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品鉴《百合花》:革命主旋律中的人性和鸣
广告

品鉴《百合花》:革命主旋律中的人性和鸣

作者:覃皓珺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123

《百合花》是十七年文学众多作品中溢彩芬芳的佳作,更是对战火纷飞年代中人性刻画尤为精妙的经典,茹志鹃以一名女性作家独道细腻的情感视角,将一段发生在战斗前线包扎所的人性牧歌娓娓道来,以“小通讯员”和“两位女性”短暂的相识与离别为引,将革命恢弘的主旋律下,那些容易被历史轰鸣所冲散的人性和鸣提炼而出,从而复现了一曲恬淡哀伤却又令人动容的心灵乐章,在当今重读《百合花》,令我们得以从时代的硝烟中,嗅得那份质朴而热烈的人性芬芳,这正是文学所能给予我们超越历史隔阂、共享人性共鸣的永恒要旨。


牧歌式的革命旋律

《百合花》被称为一部“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其因由在于对人性情感上质朴而纯粹的描写,小说中19岁的通讯员少年懵懂羞涩又善良勇敢,初见相识的新媳妇温柔体贴却历尽离殇,而“我”的视角中既有细腻真挚之处,亦有对战争时代人心情愫的深刻潜思,一段看似平淡的相逢,却蕴含了深深的情缘,一场舍己救人的壮举,则包裹起含情脉脉的哀愁。《百合花》在恬淡清雅的文风中始终蕴含了博大的情感内核,却始终处于一种隐而不发的含蓄状态中,全文没有出现大幅的激烈战斗场面,却选择了包扎所为场景,以军民情为引线,即便《百合花》的主题无疑仍是基于革命主旋律语境,但其风格显然与同时期众多优秀作品中强烈的情感表达与意识倾向性大相径庭,其独道的情感化视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牧歌式革命主旋律风格,《百合花》是“十七年文学”主旋律下与澎湃革命凯歌合奏的一支柔情和弦,小说的余韵仿佛是战火硝烟中的一缕暗香,穿越时光仍芬芳历久,波澜不惊却能够震撼人心。


人性化的英雄形象

在《百合花》牧歌式的革命旋律中,仍旧脱离不开“十七年文学”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与刻画模式,而在在本篇小说中,“小通讯员”通过的舍己救人的牺牲得以完成英雄化的升华。但是,不同于传统的革命主旋律小说中完美的英雄形象,《百合花》中的这位“小英雄”兼具了人性化和人情味。“小通讯员”会因借不到被子而又些情绪,也会因为对女生的羞涩而举止尴尬,他不是在战火烽烟中与敌人搏杀的那种强悍勇士,确是内心深处拥有着人性的质朴善良的平凡少年,他为了守护他人而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牺牲自己,这与众多革命小说中完美而高大的英雄慷慨赴死的决心相比更加令人震撼,在《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的生命是如此的真实而鲜活,仿佛就是邻家还在和你谈天的青春少年,你还有未与他道尽的嘱咐,他还有没和你说清的愿望,无情的战争和命运就夺走了那一份美好的真情。而这种人性化的英雄刻画最为令人动容之处不在于他的壮烈,而在于含蓄情感的最终爆发。“新媳妇”为逝去的“小英雄”献上绣着百合花的被子,缝好衣服上的破口,一系列温存而庄重的行动之间满是深情与悲恸,《百合花》将寻常的英雄传奇转化为一种人性表达,将大历史跌宕与小人物的命运糅合在一起,真正赋予了一名战士生命的分量,那便是人性的至真、至美与至善。


历史性的真情纪实

《百合花》不仅是牧歌式的书写,更具备了对战争叙事的个人化体验表达,即是对于那个时代的深刻记忆赋予真情实感的描述,在兼顾艺术性的同时将真实的历史环境复原出来。其中,《百合花》中对于“军民鱼水情”真实情况的描写则最具有历史的纪实性意义。小说中,包扎所因物资短缺而向群众借被子的场景即是战争时期的常态。前线缺少护理人员和后勤保障,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救援队伍协助后勤工作也是历史的真是情况。绣着百合花的被子以及“新媳妇”的遭遇,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数百姓真实生活的综合还原。《百合花》没有选择大场面描写和深刻的人性探讨,小说就是用真实的“我”的视野,去还原一个真实的战争环境,以及在那个命运跌宕的大时代下普通人的遭遇现实,“军民鱼水情”在这样鲜活真实的描绘中不再是一句口号宣言,而是真实存在并令人信服的历史纪事。但《百合花》在这种纪实性中又兼顾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交融,实现了历史与人性、真实与艺术之间的巧妙调和,使慷慨雄浑的中国革命文学中点燃了一柱柔情的心香。

正如小说中的少年通讯员枪管中的那一朵野菊花一样,当残酷的战斗打响之时,那带着浪漫幽香芬芳的花蕊终将离散,战争与革命总伴随着牺牲的悲壮,更凝聚了勇气和善良,《百合花》中人性的乐章始终荡气回肠,那一朵绣在被子上的百合花终将在每一个时代绽放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