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玮资深作家

暂无

还没有填写个性签名

  • 是谁折断了天使的翅膀——评施玮的小说《放逐伊甸》

    作者简介:谭桂林,男,1959年生,湖南耒阳人,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湖南师大《中国文学研究》主编,著作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百年文学与宗教》、《人与神的对话》、《宗教与女性》、《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等。邓曾,女,1985年生,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内容提要: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建构一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到了21世纪,随着世界文化频繁碰撞交流,世界文化语境的越加统一融合,基督教更是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走进了人们的心灵层面。圣经文学代表女作家施玮面对日趋混乱嘈杂的都市社会,感到现代人精神的堕落,创作了蕴含丰富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小说《放逐伊甸》去启示现代......

    2016-08-16 10:51

  • 神性写作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以《放逐伊甸》为例

    作者简介:郑崇选,男,1977年生,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著有《镜中之舞: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合著),参编教材多种,在《文艺理论研究》、《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华东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内容提要:神性写作的出现用不同的审美观照方式一定程度上唤回了文学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建构起一种能够穿越现实表象、直抵人类精神质地、具有充沛想象力的文学审美形态,表征着一种新的深度叙事模式的建立,为当代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敞开了新的向度。然而,神性写作对宗教信仰的无条件接受,很容易使文本沦为宣教的载体,以另外一种方式重蹈文学工具论的覆辙。关键词:神性写作;隐......

    2016-08-16 10:50

  • 漂泊的宿命与回归的坦途——谈施玮的《放逐伊甸》

    张    鹤基督教教义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基督教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大约始自19世纪初,但基督教进入中国文坛,被中国作家写进文学作品的历史,算起来却未及百年。从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运动到三四十年代的抗日与内战,二十多年里,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一群作家如冰心、许地山、苏雪林、张秀亚、沈从文、萧乾等,他们从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的角度创作了一批与基督教相关的文学作品,以文学形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浸润与影响。总体来看,这段时期作家对“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学表达基本体现为正面描述和反向批判两种。前者更多地是从信仰的精神层面上表达对至高者的赞美、歌颂与对个人生命意义的反思,代表作家有冰心和苏雪林;后者更多地......

    2016-08-16 10:49

  • 放逐与家园——读旅美作家施玮的长篇小说《放逐伊甸》

    梅菁在纽约忙乱而飘泊的日子里,突然读到施玮的小说《放逐伊甸》,一种回归的呼唤,一份对家园的寻觅,从天上突然扑下来,身边那拥挤的建筑、奔忙的人群忽然竟都荡然无存了,我仿佛与施玮一起置身于寂静的旷野,置身于心灵的歌呤中。认识施玮很多年了,她留在我心中的是一叠诗人的剪影。是那个在个人诗歌朗颂会上与听众一同流泪的女子;是那个在三亚海边磅礴抒怀的歌者;是那个常在深夜向天探问的人。我还记得自己为她个人朗颂会画的大幅题图,也记得在海口电台为远在大洋彼岸的她做的专题节目。我的声音在海岛的夜空荡漾着,也在她的诗句里荡漾,那些美丽的句子仿佛己不再是她的,而成了我自己的。当我在海口街头,坐在施玮的长篇小说海报下吃早点时,我仍把她看做一个诗人。而这一次,她的《放逐伊甸》却让我觉得震憾和眩晕。那里......

    2016-08-16 10:48

  • “现代”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存在状态

    宋晓英摘  要:施玮的《放逐伊甸》再现了以人文复兴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面对时代裂变与商业大潮,如何试图维护其社会的良心、独立的精神个体以及理想坚守者的形象。小说探讨的是,社会向“现代性”演变历程中,“知识人”是否能够保住其精神“伊甸园”,实现主体的独立自由,或通过某种方式得到灵魂的救赎吗?其自省、拷问、批判的精神与与所谓的“大时代”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关键词:放逐伊甸;知识分子;现代语境;Abstract: The novel “From Eden to Exile” represented the intellectual images who take human rejuvenation as their responsibility. The authore......

    2016-08-16 10:47

  • 荆棘中盛开的百合

    ——解读施玮诗集《歌中雅歌》邱亚雷 摘要:作为海外华文的书写者,施玮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学阵地,她的诗集《歌中雅歌》对梦想、死亡、灵魂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意在剔除琐碎的日常经验对人性的遮蔽,发掘神性之光以重塑永恒价值,她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超验性,真理性和当下性。关键词:施玮 梦想 死亡 灵魂 超验性 真理性 当下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度模式的消失,历史意识的断裂,文化产业的批量复制,以及无风格取代个性化的写作,用商业消费淹没审美自律,后现代主义在把文学拉下神坛的同时,也丧失了对灵魂的拷问,对真理的倔犟追寻。一批玩文学的“大师”或“小丑”抱着娱乐至上的精神,充分享受着叛逆和颠覆带来的快感,使文......

