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必自腐
作者:王一然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305
——读《秋海棠》往事太遥远,像是一株粲然凋零的秋海棠;往事忧喜无常,过分葱茏都不知从何忆起,只剩下秋海棠凋零时如喷涌而出的热血的奔放。秋海棠的一生显得过于短促,倒不是因为作者从他十几岁时写起,在他四十几岁时便用笔匆匆扼住了他的生命,而是对于秋海棠而言,所有喜悦似乎都是如花开般短促,只有用残存的幽香来勉强安慰如海棠叶被虫子啃食时的灵魂。他曾经说过,物必自腐,而虫后蛀之。他毕竟是个戏子,一生都像在台上演戏一般张弛有度,又怎会自腐?我想,秋海棠的痛苦和死亡不是因为爱情,不......
-
时间的数学家
作者:陈文婵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53
——读《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有感一篇文章,题目是门面。好比高档餐厅推出的新菜式,在名字上是下足了功夫,为的勾起食客的一点点好奇还有那嗷嗷待哺的脾胃。那么在这一点上,《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是算得上一道独具匠心的菜肴。都说都市人多少有点都市病,时间的不感症?这由头听着倒叫人新奇。不感,是不敏感,但对时间不敏感的人太多了!把青春大把挥霍的少男少女,把昼夜颠倒、像机械一样连轴转的工作狂人,就算是清闲自在的长者老人,都免不了一日日流水般的消磨。反观文中两位“病患”——T和H。......
-
一个上海故事
作者:陈钟秀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919
刘呐鸥的小说《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篇幅不长,仅仅三千多字,却写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男人H在赌马场遇到一个女人,同她约会,于是吃茶、散步,途中遇到另一个男人T,一起约那女人跳舞。在男人们想和女人发展进一步的关系的时候,女人却说他的时间已经到了,表示自己从未和一个gentleman呆过超过三个钟头,并嘲弄男人“手足鲁钝。什么吃冰淇淋啦散步啦,一大推罗里吧嗦。”于是女人扬长而去,留下两个目瞪口呆的男人,去赴另一个男人的约。这个很有趣的故事里最值得乐道的还是故事暧昧又微......
-
登月——嫦娥的出走
作者:张璐杰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250
辛亥革命解放了妇女的小脚,却没能从思想上解除对女权的禁锢,这一点从鲁迅的《奔月》中大体可以窥见一二。“奔月”也可以视作嫦娥的出走,这不免让我想到了易卜生笔下的娜拉。鲁迅说——“她竟然觉悟了”。嫦娥也是,她们同属于新式女子,是前所未有并且难能可贵的。“嫦娥正在看圆窗外的暮天,慢慢回过头来,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她的视线是那样辽阔的,心里却有百种无奈,嫦娥似乎对依附产生了不安、厌倦。我想,这大概可以算作她“出走”的先兆了吧。然而我想问的是,嫦娥究竟为何而......
-
英雄难道终将孤独——读《故事新编·奔月》
作者:何伊雯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382
传说帝尧之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熊熊炙烤下,人间生灵涂炭。后羿挽了长弓,射下九个。一时风光无两,被追捧成了大英雄。但在鲁迅的《故事新编·奔月》里,后羿却被从至上的神座拉扯下来,与嫦娥一道,成了再一对再寻常不过的市井夫妻,若放在现代,活脱脱像委身于逼仄的出租屋里,数着硬币盘算着嚼谷。同样的日子,有不同的过法,可患难见真情,也可贫贱夫妻百事哀。不幸的是,在《奔月》里,羿和嫦娥属于后者。后羿自恃射术高超,几乎猎尽了动物,到最后,不得不以乌鸦炸酱面度日。英雄与乌鸦,这样不......
-
矛盾与疾病——读《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蔡怡君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27
莎菲病了,莎菲健康着;莎菲爱得痛苦,莎菲活得幸福。以日记的形式直接叙述的莎菲,便是千千万万个你我——在当时环境下的你我。没有潜心辞藻,没有文过饰非,一切爱的、不爱的,难过的、快乐的,被文字精准地直白地解剖开来,铺展在世人面前。莎菲是遗世独立的。站在俯瞰处的人,或许是欢欣而疼痛地体味着自己的超然物外,或许是热忱却焦急地以笔为刃洗涤麻木。而莎菲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辛辣,为自己“不是个正经女人”的念头纠结矛盾,却对周围人“骄傲于自己的纯洁”的自豪加以嘲弄。她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对......
-
我读《二月》
作者:杨茹影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851
我原本以为,小说应该是有很多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可《二月》虽不这样,柔石先生仍旧将社会现状反映得清清楚楚。《二月》里的人物不多,却个个鲜明;它的剧情,又是按着常理发展,虽多多少少可猜到后面的剧情,但又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是让人难以解释的,它似有一种魔力,引我往下读。这部小说剧情很简单,让人觉得这个故事可以短到用几百字概述,可这里边的情与精神又是永不断的。原以为这个故事已经发展了三五年,没想到却仅仅只是短短的两个月罢了。《二月》里的萧涧秋是一个饱读诗书的青年,他是一个......
-
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李家欢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30
——《鬼恋》书评徐訏是一个发现度不高的作者。他也是个哲人,曾主张“小说是书斋的雅静与马路的繁闹融合的艺术”。“书斋的雅静”是他对存在、生命和爱的追问。在那样一个炮火硝烟、热血长歌的时代里,竟然还有人做着崇高晦涩而个人化的思考,并最终落回革命的时代之歌里,实在难能可贵。 “马路的繁闹”则是以“奇幻故事满足东南沿海一带市民读者在卑琐繁杂的生活中追求新奇和陌生的欲望,所产生效果的生动写照”。他将雅与俗调和得如此高妙,如导师般引领着被奇幻故事吸引来的大众读者在清丽......
-
黑暗中生长的灵魂
作者:张丹妮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467
——读《子夜》阅读札记旧上海的三十年代,正是在黑夜中酝酿新生的时刻,城市与乡村,物质与精神,以及千千万万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都在这股时代的大潮中沉浮着,改变着。茅盾的《子夜》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全景式的缩影。茅盾曾说:“人——是我写小说的第一个目标。”翻开《子夜》,透过一个城市的时代变迁,一个个人物的命运轨迹,我深深地感受到,在那黑暗中,在那新旧的变迁与冲击中,人的灵魂也在生长着。当老上海到了子夜的年纪,每个人都在蜕变。本书的开篇,吴老太爷带着阿宣和四小姐从田园式的乡......
-
深渊将回以凝视
作者:茆诗贤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686
《苏鲁支语录》又长又难读,当中有一句话,“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渡,也是一个沉沦。”老实一点说,这里的“沉沦”,我半点没读懂。娄烨的《春热》的开头是陈思成还是秦昊在摇来晃去的手持镜头里读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两人激情褪去,进入贤者时间,度量人生以及其他,谈什么“大约春光都已经老透了吧”,看得人寸断肝肠。我读郁达夫,只喜欢《故都的秋》里“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一句。原因是郁达夫其人,合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