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向南 由南望北
作者:陈蕴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592
一路向南由南望北秦岭淮河的走向是东西,但它却划分了南北。我在南方。你在北方。萧红。在尚且年少无知的高中时代,总觉得北是个吸引我的字眼。好像骨子里做作的虚情要我去北方一趟,吹吹风,然后人生就清明了,哪能有这么简单的事。实际上,内心有个声音清晰的说,爱的更多是江南。时光兜兜转转,我还是在南方。萧红,你也在南方。不,我应该这么说,你在南方!你怎么在南方?你不是北方的人吗?你是北方的人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故乡的黑土与白云,躺在你的《呼兰河传》里。黑土还是黑,白云还是白。故......
-
萧萧,桎梏下的人性美
作者:李胜法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435
我是个懒惰的家伙,读书不多,偶尔写字。而现在我要写一篇文章来评论沈从文先生的《萧萧》,可我没有精妙的观点,也没有漂亮的文笔,提起良久也不知如何开头,只好先扯点别的东西。沿我老家旧宅门前的砖路向北,过两个街口,会看见一扇朝东的瓦蓝铁门,门内的人家姓张,若一代一代往上刨着细算起来,张家与我家还沾点儿亲带点儿故。在远近数十个村子里,张家最有名气,十几年来,凡是有人家需要讨媳妇了,先想到的都是蔡八里的张家,因为这家人什么都缺,唯独不缺闺女。事儿要从七十年代说起,那时改革开放......
-
你寻找的人在哪里?
作者:臧今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724
——读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两个对时间不感的病患面面相觑,他们困惑万分。一秒钟前,微笑着神秘的娱乐女郎拎起手袋扬长而去。而她留下的犹如,一场拙劣戏剧演过尾声时尚未合拢的帷幕;场景偌大,没有集体道别,观众四散灯光熄灭,而主演还端坐在台上;犹如不知声源的一声哂笑。女郎似乎十分匆忙于某事。这体现在:1,她精算着时间奔赴场复一场的约会,无终无了。2,这两个短暂的驻留者对她少有坎坷牵绊,不论她是否对他们心生留恋。我们还知道的是:她离开了一些人,并即将遇见崭新的另一些人。......
-
时间本就该浪费在喜欢的事物上
作者:陈鸣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16
——读《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有感时间就该“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哪怕真的是浪费。初见《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这个题目,内心着实有不少疑惑。世上之人千千万万,为什么只有两个?人们常说岁月如梭,常说岁月爬过她的额头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那么所谓时间的不感症者,怎么会不感?深入了解全文后才发现“两个”指的是以H和T为代表的一类人,以及以“女人”为代表的另一类人,而“时间的不感症者”则指前者为了自己喜欢的人事可以心甘情愿地投入大把时间,为了搏她一笑甚至不介意“三人行”的人,......
-
读《鸠摩罗什》有感
作者:瞿菲尔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46
鸠摩罗什,如同岩层上的细腻壁画,带着如西域驼铃般的风情,却又有着最通透的佛性,西域的风沙将他打磨成一颗神秘的红色玛瑙,纵使风雨飘摇,依旧温润。我们之间,好像是遥远的,在时空上,一千七百年前的龟兹与长安,那是一段陈旧到我难以追寻的曾经,只有在后人的史书中,看见只言片语;在思想上,他是无可否认的佛学大家,他的译作,是佛留给人间的菩提明镜。可是,他好像又是近在身旁的,是你,是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任意一个。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将这世事看......
-
矛盾与差异——巴金《家》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王若颖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2395
《家》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于巴金先生早期根据社会现实与个人经历所写就。本书通过叙述几个青年的命运与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书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成功,描写的封建大家庭亦是社会的缩影。作为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觉新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他阅读着新思想的书报,却过着旧式的生活。他受到过新思想的影响,却生长在旧家庭中,从小受传统教育。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却对腐败的封建家庭感到不满。他虽明事理,却终究不敢走上反抗的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造就了他行......
-
枯萎的月光
作者:诺旻倾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40
我和众多学子一样,面对周树人的文章通常都是愁眉苦脸,仿佛这个愤世嫉俗的老男人的文字是一快雕刻精致华美的手表,它比任何用于计量时间的物品都要准确,但若要真正去感受它的每一下“滴答滴答”,又必须摧毁它的美丽,这就意味着,鲁迅的文章,让人气踹嘘嘘的语言背后是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而这种窒息的感觉才是鲁迅及其文章的魅力所在。《奔月》一文就是这样一块隐密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手表,我们不妨就把这块手表的外壳敲碎,去看看时针、分针、秒针每一次跳动的韵律与美。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写人间无奈
作者:唐一文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90
——评张恨水小说《夜深沉》张恨水说,他写《夜深沉》这部小说,是要在低层社会找出平凡英雄来[ 参见张恨水写于1933年6月的《夜深沉》自序一]。我总以为,英雄须得如同楚霸王一般拥有横扫强秦、一统江山的才略与气魄,如何小说中的人物譬如丁二和也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此时,我的耳边仿佛响起《夜深沉》这支曲牌的京胡声,眼前依稀掠过《霸王别姬》中的光影景象。是了,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可是临末了,被困在垓下,不得不眼看着虞姬在面前自刎而救她不得;小说中的丁二和有志气,有侠心,最后不......
-
评《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李瑞峰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2193
1927年冬至1928年春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泡沫破灭以及大革命失败后,在迷惘和摸索中且行且顾盼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化界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表露无遗。但与同时代的其他更为激进的作家不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尽管也以反映现实为荷,却更偏向于对爱情的思索和解剖。爱情是文学作品亘古不易的话题,所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在现今仍值得细细品读。而从总体上看,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莎菲、毓芳,还是凌吉士、苇弟,无论是在爱情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有着进......
-
爱对信仰之指引——读柔石二月小议
作者:陈娪嫣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730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不变的是两个主题:战争与爱情。两大主题极为强烈的对立本质——大恨与大爱——背后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原始、最单纯的力量。初看之下,就连革命青年柔石最出色的作品《二月》也不过如此;一个三方纠葛的爱情故事,剧情的波折、浪漫的情调在任何一本爱情小说前都将黯然失色。然而《二月》却不是俗气的男女之情的体现,也不应与任何一部体现这种情感的作品相比较,因为《二月》所讲的并不是爱情。故事的开端是萧涧秋,一个漂泊不定、浪迹天涯的青年应老友之邀来到乡村的芙蓉镇任教。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