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看客?看客!——由《呼兰河传》浅谈中国看客文化
广告

看客?看客!——由《呼兰河传》浅谈中国看客文化

作者:傅娆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86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绝不是时代的弄潮儿,却比弄潮儿们更加引人注意;他们绝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却在一出出悲剧中推波助澜;他们更不是个别现象——时代变了,风俗变了,他们却仍出没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出没在我们的生活里。

那群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看客。

而《呼兰河传》中的看客们,更是看客中的典型代表。

这部萧红的作品以她的童年回忆为主线,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东北呼兰小城的生活图景.作品以作者追忆家乡的形式,描绘出北方呼兰城的特色,反映出了人性的善良和愚昧。值得注意的是,在书中,凡是跳河投井上吊,总少不了看客们的身影。品读这本书,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其中的小团圆媳妇。她在被迎娶进门后,因行为"过于大方"而被婆婆整日毒打,以至于病怏怏的。婆婆打算驱除她身上的邪气,便按照偏方将其当众浸入沸水“洗浴”。当可怜的小团圆媳妇被烫得哇哇乱叫时,周围却全是看客们起哄的声音。

那么,看客究竟是谁?

看客们是平日里“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并不是什么坏人。只是,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太平凡了,也太压抑了。除了一年固定的几次盛大活动以外,再无趣味可言。小城的生活总是平静,甚至有些寂寞。所以,一旦有像"团圆媳妇要当众洗浴"这种大事发生时,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批大批的人脱尽了诸如小市民,商贩等形形色色的外衣,成为统一的,赤裸裸的看客们。他们就这么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积极地火上浇油。当团圆媳妇——一个年仅12岁,却已成为封建礼教制度牺牲品的孩子被沸水折磨,几近昏厥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将热水再往她头上浇,强行把她往水里摁。几十年难得一见,不参与一下怎么行呢?那个时刻,人人都是韬略满腹的军师,人人都是首当其冲的行动者。而在她终于昏厥后,看客们却又无比心疼,人人都是关心他人的善者,人人都是慈悲为怀的圣哲。几次三番反反复复地折腾过后,团圆媳妇终于支持不住了。估计之后几天,团圆媳妇的事儿无疑会沦为看客们在酒楼,在茶馆的谈资,说说笑笑就过去了。再之后,团圆媳妇的死也会被人遗忘,生活重归于平静,毕竟好像事不关己,他们也仍是“沉默的大多数”。

纵观整个事件,对于团圆媳妇来说,”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却一辈子也没有。”

可怜,可悲!

究竟是怎样的愚昧,怎样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怎样的迷信,又是怎样本着善良的目的做出最恶毒的事情,才能把她这样一个原本"黑忽忽,笑呵呵"的女孩活活整死?

可怕!可悲!

那么,看客从何而来?看客因何而来?

看客从社会上来,从生活中来,从每一个个体里来。至于其产生原因,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从内因上看,在心理学上,有旁观者效应一说。即:在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事件中个体社会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在有旁观者的情况下,个体的责任意识会变得非常薄弱。反正道德责任并不完全在我,别人总会做些什么吧?此类事件屡见不鲜,例如“的哥见义勇为救乘客,遭歹徒刺伤后旁观者无一人施救”等,在此不再赘述。

从外因上看,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地方生活和性格习惯上的巨大差异,以及现今“人本教育”的部分缺失都成为了“看客文化”的重要推手。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若是一味服从封建礼教制度,最终只能把人逼成一类---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若为他人,有风险之事免谈,无利益之事免谈。而从中国的地理环境来看,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民众性格上的巨大差异。在普遍印象中,北方人大多豪爽义气,粗犷强健,而南方人则大多温文尔雅,重视礼节。尽管性格差异仍然存在,但是多年来对于规则的恪守,使得许多人都怕自己成为那个被枪打的“出头鸟”,甘心成为看客以求自保。从现今的教育来谈,分数作为“学生的命根”,自然备受重视。也正是在这种“唯分数论”的影响下,大多数学校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对于“人”的滋养和关怀。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缺乏感知,缺乏引导,缺少社会责任感。而像这样德育上的缺失,也无疑成为看客文化滋长的温床。

看客如何?

引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旁观者是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

看客绝非个别现象。相反地,他们在近代名家的文章中比比皆是。这里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例。

“老栓也向那边看,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在《药》中,短短一句描写,却已对看客的刻画淋漓尽致。在《阿Q正传》中,阿Q先目睹了革命党人被杀,此时,他是看客,而在小说末尾去刑场的路上,一群人目送他远去.彼时,他被看客看着。在《孔乙己》中,酒店内的客人们总喜欢对孔乙己冷嘲热讽,在”快活的空气”中,整个故事更显悲凉。也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秦汉以前,国人血性凛然,大义浩然,多慷慨悲歌之士,隋唐时代,气度恢宏,正气泱然,苟且之辈非时矣,然五代以降,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性,伪善乃世风矣,更有甚者,元清异族,专制统治,酷烈异常!为生存及利益计,由是汉奸辈出,看客文化亦发扬光大成为主要之国民性也。”

那么后来呢?他们仍然存在,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时间倒回2009年10月.车主许云鹤搀扶摔倒老人反被索赔10万;11年9月,一名88岁老人在菜场门口昏倒,无人相助。1小时后,老人经抢救无效身亡;2011年10月,2岁女童小悦悦不幸被车反复碾压,18名路人漠然经过,小悦悦最终不治身亡。一出出悲剧好像丝毫没能令看客们震惊。他们面无表情,看着人性泯灭,看着生命苦苦挣扎,却无动于衷。

除了现实中的看客,网络版看客也正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微博,微信,论坛……当新兴社交平台裹挟着无数信息,呼啸着向他们奔涌而去的时候,他们没有积极利用资源,将其作为健康合理的分享平台。相反地,他们增强了舆论的破坏力。都说“舆论可以杀人”,而网络版看客们更多了千万把以评论为利刃的快刀。当直播自杀者带着对生命的最后一丝眷恋犹豫不决时,上万条评论充斥着“你倒真的去做啊?去呀!我正等着看呢!不会是骗人的吧!”等言论,上演了盛大却血腥的集体网络谋杀。没错,他们只是评论了几句而已,没人将要对自杀者的死亡负责。前些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更是将这样的舆论杀人力量推上了风口浪尖。部分网友的评论让人感到一阵恶寒。

他们是这样,参与“集体谋杀”,那么我们呢?

我承认,我做过看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人墙的最外围,硬是伸长了脖子,铆足了劲儿想挤进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没忍住要图个热闹。好不容易稍微挤进去一些了,便总有一些很自以为是的人在你耳畔不断地唠叨:"围观下最多了,要真掺和到这种事儿里头去,可指不定就……”那些人的声音渐渐地轻了下去。

我没再回话,因为我知道他们要说什么。麻烦缠身,冤情难诉。这点我很清楚。可后来,我意识到我错了。

为什么不往好的方面想呢?我很喜欢一位学者说的一段话:"你脚下的土地,就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看客,其实是一种个人责任担当上的巨大缺失。

但,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缺失补上。

在此时,于此地,以此身。

我坚信:

终有一天,小团圆媳妇们能在他人的帮助下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终有一天,“被提着脖子的鸭群”会消失殆尽;

终有一天,“是否搀扶老人”

我们是年轻的一代,不是去适应这种看客文化,而是去改变这种看客文化的!

时代的大潮,给了我看客一般冷静的心灵,可我却用它去寻找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