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沉沦》杂感三
广告

《沉沦》杂感三

作者:张鑫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20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渡,也是一个沉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megalomania与hypochondria

《沉沦》中的主人公去“贪那孤寂的深味”之时,常常便把自己当作了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忽然间就孤高傲世超然独立了起来;又当见了一两个娇声的女学生、听见了苇间野合的男女,又想起自己所缺的“伊芙”来,干起了需要牛乳和鸡子补足的勾当。主流的对于《沉沦》的解读,于此处,大抵解读成“灵与肉的冲突”之类,等到主人公走向大海时,便解释到“思想上升到了国家与民族的高度“。依吾愚见,其实主人公自始至终仍是处在那megalomania与hypochondria交织的情绪里面,只是情绪所依托的载体,慢慢地变化起来,情绪产生的缘由,也渐次变了。总的讲来,这megalomania(自大、夸大妄想)与hypochondria(疑心病,忧郁症,臆想)本也就是一体两面的东西,任是什么人的心里面,总是有那么一点儿。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主人公的癔病,并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贯穿始终的,还是一种精神道德层面的自私。

主人公离开东京时,吟咏起了海涅诗中的“Lachend auf euch niederschauen!”。作为知识分子,尤其是在中国传统道学加之十八、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浸润下,很容易就会把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上,把自己看作超越时代的存在。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面讲“我爱那些不懂得生活的人,假如他们不是沉沦者,那他们就是超越者。”然而就算尼采本人也并不是超越者中的一分子,尼采所言的“超人”,也并非现今的人类。从遗世到厌世,只有一步之遥。

主人公最终哭喊着祖国投向大海,同尼采最终抱着那一匹老马哭死过去,都是看到了自己的倒影,都是作为了一个沉沦者,走向了死亡。


二、生的闷脱儿(sentimental)

郁达夫自己在《自序》里面讲,《沉沦》跟《南迁》以及《银灰色的死》,“是可以当作连续的小说来看的”。从《沉沦》里面的华兹华斯到海涅到《南迁》里面歌德的《迷娘》到《银灰色的死》里面的道尔森,中国人在东洋的故事,穿插了这许多西方浪漫主义的诗歌在里头,引用与实景的反差,也把主人公内心的激荡与现实的无奈表现了出来。同时,值得注意,在这三篇当中,有一个词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sentimental(生的闷脱儿)。

这个sentimental,可以看作是主人公诸多反差极大的行为中间贯穿始终的主线。正因为这种sentimental,主人公才象惊弓之鸟一般,把那许多的情绪,许许多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无限地放大开来。对于《沉沦》的解读中,常常把主人公作为新青年的代表,以其心迹表征当时那一代青年的痛苦与迷茫。又常有人点出《沉沦》乃是郁达夫的自传。以吾愚见,文中的“他”就是一个把sentimental最大化了的郁达夫,用一个知识分子化了的笔触,以及一个极其敏感波动的心灵,写出了那个时代所有人心理的波动与矛盾,内心的阴暗与沉沦以及对此表现出的掩饰与难以接受。

郁达夫的小说,大抵是散文化的,情节从来不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沉沦》,是一部sentimental的小说,是一部情绪化的小说,借着这种形式,郁达夫,把所有人的情绪,不管孤独淫欲还是自卑仇恨,都借着“他”这个载体,解剖开来,放大开来,供人来观。大凡不是假借着一种卫道士的眼光来看的,未免会战栗,对着这一种借着敏感放大了的真实,对着自己刻意掩盖着的那一面,不由自主地战栗。


三、何必“革命”

郁达夫除却《沉沦》之外的代表作,世间公认的,大抵就是《春风沉醉的晚上》。一般来说,都会讲作者此时“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目光从知识分子的小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上来”云云。郁达夫在南洋抗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建国三年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于是乎他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地被打上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烙印。

那让我们带着革命的眼光来读《沉沦》,当主人公在山野间把自己当作Zarathustra时,必定并不是革命的,毕竟著名的“革命家”鲁迅写过尼采自诩为太阳究竟不是太阳的话。当主人公要复手足兄弟的仇,复日本同学的仇,复日本女学生的仇的时候,究竟不是阶级斗争,没有《春风沉醉的晚上》里面的女工劝“我”戒烟斗争N厂的阶级斗争意识萌芽,自然也不是革命的。置于被窝里面的罪恶,偷听到的野合,酒馆里面的侍女,也更难说是是革命的。至于在日本的海里赴死,喂了日本海里的鱼儿,使日本人吃了打到了中国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削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势力,这终于是真真切切地革命了起来了。

郁达夫,还是那个“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的郁达夫啊。

《沉沦》中的一切,虽然以最后对国家富强的呼吁收尾,但绝不能因为扣上了革命的帽子,就俨然成了旧社会的事物,那些在卫道士看来不好的东西就成了旧时代对新青年的纠缠,在他们看来好的东西就成了新青年的觉醒和新时代的曙光,卫道士们见到了自己不忍直视的那一面,就慌慌张张地给他扣上一顶革命的帽子,仿佛自己就霎时光芒万丈,跟那些组织看来阴暗的东西划清了界线一样。

Sentimental,too sentimental!

黑格尔究竟说过人们最不会的便是吸取教训。

也无怪他会把祖国当作尼采的老马,把东洋的海作了泪池,哭死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