    2015-02-27 14:32

  • “丑蝌蚪”变青蛙,真诗人吐雅歌

    —— 读施玮诗集《歌中雅歌》文/虔谦一只只丑蝌蚪都变不成青蛙我和许多假诗人一起啃着鱼干糟蹋白纸丈夫却仍然爱我。下雨天出门腾出房子供我造诗——《歌中雅歌》1乍一听施玮的诗,立刻就条件反射为“灵性”、“神性”诗歌,因为以前看过一些评论报道,大致都是这么评价施玮诗的。这个世界,属灵的人毕竟在少数,多数都是血气之众。现在,有必要对施玮的《歌中雅歌》来一番美丽的颠覆。《圣经》里有一部诗章叫《雅歌》,作者所罗门,原意“歌中之歌”,即最美的歌,写的是男女间火热动人的爱情。施玮是基督徒,她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歌中雅歌》是很自然的。读了这部《歌中雅歌》,她给我的感觉是:这是现代华语诗中最美丽的一部!灵性诗也好,血性诗也罢,《歌中雅歌》首先是诗,不折不扣的诗;不论施玮是诗人也好,作......

    2015-02-27 14:28

  • 我们能向世界贡献什么样的灵性诗歌

    ——施玮女士诗歌论评襄樊学院神学美学研究所  刘光耀从诗到梦、到真理:我们已做的该诗集的作者施玮女士是一位为诗而生的人。这并不是说她在人生幼年便被来自祖母的唐诗宋词所浸润,也不是说在青年少时代她便写下了最初的诗作。在文化日见昌明、教育日见普及的时代——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这些都没多少太特殊的。使我这么说的是这里的诗歌让我看到,从祖母来的唐诗宋词不仅听到了她的耳朵,而且渗进了她的内心,古诗词的神氤韵氲在她心里聚结成了诗的果核,几乎就像上帝吹进亚当的神奇的“生气”,她从此有了为诗而活的生命、梦想和灵魂,在中国诗歌或世界华语诗歌中从此也就有了施玮女士这样一位“前生是宋词中的一个女人,今生是女人中的一首宋词/那么来生呢,只愿诞生成一个最美最洁净的字/长长......

    2015-02-27 14:23

  • 施玮诗歌里的拯救意识

    刘诚上帝宽大的双肩在哭声中倾斜怜悯顺着这道斜坡注入我  这首诗原题《与上帝独处》,出自施玮诗集《歌中雅歌》。全诗20行,以极经济的笔墨,指认了一次人与上帝的“亲密接触”:苦难充斥世界,而上帝迟迟不肯现身,人倍感无助和绝望,以至痛哭失声。然而就在这绝望的时刻,上帝突然现身——他仁慈、理解,宽厚的双肩“在哭声中倾斜”,向“我”关切地俯下身来,表现了巨大的理解与同情。“我”甚至见证了上帝的慷慨,因为“怜悯”正顺着某个斜坡“注入”我——这样的“注入”是必需的,经由这样的“注入”,人重新被上帝眷顾,恢复了生存的勇气;这样的“注入”甚至是美的,就像一颗星从另一颗星吸入物质。  怀疑也许是先锋的必要姿态,但仅仅怀疑并不能支撑时代,生命需要更为坚实的基础。怀疑上帝的人们当心了:上帝其实与......

    2015-02-03 17:01

  • 旅美女作家施玮和她的“灵性写作”

    文/王红旗一、施玮的“灵性写作”与宗教信仰21世纪以来,海内外华人女作家的创作显示出一种超越性别自我、为人类寻觅精神家园、为灵魂构筑栖息圣地的新,成为其不约而同的写作主题。因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征服性,导致全球人文、生态环境的严重危机。当代人生活在理想与现实背离、灵魂与肉体分裂的双重困境之中,却并不全然自知。其实这一切都是人类现代“信仰危机”的表征。海外诸多女作家以深切的济世情怀与问题意识,书写并阐释这种“人类病症”的社会与心理原因,探究人类灵魂深处“同构性”的密码,以构建起疗救的大厦。旅美女作家施玮,近年提出的“灵性写作”的创作理念,受到国内诸多批评家的关注。她的写作的“灵性”诗歌、小说,就是以独特的诗性语言表达,个性化的女性情感经验、神性的终极救赎与深刻的哲学洞......

    2015-02-03 13:32

  • 以诗人的感性抒写爱情

    ──评施玮小说《红墙白玉兰》文/于疆2009年09月06日,星期日(长篇小说《红墙白玉兰》,施玮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施玮作为灵性文学的倡导者,近年来在新诗和小说创作上取得了傲人的成就。按一般的理解,灵性文学是属于基督信仰的精神文学;是关于人性堕落与灵魂拯救的文学;是以反世俗化和反物质主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文学。小说《红墙白玉兰》还不能算作纯粹的灵性文学,因为信仰并没有成为创作这本小说的思维定势,信仰也没能规范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原则。《红墙白玉兰》是一部爱情小说,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言情小说。它既不同于琼瑶或海岩;也有别于三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因为它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描写,纯粹是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表现对像,而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又接近于"意识流&qu......

