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山
作者:房蕊婷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613
——读《断鸿零雁记》《断鸿零雁记》开篇先言河合三郎海云刹受戒,古刹清幽,红瓦鳞鳞,梵音袅袅,香篆徐徐,三郎向天三拜,感父母养育之恩,此时他只有十六岁。而后三郎别了巍然佛刹,来到乡村,居静室,思生母。一日,他下山化米,米为歹人所夺,阴差阳错间遇见了自己的乳母。乳母手中有三郎母亲在日本的住址。但他没有立刻东渡日本,而是同乳母和乳母的孩子潮儿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以资东渡旅费。某日,乳母见三郎砍柴背柴太辛苦,于是让他去卖花,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得以和未婚妻重逢。“尔先在江户固为......
-
轮回的闹剧
作者:於慧怡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414
——读张天翼《包氏父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鲁迅先生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在“左联”作家张天翼的笔下呈现为一个个漫画式的浮雕,滑稽可笑而又可悲可叹。短篇小说《包氏父子》是张极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其讽刺艺术的典型代表。小说讲述了一个公馆听差望子成龙而最终人财两空的故事,以一种夸张的类型化手法表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平民的剪影。身为父亲的老包一辈子老实巴交、省吃俭用,一件棉袍穿了整整七年,而他的儿子小包却是一副十足的公子哥儿派头。父子两代,从外在形象到生活......
-
包袱
作者:马若男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3829
第一次读到《包氏父子》时,叛逆期已经远去,我正处在勉强可称之为懂事的年龄。懂得体谅父母的含辛茹苦,不再大手大脚地要零花钱,所以心中对包国维这小子充满不屑。虚荣,肤浅,对父亲的不敬与冷酷,对富家子弟的谄媚与羡慕,都让我格外反感。那位父亲的无奈与悲凉,让人同情扼腕,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丑陋,也让人心中压抑。大概是时过境迁的缘故,我讨厌这篇小说的情节,但却很喜欢读这个故事。因为读来爽快,颇有看了场荒唐戏剧的趣味。我佩服张天翼老师的讽刺功底,现实在笔下被辛辣地翻炒,全文无一言嘲......
-
自私与骄傲
作者:骆嘉昕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79
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元末明初的刘伯温言及卖柑者之时表露的箴言。谨以我浅薄匮乏的知识谈说,无非暴露一个人的自私与骄傲。一如休谟的话,“当自我不被考虑到时,便没有骄傲或是谦卑的余地。”骄傲源于自私。只是一个人在不过百年的时岁可以做到不考虑自我的境界真的是微乎其微。未及行将就木,苟延残喘,一个人的自私与骄傲更是袒露无遗。茅盾一书《子夜》开篇变以吴老太爷的丧礼为后文的铺叙。在灿烂的星空炫耀自己光亮了几乎一生的吴老太爷,乍临灯光车影的陌生地方,活在《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来......
-
错位
作者:雷佳俊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48
盛极必衰的道理并不复杂,不过这里说的的盛并不是可以预料的,是人们在经历了衰败之后再把那种顺利重新定义为巅峰的。而在故事的开端,人们都觉得那种盛大仍将延续,谁会把它当做巅峰。中国农村,小说的开头如果让读者察觉到这是故事的发生地,那么“一望无际总刮大风的田野”、“苍凉的面带高原红的脸庞”、“命运多舛但自强不息的小人物”、“坏到骨子里占山为王的村头头”这些意象就会以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一次次提醒读者,主角们遇到再坎坷的经历都很正常,因为这是中国式的乡村啊,总是艰难的。比城市面......
-
有一种悲哀叫陈世德
作者:程杰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36
初读《无望村的馆主》,有丝丝怅然,又有丝丝畅快。再读,更多的却是无法言说的悲哀,说不清,道不明,却让人无法释怀,那是对宿命的无言以对。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从发迹到衰亡不过短短三代人。陈世德,在他的身上依稀可以看到这个家族的影子。一出生,他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之后,荒唐地度过了他最光辉的岁月,最后,可悲可恨地靠乞讨度日。但是在这寥寥的文字里,展现了作者对乡土的执着,同时也透露着命运的不可逆转。首先来说说作者的乡土情。看作者的生平可以发现,他处于一......
-
自我意识与城市审美
作者:满夏美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276
——品读《沉沦》后随感那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夜……明明是在品读郁先生的《沉沦》,题记里却是一句有关“春风沉醉的夜”的叹息。倒不是我分不清两篇作品,而是思索“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以后,觉得用这个要有味一些。而且《春风沉醉的晚上》也是会提到的。不过还是先谈《沉沦》。我实在是喜欢这部作品,甚至已经到了不能用“喜欢”来描述的地步。可以说,它对我无动于衷,我对它一见如故。《沉沦》就像一杯忧郁而浓烈的酒,我在图书馆的核心筒里喝的大醉以后,开始对它蕴含的所谓深意胡思乱想起来。......
-
缘何我就批不得
作者:陈书缘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211
开始写评论是近期的事。读了《文学回忆录》之后,便萌生了这个念头。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读书都像是一种边消化边思考偶尔反刍的常规活动,然而一旦将想法诉诸笔端,仿佛是少了两分洒脱却又多了几分鲜活。读《沉沦》是在一次补课后。在新华书店闲逛时寻到了一排现代名家的作品集,架上是满满当当岁月的沉淀,带着崭新面容沉静地立在我眼前。我随手抽出一本郁达夫的样书拿来看。先前我从未读过他整体的作品录和小说,只零星看了些散文,觉得他笔调闲适自在,是个十分惬意的诗人。明亮的日光灯映着一个个小......
-
他比烟花寂寞
作者:赵洁婷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52
一这世间最动人的,便是无论你在哪儿,你是谁,我都这般深切地挂念着你。秋海棠和罗湘绮也曾有过花好月圆。那一年初识,他惊异于她的素净雅淡,像一支亭亭的菡萏,举手投足间都是一丝纯净的学生气息,哪有半分姨太太的模样?她亦惊异,他是那般的清俊斯文,眼神清澈,带着浓浓的书卷之气,又怎会是那红遍天下的梨园旦角?原是不相识,却似故人来。目光对视的那一瞬,他和她都不由的怔仲了,还带着一丝落花碾作尘般的怜意,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动了心。他为她写信,书中秦老先生那般细致地描写——写了撕,撕......
-
被困的理想主义者——以倪焕之形象及其教育改革实践为中心
作者:潘炜旻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416
在这样稳定的“小时代”,一个多少对自己行动能力、意义性持有怀疑,又挣扎于困守自我与超越小我双重矛盾状态中的人谈论“倪焕之”,不合时宜似乎又恰逢其时。因此,我将携带着对自我构成反思的意图进入文本、对象,将倪焕之视为同我一样活生生、立体的人,在熟悉、理解他,在审视他与周遭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认识、反观自我。这也是文学阅读之于我的特别的向度。返回文本,我们应当首先“描述”这个历史中的人及其个性特征。小说告诉我们,这个经由晚清新式教育与革命涌动历史共塑的倪焕之,一开始就是一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