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广告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印象·呼兰河

    作者:孔楚惟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484

    说起《呼兰河传》,虽然萧红自称“没有幽美的文字”,但其内容之广泛,意味之深长,令我“难以忘却”,其中几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柳树林和乌鸦呼兰河的南岸,即呼兰河城的对面,是一片柳条林。夏秋的黄昏时分,总有乌鸦从县城头顶上飞过。小孩不知道乌鸦过到哪里去,大人也不讲给他们听。据说它们是住在南岸的柳条林里。呼兰河城简朴,简朴到只有两条大街;呼兰河城寒冷,寒冷到能把地都冻裂。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阻碍了行人,绊倒了马车,淹死过家畜。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的吗?没有一个。最终......

  • 看客?看客!——由《呼兰河传》浅谈中国看客文化

    作者:傅娆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555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绝不是时代的弄潮儿,却比弄潮儿们更加引人注意;他们绝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却在一出出悲剧中推波助澜;他们更不是个别现象——时代变了,风俗变了,他们却仍出没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出没在我们的生活里。那群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看客。而《呼兰河传》中的看客们,更是看客中的典型代表。这部萧红的作品以她的童年回忆为主线,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东北呼兰小城的生活图景.作品以作者追忆家乡的形式,描绘出北方呼兰城的特色,反映出了人性的善良和愚昧。值得注意的是,在书中,凡......

  • 呼兰河畔一抹红

    作者:方瑜媛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298

    1942年1月16日,刚刚苏醒的萧红深知自己的生命将近终点,于是在香港玛丽医院写下了这样一句诀别:“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自是不甘。她不甘生命的短暂。人世间春夏秋冬千百万次轮回,而她只走过了31次。偶有一冬夜“两萧”漫步长街,华灯初上,流光溢彩,萧红突发奇想,说一声:“我们比赛跑步吧。”便也不待萧军回答,径自脱了鞋袜,孩子似地一路跑着。萧军望着她的背影,直到模糊作橙色灯光下的一个黑点,这才反应过......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朱尊莹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453

    ——浅评《沉沦》读惯了武侠小说中生死攸关的场面,动人心弦的爱情;读惯了推理小说中复杂严密的推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初读《沉沦》——一本需要静心细细品读的书,多少有些不适应。没有惊险刺激的情节,没有出人意料的结局,《沉沦》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忧郁的青年,在呐喊,在幻想,在伤感,在怨恨,在立志,在孤傲,在怯懦……但那病态的心里,强烈的感情,作者坦诚的赤裸裸的揭露,同样震撼人心。初读《沉沦》时,那主人公时而高亢激昂的告白,时而沉闷伤感的心境,让我不禁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

  • 命运中的必然?

    作者:张楚楚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284

    一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有种日本小说的感觉,直接的写一些自慰偷窥的行为,简短也不避晦,人物很普通没有什么主角光环有正常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又有很多心理描写,最后又是那么个自杀的结局。主人公刚出来,带一堆外文诗,觉得是有点矫情的文艺青年。小说自带一种很浓郁的文学气息,觉得修饰和斟酌过,可能是短篇小说的原因,人物阶段的进展很快,初看情感还没有代入就快结束了。我想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写书评随笔容易帮助人更好地理解一部作品,不下十遍,每一遍似乎都有新的想法冒出来。他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

  •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作者:吴轶涵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408

    ——郁达夫的“沉”与“沦”金黄的稻谷搭配嫩绿的芦苇,微醺的和风轻掀少女鲜红的衣衫,日本妇人粉红围裙下若隐若现撩人的肥白腿肉,以及窗外深蓝的大海尽头幽黄的渔灯。这是《沉沦》结尾回想过去却恍若隔世的颜色记忆,秾丽香暖却又遥远难及,但作者精心调配的色彩却终因滤镜过度而成一派阴郁的灰。而主人公“他”却怆然一笑,指着融化在这黑灰色调里模糊而单调的一切说:“这样地上的影子就不会突兀到凄凉了。”“他”终究是沉沦了,但即便沉沦,郁达夫也要让“他”沉沦在温暖明艳的回光返照里,这是作者......

  • 显露自然人性的苦闷岁月

    作者:常潇洒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91

    “高赞这初生的婴儿。”——郭沫若郁达夫先生原名郁文,是一个跟随时代前进、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家,文学作品真实深刻反映出他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暴露黑暗现实带给人的精神磨难,作品侧重于表现自我,也有病态的心理描写,抑郁感伤的心灵倾诉。褒贬不一,轰动一时的《沉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面对这样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无论对于读者还是评论家来说,总是会有话要说的。《沉沦》主要讲的是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的精神与性的双重苦闷,成为忧郁症患者,不甘沉沦却又无法自拔的沉沦下去,......

  • 读沈从文《萧萧》有感

    作者:俞成悦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39

    沈从文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他把文学看作是一种说话的方式,我认为《萧萧》是很能体现沈从文文学观的一篇小说,沈从文在小说中从不存旗帜鲜明的立场,从不立黑白分明的观点。他说:“我想不清楚道理,但总对现象执迷。”当我读完沈从文的小说,感受到的是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但又不只是这样,我似乎也感受到了沈从文想表达的这个纷呈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悲伤的,又是充满无限可能的。萧萧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女孩子,她从小没有了妈妈,被送到祖父那一起生活。她拥有着人性最原本的质朴,纯真,并且有着自......

  • 一支牧歌

    作者:杨旖旎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18

    萧萧十二岁时嫁人做童养媳,丈夫年方三岁,后来肚子又被别人抢先播了种,生下个儿子来。这些现在看来很是羞愧的事,在沈从文的笔下却有着“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这样的淡然与平常。这种淡然的来源则在于萧萧“什么事也不知道”。她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是无拘束地成长大的,所以她的潜意识里对外界一无所知,她不懂礼法,也不清规矩,只是按着吩咐与习惯做了大家认为应当做的事,做童养媳、被婆婆修理,都是“咕咕地笑”着应了的。就连身子长大了,被花狗骗去了......

  • 四月莲

    作者:张天骄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408

    初次与他邂逅,是在茶峒的山涧,云卷云舒,笙歌清亮。我看见,看见春的枝头氤氲的桃瓣,轻轻地开,缓缓地合,她说,她叫翠翠。我仰面嗅到青草的香,如故人的气息,似曾相识。前些年收到友人的信,素白的信笺,整饬的字,读来如同蔷薇扑面的温柔舒展。落款二字缀于纸上:赤子。无数次为这样的字眼所感动:赤子---笔墨不惊,心波已漾。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又有几人依旧心境澄明?想起汪先生对他的评价,星斗其文,赤字其人。这区区八字,不可不谓,字字精准;这八字,敲在心头,回声四起。在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