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有一种悲哀叫陈世德
广告

有一种悲哀叫陈世德

作者:程杰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35


初读《无望村的馆主》,有丝丝怅然,又有丝丝畅快。再读,更多的却是无法言说的悲哀,说不清,道不明,却让人无法释怀,那是对宿命的无言以对。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从发迹到衰亡不过短短三代人。陈世德,在他的身上依稀可以看到这个家族的影子。一出生,他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之后,荒唐地度过了他最光辉的岁月,最后,可悲可恨地靠乞讨度日。

但是在这寥寥的文字里,展现了作者对乡土的执着,同时也透露着命运的不可逆转。首先来说说作者的乡土情。看作者的生平可以发现,他处于一个特别的时代,他生于河南,后北上谋生,之后定居上海。上海现代化的西化的生活吸引着他,同时又让他排斥着,反感着。因为上海对他的吸引,他愿意久住在上海;因着他对”乡下人“的执着以及对上海文明的排斥,读者可以在小说里看到无处不在的乡土情怀。不可否认,他对乡村人民的愚昧,无知感到愤懑,无可奈何,因为他见过西方的文明,所以无法认同乡村的愚昧。同时,他在亲历文明社会的同时又发现了其存在的缺陷,所以他也无法摒弃对乡土的热爱。

时代背景造就了作者对乡土的独特感情,这感情矛盾而无所归一。于是在文章里,我们又看见了一种难以挣脱的宿命怪圈。

乡土成就了陈氏家族,同时又因为愚昧落后的乡村,陈家最终衰败。陈世德的祖父拼尽全力,不曾半点松懈攒下了这大片田地。然而到陈世德父亲这一代,便开始挥霍祖产。直至陈世德降生,成人,他比他父亲更加荒唐,更加挥霍无度。最后,败光家产已经是注定的结局。

陈世德作为一个人人惧怕的癞子,糟蹋了无数女子,甚至鼓动满天飞去撩拨良家女子。最后却发现原来那竟是自己的妻子。看到这里,起初是一种畅快,细细品味,却可以看到宿命的无奈。很多人并不认为这是命运的无奈,而是”善恶到头终有报“。但再仔细想想,这样的思维不就是一种对宿命的妥协吗?

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处处透着荒凉和无措。一不小心就会迎来命运的一次重击。陈家人身处其中,无法挣脱。

亦舒说过这样一句话”说不出的委屈才是真正的委屈“,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但凡感情到了极致,是无法用常人理解的行为来表现的。这正是读完本文给我的感受。我无法具体说出文章给我的悲哀是怎样的,但是它却如那心底的石块,压得人喘不过气,也无法释怀。而我之所以说陈世德是悲哀的代表,是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大多数乡村人的归属。他不止代表陈家,代表无望村,更代表了大多数的人们。

在文中,他屈从于命运的掌控,给他荣华富贵时,他尽力挥霍,从不思索节俭;给他权利时,他为非作歹,从未想过多行善事;给他苦难时,他沿街乞讨,从不思考从头开始。。。。。。

不可否认,他一生有过富贵,有过他以为的开心。但他从来在命运的手中,如那如来手中的悟空,自己不自知,旁人看客却了解得分明。

细想想,大多数的人和他是一样的,我们屈从于现实,不敢改变,在骨子里相信宿命论。这种悲哀存在于历朝历代,存在于社会各处。

读文是是在别人的人生中看到自己。只希望在体会过这样的悲哀无奈后,我们可以向宿命做一些抗争,走走自己想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