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倪焕之的来路与去路
广告

倪焕之的来路与去路

作者:韩一杭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235


倘若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倪焕之》的内容,我想“一个失意而失措的理想主义者的自白书”会是对这本书最为妥帖的概括。30章的篇幅,沉着而舒徐地叙述了倪焕之作为一个对于教育事业心怀猛虎般志向的知识分子,拼尽全力试图推动改革却终究在社会的顽固力量面前缴械投降的悲剧。

倪焕之的故事和千千万万个与之同类型的样本相近,却又因主人公的赋命不同而生出了不尽相同的质感。无论是商鞅梭伦或是王安石张居正,从古至今,改革者多是面对着一路泥泞蹒跚前行,犹如一遍遍无望地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一开始时豪情万丈,“横身势欲填沧海”,然而“破车伤马”之后,最后也只留下一声浩叹:“四海不无容足地,行人何事此中行。”倪焕之有着和同时期的先锋知识分子们相似的姿态,然而不同于那个动荡岁月中层出不穷的热血青年,他不曾终日叫嚣着改变中国,更不曾真正跳出校园那一亩三分地的区域,实实在在地踩在外面世界的纷纭扰攘之中再实实在在地去反抗些什么,他甚至连反抗的姿态都没怎么明目张胆地摆到台面上来。如同他在小说第三章里初次见过不尽人意的破落校舍和令他生厌的校长后的状态一般,“他辞别校长回家时,抱着一种冤屈的心情,眼前没有别的,准备做牺牲而已,好像美丽贞洁的处女违心嫁给轻薄儿一般。夜间在床上,半夜没有好睡。起先是温理那习惯了的哀怨;后来转为达观,以为一个人藐小得很,就是牺牲了也没有什么;末了儿想到生与死的分别,想到废园的池塘,想到《大乘起信论》……”倪焕之总是心怀抱负地挣扎着却又一路违心地屈服着。打从一开始,他心心念念的事情便只有“做些带思想性的东西”和“对他人有益处的事情”,而这样相对理想化,纯粹的自我预期亦一脉相承地自他的职业理想贯穿至他的婚姻观,家庭观之中。倪焕之这样的个人特征同书中的另一个人物王乐山适成对照。在二人交谈时,王乐山“想得很深,想到局势推移的倾向,想到人才缺乏的可虑,想到已经过去的旧时代未必真成过去”,这样的深思远虑正是意志脆弱而又缺乏大局观念和整体规划的倪焕之缺乏的,于是王乐山看倪焕之,便不禁会觉得他“终究是个倚单而偏于感情的人”。别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日行千里心怀天下,倪焕之的眼中仿佛只看得到三尺讲台和他能在学校与家庭这方小小的水域中激起的浪花。即便后期的倪焕之在革命积极分子王乐山的号召之下一定程度上跳脱了“教育救国”的空想而投身于革命实践,这样脆弱而狭窄的个人主义心境亦未曾离他而去,反而从始至终如影随形。

所以,将倪焕之放在当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之下考量,他的格局简直小得可怜。他远不是个惊天动地的改革者,他只是一声不吭眼中带光地紧紧攥着星星点点相较而言实在微小而脆弱的理想,蜷缩在漫天烽火中积满尘埃的偏僻一隅,仿佛一个池塘里的弄潮儿,时不时向池塘内浅浅的水域里偷偷丢下一枚火柴,企图凭借那一点点微弱的火苗搅起惊涛骇浪。譬如组建戏剧社,譬如他空中楼阁一般的乡村师范计划。然而那个时代如此残酷,他那满腔同家国天下等等大事风马牛不相及的教育理想连三尺讲台都无从撼动,于是他只能同古往今来许许多多个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束手无策的理想主义者一样,赍志以殁,抱憾而终。

然而尽管我们从叶圣陶在八十八年前写就的那个辛酸故事之中仍能找到同今天惊人契合的点滴,尽管直到今天多数人们对于各个领域的改革者也仍然是怀抱着较为悲观的态度,同倪焕之一样怀揣教育理想而又并未陷入空想,并且在不断地调整方法调整身段以后相对成功地实践了理想的人们,终究还是在千帆过尽后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了今天的时代之中:北京A学校校长将班级改为类似香港、新加坡等院校的书院制,如九十年前的倪焕之一般在校内鼓舞学生自发组建戏剧社,还同中央戏剧学院合作举行戏剧节;B学校校长大力提倡“让教育自由呼吸”,效仿西方小班化教学……倪焕之或许永远都不会想到,这一个个同他姿态相似的教育家们,尽管颤颤巍巍步履艰难,却到底还是站在了他们曾经共同梦想过的校园之中。他曾以为自己手中紧握的无非是漫漫长夜中的一豆烛火,于整个庞大的社会而言不过是聊胜于无,新时代的倪焕之们却通过自身的存在与努力,承续了这火种,扩大了光照的范围,这一次,它们一点一点地成为了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读罢《倪焕之》,我曾和朋友争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像倪焕之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之死,究竟能不能归结为他所处的时代之罪过?我们争论了许久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时代从来都不曾剥夺人们选择的权利,恰恰相反,对于任何时期的理想主义者或是现实主义者,时代都赋予了他们不止一种选择,而“倪焕之们”偏偏选择了最为极端的那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造成倪焕之悲剧的刽子手却并不是别人,而是“倪焕之们”自己。

走向理想的路上从来死伤无数,亦有数不清的死不瞑目。有些人在不断妥协之中忘却了初心的模样,有些人在岔路口前一个迟疑便走上了漫漫无边的不归路。然而总有那样一小撮人选择了逆流而上,永不止息,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因时而变地调整着自己,坚持不懈地挤出一线光明——“或许下一步就是出口,但倪焕之却倒在了出口之前。”

最后用电影《熔炉》中的一句话作结:“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原本的我们。”只愿未来任何时期的理想主义者们都有前程可奔赴,亦有岁月可回头。毕竟就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不是明天,便是后天或大后天,总有个笑颜似的可爱的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