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还原革命的真实
广告

还原革命的真实

作者:赵子皓  发布于:2016-08-01  点击:1575

——《八月的乡村》书评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与萧红的《生死场》均被称为抗日主题的佳作。后来《生死场》还被解读出女性的苦难是恒久不变的这层意味。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亦是多重主题交织的,除了抗日的艰辛困苦、抗日时期百姓的妻离子散之外,笔者在阅读中感受最为强烈的是其对“革命的真实”的还原。

《八月的乡村》并不以语言的华丽或独特打动读者,也不以革命中的前赴后继令人过目不忘,而是以革命的真实面貌示人。说其真实,是其对人物“小我”的塑造着了不少笔墨,从而构筑了更加立体的“革命”。

阅读《八月》这本书的时,一直有个困惑亟待解开,即为何谈革命题目要用“八月”和“乡村”。若仅仅是因为小说开端处的环境描写为夏季大约八月时候的乡野,是不够支撑的。尝试去解,一则“八月”是时间,“乡村”是地点,题目缺失人物和事件,正文恰好就围绕众多人物展开事件叙述。二则“八月的乡村”并不能给读者带来抗日、革命的感受,而更多感受的是平凡。故而,这“革命”的真实首要体现在平凡上,这平凡体现在人物身上。

完美的革命者应是司令员陈柱,他是军队纪律的象征。他谨慎审时,坚定地下命令撤退;他秉承纪律不让萧明和安娜恋爱、阻拦安娜回上海……司令员是理想的革命者,但是这部小说并没有将所有的人物都塑造成这样的理想革命者,而是更多地塑造了一些平凡的血肉之躯。与司令员类似的还有铁鹰队长,他的出场带着光芒“他高高的身材,挺立在那里,手枪挂在腕子上,俨然似一只没有翅膀的鹰。”、“杀起人来向来是没有温情的。他严厉得如官长一样对待他的部属,人们全叫他绰号‘铁鹰’,这是象征他的猛鸷和敏捷”。但在光芒之中,作者也交代了铁鹰队长的出身,他本是一个农民,还曾经作过“胡子”。文中这些革命者都不是什么受过军事化训练的人,而大多是出身于乡村,被剥削的平凡的百姓。萧明本是学生,小红脸家里是种烟叶的,李三弟曾是个缝鞋匠,孙二一班人曾受地主压迫……革命的战队,不是天生而成的英勇卫士,而是出自农村,为了家庭幸福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他们出身平凡,加入队伍的初衷也是那么实在:“什么时候他再可以自由的咬着烟袋去耕地?”、“老婆可以不再挨饿了吗?孩子们呢,可以同有钱的孩子们一样,到学堂里去念书,不再到铁道附近去拾煤渣……”正如小红脸所想这样。

革命者的平凡还体现在他们同其他人一样也有丰富细腻的情感,这是相对于革命者神化而言。谈起革命者为崇高理想的奋斗,最容易想到的是《红岩》中的江姐。丈夫的牺牲同时带来的是她生活化感情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义无反顾。而《八月的乡村》里则顾及了众多“小我”的言语、思想活动、命运等,特别是谈及了这些革命者真实平凡的情感,使得革命者形象高度还原,令人读过后对其中的苦痛感同身受。唐老疙瘩偷偷跑去与李七嫂欢爱,并在撤退的关键时刻不顾纪律私下去转移李七嫂,最终为她而牺牲。唐老疙瘩对李七嫂的爱恋占据了很大篇幅。他为爱而作战,革命又使得他再也得不到爱情了。在加入和不加入之间纠结的田老八,其实也就是在为家庭幸福而又不得不离开家庭的矛盾中痛苦不已。再如萧明和安娜,这两个人在恋情进入我们视线之前,都是像司令员那样严守纪律的理想革命者。恋爱中的两人和之前的两人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正是这个反差将人物真情实感暴露在中心焦点。而为了革命,安娜又不得不亲手浇灭他们爱情的火苗,随之而来的是安娜深夜凄唱、萧明痛哭,萧明甚至一度想到自杀。革命者处在这样不可选择的矛盾中,这比革命道路长而艰辛更加令他们痛。

在这种矛盾之中,可发现,真实的“革命”,不仅是“革敌人的命”,更是“自我革命”。孙二基本上完成了自我革命,就是痛苦地丢下了年迈的父亲;唐老疙瘩参与了革命,而他并没有完成这个痛苦的自我革命,最终再也无法和大家一同革敌人的命;孙大不忍,田老八不忍,无法自我革命,放弃了参加革命。如果抗日像在“家庭——战场”两点一线般作息,对这些勇敢的人们是在所不辞的。但“如果”终究只能是假设,革命就意味着离开爱的人,这是最难的“革命”。稚气的梁兴在队伍中不能随意放枪而浪费子弹,革命中的孩子过早面对成熟,对孩子而言又是另一种的艰难的“自我革命”。

革命者的真实是什么?这些出身平凡的战士们,不是圣战士,而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感情的这么一群乡村而来的质朴的人。革命的真实是什么?是在革命道路上,敌人的强悍对战士们而言毫不惧怕,而“自我革命”才是更难。

就革命者革命的真实而言,为文到此本该止步。但是对于革命的真实,萧军没有止步。他前后几次描述了被日军强奸后的女性被割去乳头的那种血迹斑斑的场景,但在其中还插入了一段日本兵松原在强奸李七嫂前后的心理活动。于他那相对其他老练的日本兵而言“稚嫩”的想法中,以及他并没有残忍杀害李七嫂这一决定中,可看到一丝良知。从松原对他妻子话的回顾中,和他作恶之前脑袋里回响着“帝国军人全是这样做……长官也是一样……假使天皇他没有老婆在跟前……什么人也不在跟前他也会这样做……”这样的话中,其实可以反映革命的又一个真实不可回避的一面。对于中国,抗日是革命,对于日本,他们妄图征服东亚各国也是“革命”。不同的是,日本士兵所效忠的理念是不正义的。我们痛恨残害先辈的日本士兵,但更应痛恨的是其罪恶的根源:天皇、军官。正如《八月》中的革命军在各地战胜敌人尤其是同胞不同志的敌人时,只杀官,不杀兵。日本兵,跟着罪恶的日本军官愚昧地向各国人民伸出罪恶之手,他们的愚昧带给他们的灾难与受苦受难的被侵略者的灾难一样的重。

故这部小说对“革命的真实”的还原是从人物的“小我”中显现。革命并不是绝对理想化的“大我”:每个革命者都神化一般地将革命信仰化,断绝情感、削弱欲望;而是大多数革命者为了“小家”的幸福、“小我”的感情而加入战斗,然而革命中有铁的纪律,革命面向敌人,也面向自我。革命者和受难的大众一样苦痛。同时,被革命者——愚蠢的侵略士兵也同处悲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