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过高墙
作者:倪啸元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268
城墙高大,遮天蔽日,城墙内围出一片地域,人流熙熙攘攘。悲剧?喜剧?这里上演最多还是那荒诞剧。相遇?离别?或许遗忘才是主旋律。天堂?地狱?黑白混杂之地称作人间。此地?何地?围城。生活里,到处都是围城;生活里,无处不是围城。婚姻是座围城,书中的方鸿渐看似是因自己的怯懦,而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婚后的琐碎、令人厌倦的生活,都让读者看着揪心,却也时时地看到自己生活的倒影。时隔数十年,故事中的主人公长衫马褂、却和现代生活中的家庭生活那样贴......
-
品鉴《百合花》:革命主旋律中的人性和鸣
作者:覃皓珺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263
《百合花》是十七年文学众多作品中溢彩芬芳的佳作,更是对战火纷飞年代中人性刻画尤为精妙的经典,茹志鹃以一名女性作家独道细腻的情感视角,将一段发生在战斗前线包扎所的人性牧歌娓娓道来,以“小通讯员”和“两位女性”短暂的相识与离别为引,将革命恢弘的主旋律下,那些容易被历史轰鸣所冲散的人性和鸣提炼而出,从而复现了一曲恬淡哀伤却又令人动容的心灵乐章,在当今重读《百合花》,令我们得以从时代的硝烟中,嗅得那份质朴而热烈的人性芬芳,这正是文学所能给予我们超越历史隔阂、共享人性共鸣的永......
-
鲜规之兽的抗争
作者:董诗佳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283
如同在今日,无法亲身感受战争给中国压上的沉重枷锁和刺骨的民族伤恫,我也无法想象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那深重的封建势力带给人身心上的巨大折磨,竟然能使一个原本执鞭的教书先生,硬生生被逼上梁山成为山野中的土莽匪汉。魏金枝老先生在《七封书信的自传》里,写下忧心含泪的文字,流淌着对乡土家国的感怀,透露着对封建强权的透彻厌恶。就在僻远的农村,竟也有着这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的层层叠叠的不平,这是一场原始式悲剧的抗争。尽管已知晓结局终究是抗争不过,但我仍钦佩这样的渺小人物,他身上所......
-
我已与最好的他相逢
作者:周晓卿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05
“现在他的鬓角上可以寻出白发来了,胡须也灰了,脸上的皱纹一天一天加多,但是他那特殊的个性,却一点也不曾改变。”在《父亲》中看到这段话时,全文已经到了尾声。而文中父亲刚愎和严厉的个性、劝阻女儿不要以品貌取人的书信和临别时绸包中的存款簿,仍待在我的脑海里,无法散去。我像小说中的女儿深陷惆怅中一样陷入了迷惘。虽然我的父亲不至于如书中般如此固执,私认为文中父亲如此固执的主要原因在于时代背景的约束和传统礼教的束缚,但是作为女儿的心路历程却是相似的。想到过往自己如同芸儿一般——......
-
英雄末路
作者:黄浦阳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59
——读《红日》有感关于《红日》,最初的接触还是在我初中时看的同名电视剧。当时尙小的我最喜欢看各种抗战电视剧,看那些铁血军人的样子,那些英雄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也因此,在那段时间,我最爱看的就是军事小说。《红日》的背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交锋日益尖锐,大大小小的交战在国内各处战场不断爆发。《红日》的战场则是在山东战场,由军长沈振新、政委丁元善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的精锐军团的交战。初中刚看电视剧时,我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关注的全是剧情与作战画面,但是......
-
忆——5年,再读《倾城之恋》
作者:雍妍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32
我是一个女孩子。初中的时候爱三毛,爱安妮宝贝,爱小四韩寒,上课的时候就把书放在桌肚里,看到忽视上下课铃声。似乎每一段青春里,都会碰到这样的时刻。而那些精致而矫情的句子,让人满脑子都是诗和远方。那时候的我热情满满,整天想的都是怎样买一张车票跑到天涯海角,一边打零工一边流浪。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文字就在这时。初三的第一个学期,百无聊赖,沉湎于游戏和杂书,成绩一落千丈。在这场漫长而暴躁的青春期里,我像是一点就着的火药桶,整天想着和父母大干一场。我身边所有的朋友都知道我嗜书如......
-
戏里看戏
作者:王佳琦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261
你吃过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玫瑰豆沙吗?不要融化后再吃;取一只小巧的瓷碗,扳几块到碗里,千万用勺子挖着吃,就像吃豆沙味的冰淇淋;一入嘴,透心的凉意,请耐下心咀嚼,便有另一番滋味,清冷的腻人的甜,这种味道是给杂志上的男女的故事做陪嘴,《倾城之恋》也属罢。毕竟,看戏没有零嘴哪能叫看戏呢。人总爱看戏,体验了旁观者的乐趣,道几句“这个人定是没有好下场的”,便欣然地戴上枷锁镣铐似的行头,回到自己的戏台上去啼笑怒骂。上午一觉醒来,对逐渐失了望的人生也有一丝盼望,不宜看戏;下午烦恼困......
-
不过是平凡世俗的爱情
作者:陈岱玥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66
——读《倾城之恋》有感倾城之恋,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书名,原以为是一段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才担得“倾城”二字。倾城,也的确倾了一座城,如书中所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这般的“恋”好似也合情合理。书中有这样一句名句: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谁的一生,有谁看了一生。性格,处事方式都与之息息相关。白流苏,一位世家里的大家闺秀,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之下,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贤德和顺从,才有着让范柳原迷恋的特长——低头,也有着西方文化......
-
平淡的悲凉
作者:沈玮奕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73
——读《呼兰河传》小说以严冬开篇,似是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地位卑微的女性与周围人的冷漠谱写了呼兰河中的一串串悲剧,原是回忆童年,美好纯真却没有在书中体现,却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凸显了现实的残酷。团圆媳妇就是女性悲剧的代表。她的出场带有神秘感,大家都去看团圆媳妇了,“我”,一个小孩,听着大人说都要去看团圆媳妇,很正常,好奇心使然。那么其他人呢,成年人呢,看团圆媳妇又是为了什么,甚至连饭也顾不得吃,就赶着去凑热闹。而祖父却与这些人不同,不紧不慢地吃完了饭,才......
-
《沉沦》杂感三
作者:张鑫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965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渡,也是一个沉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megalomania与hypochondria《沉沦》中的主人公去“贪那孤寂的深味”之时,常常便把自己当作了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忽然间就孤高傲世超然独立了起来;又当见了一两个娇声的女学生、听见了苇间野合的男女,又想起自己所缺的“伊芙”来,干起了需要牛乳和鸡子补足的勾当。主流的对于《沉沦》的解读,于此处,大抵解读成“灵与肉的冲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