    2015-02-03 11:43

  • 灵与肉的纠葛和抗争

    ——读施玮的小说《红墙白玉兰》文/愚木“生活有两种,一种是暂时的,一种是不朽的;一种是尘世的,一种是天国的。”——雨果•《克伦威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生活。正如旅美作家施玮在《红墙白玉兰》作品研讨会上所说的:“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可以找寻到现实生活的影子。”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伴随着对外开放,国门徐徐打开,人们倾巢而出,蜂拥着跨出国门。在异国他乡,为了金钱、绿卡,为了能够过上优裕的生活,他们忍受着非人的待遇和世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他们的眼光里闪烁着攫取的光芒,当金钱、地位能够任意地奴役他们,也就开启了他们在异国悲惨命运的大门,物性成为了压在他们身上无法卸去的沉重负担。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这一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展现这一代人旅居国外,为金钱、地位不懈奋......

    2015-02-03 11:45

  • 基督救赎模式的潜藏与发掘

    ——析基督徒女作家施玮长篇小说《红墙白玉兰》文/张凤琳摘要:本文以精神分析法为理论背景对当代基督徒女作家施玮的长篇小说《红墙白玉兰》进行了分析评述。首先通过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的细读,发掘出文本中潜藏的基督救赎意象,再结合作者生平和思想分析其创作背后个人无意识的支配性力量,并进一步探讨这是否反映了人类在信仰上帝上的集体无意识。关键词:《红墙白玉兰》 基督救赎 个人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基督教文学本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这不仅是因为基督教文学在当代文坛上作家作品数量少、影响小,也是因为有人以为基督教文学不过是在宣扬基督教教义和文化,并不具备更广泛的文化价值。但笔者以为,研究当代基督教文学创作不仅可以给信仰失落的当代文学以启发性的指导,也可以探寻出人类内心深......

    2015-02-03 11:53

  • 走出虚幻的爱情沼泽

    ——读施玮小说《红墙白玉兰》文/虔谦毛泽东说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颇有同感。其实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但是有时这因缘隐晦难知。施玮长篇小说《红墙白玉兰》里杨修平和秦小小之间的爱情,就令人有些“缘何?”的纳闷。作者并没有写明修平为什么爱小小,小小又爱的修平什么。他们的首次见面以杨修平为小小点燃一支烟为主要内容。那一次秦小小给杨修平的感觉是,小小让他“仿佛看见了自己生命中最美丽、最娇嫩的梦蕾。”一见钟情,杨修平的心就这么顿时几乎要被爱涨破。接下来的杨秦恋情推演,是一个极为痛苦的、既无法结合也无法割裂的令人窒息的过程,那情形与施玮诗《彼此的存在》所述酷似。两人若即若离,仿佛是命运在作梗,又仿佛是他们不断在因为对他人的慷慨情感捐赠(这个主要表现在杨修平身上)而牺牲自身真爱。&nb......

    2015-01-23 16:27

  • 《世家美眷》一首乱世情缘谱写成的家族哀歌

    ——评施玮长篇情爱小说《柔情无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朱叶熔【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代华裔女作家施玮的长篇小说《柔情无限》在情节内容和叙事手法上的特点,认为该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是通过描绘一段因为迷恋爱情而衰败的家族历史,向读者展示了人的原欲与时代、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是站在女性的视角上,表达了对于如何用文学的手段医治历经磨难的中国人心灵创伤的看法。【关键字】施玮《柔情无限》爱情创伤叙事近年来,华裔作家施玮由于提出了“灵性文学”这一理念而引起了大陆文坛越来越多批评家的注意。她因其自身的基督徒和神学硕士背景,倡导“灵性文学”要赋予读者一双灵性的眼睛,“让人看见繁琐平淡生活中的美善之光,让人从扭曲、污损的生命中看见人里面‘神’的形象,看见原初当有的尊严与荣美”。[i]她......

    2015-02-03 12:41

  • 在孤绝与超越之间

    ——评施玮小说《红墙白玉兰》     文/张鹤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哪个字眼像“爱”这样容易言出,却难于实践;没有哪句表达像“爱”这样容易被误读、滥用,且很难获得清晰明确的解答;也没有哪种情感能像“爱”这样令人刻骨铭心,又让人困惑惆怅了,诚如古代词人元好问所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最令人向往的莫过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和美,最令人怅然的莫过于“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无奈,而最让人心痛的也许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遗憾了。并不是相恋的人不曾用心珍惜过,但世事的无常与人性的软弱常常使真心相爱者彼此错过,抱恨终生。相对来说,汉语因构词法的特殊性,单独的“爱”字很难把爱的丰富内涵完......

    2015-02-03 12:38

图片
无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