在炫酷的技巧中解码,也不一定是那种被优美的语言惊叹,而是一种感情的平实地深入。初次读《家》,我读到一种是一步步跋涉走出“家”的知识分子追寻自我的感情,要用自己双手推开古老的家门。如果说那是“浪漫的一代”,这样的浪漫更是一种行径。一群年轻人在时代的感召下,......
-
永远的孤独困兽——谈《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陈柯宇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789
电影《黄金时代》里,鲜亮的火光照耀在丁玲脸上,她赤诚的面庞袒露直向镜头前的观众,如此说道:“在写《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时候,我身体里有两种力量在撕扯着。我的血脉注定了我作家的生活,可是我的灵魂滚动着一个战士的激情。”那一刻,电影还原出真正让丁玲成为丁玲的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特质:她不是单纯作为一名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而存在,也并非单纯是一个有着战士情结的女战士,而唯有当她内心“撕扯着”的这两种对立力量被同时感知到,这才是一个趋于完整、有血有肉的丁玲。由此,提起丁玲,人们会......
-
鬼道理
作者:谢亦庄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81
她第二次发着笑声说:“天下可有鬼听人讲故事而骇坏的么?”于是我讲了一个故事……1938年,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黑暗中的笑声》在纽约出版。小说开头,故事自己快刀终结了自己:“从前,在德国柏林,有一个名叫欧比纳斯的男子;他阔绰,受人尊敬,过得挺幸福。有一天,他抛弃自己的妻子,找了一个年轻的情妇。他爱那女郎,女郎却不爱他。于是,他的一生就这样给毁掉了。这就是整个故事……”就这样,纳博科夫在“裹满青苔的墓碑”上写下了一个故事的简短生平。同年,徐訏的《鬼恋》由夜窗书屋出版。在......
-
倪焕之的来路与去路
作者:韩一杭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33
倘若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倪焕之》的内容,我想“一个失意而失措的理想主义者的自白书”会是对这本书最为妥帖的概括。30章的篇幅,沉着而舒徐地叙述了倪焕之作为一个对于教育事业心怀猛虎般志向的知识分子,拼尽全力试图推动改革却终究在社会的顽固力量面前缴械投降的悲剧。倪焕之的故事和千千万万个与之同类型的样本相近,却又因主人公的赋命不同而生出了不尽相同的质感。无论是商鞅梭伦或是王安石张居正,从古至今,改革者多是面对着一路泥泞蹒跚前行,犹如一遍遍无望地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一开始时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