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

张翎知名作家

暂无

还没有填写个性签名

  • 代言爱情的女人

    ——读张翎的小说《羊》读小说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没有来由的,天生喜欢看小说,也许,女人天生爱幻想吧,我总是在小说里寻找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美好情愫,看完张翎的《羊》,心中感慨了许久。很长时间没看到这种纯粹写爱情的小说了,特别用一种完全跨越时空的手法把两个世纪的人物和爱情,用一篇中篇小说就交待完整,这不是一般写手能做到的,人物的完美和忧伤还有时空的把握感都有种:时光雕刻的感觉,觉得作者把时光留在了多伦多,留在了十九世纪中国的青石板路上……一篇让女人落泪的小说,小说好多精辟的描写让人难过而又怅惘,如:女主角“羊阳”在找住处时一句看似简单的话:“现在不是,但是假如我能得到一个温暖的房间(最好晒到太阳),也许我会是。”一个不是基督徒的异教徒的需要,仅仅是需要一间有阳光的房间吗......

    2015-02-03 13:18

  • 珍惜拥有的生活

    ——读张翎中篇小说《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有感宸之韬一个人的一生到底要经历多少风雨,要走过多少沧桑,有过多少喜悦与悲伤,经过多少阳光与黑暗,见证多少悲欢和离合,感受多少爱恨和情仇,说不清楚,也没有必要说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谁的人生没有遇到过刻骨铭心的快乐?谁的生命没有经历过最黑暗的夜晚?谁都有过,可谁也没有刻意去回味、去深思、去理解、去珍藏。是张翎的中篇小说《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将我们带进了这样一个世界:一个由巴黎出发的华人旅行团的“九日八夜东欧浪漫之旅”,以作家吴沁园的视角,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相处的这些游客,所讲出的那些故事,逐渐展开,娓娓道来,道出了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给了我们最大的心灵冲击和震撼!吴沁园,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在加拿大苦苦度......

    2015-02-03 13:00

  • 痛是灵感萌动的预兆

    (新民晚报7月6日 B1版   作者 夏琦)【张翎简介】张翎,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就职于煤炭部某机关任英文翻译。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学位。现定居于多伦多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代表作有《余震》《雁过藻溪》《金山》等。其小说《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1年度中篇小说排行榜首。小说《余震》由冯小刚拍摄电影《唐山大地震》,根据其小说《空巢》改编的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亦获多个大奖。▶书写《阵痛》的最初感动来自现实这些年张翎的一些作品,如《余震》《阵痛》,似乎都和灾难、疼痛、心灵创伤、隐......

    2014-07-15 10:19

  • 张翎与“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

    张翎发表在《收获》上的最新小说力作——《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 其实以前在《收获》等杂志上,也读到过张翎的小说,《向北方》,《羊》等等,只不过当时并未留意,张翎何许人也。应该说,作为海外华人女作家,张翎能在国内文坛突然走红,当是从冯小刚拍摄《唐山大地震》开始——改编自她的中篇小说《余震》。一个温州女人,从国内辗转来到北美,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辛勤努力,终于有了最好的回报。 读张翎的小说,自然可以有多种角度多种解读,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甚至包括语言学,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作为张翎的同龄人,那种感受恐怕也是更直接更感性,从而更值得回味的吧? 在遥远的北美,一个叫做加拿大的国度,生活着一群华人......

    2014-06-30 16:43

  • 张翎的文化穿越之旅

    张翎的写作显示了明显的后发优势:她长年在加拿大生活,旅居西方的经历开阔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思想,促使她在小说写作中不断地思考中西文化的异同、刺激与融合。她的叙述有一个明晰的特点,“脚踏两只船”,就像一位艄公不知疲倦地在河流的中、西两岸摆渡、自由穿梭。中西文化互为参照,形成层峦叠嶂的叙事风景。她从不满足于讲一个单线条的故事,她将复调用于叙事结构之中,多线并进,互相交织互相对比,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一个夏天的故事》是张翎最新的四个中篇结集,集中展现了她日趋成熟的叙事风采。张翎的中篇《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与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样,叙事人由“恶的现实”出发,最后抵达的却是“爱的可能性”。主人公从黑暗的夜晚出发,最终得到了光明的眷顾。迟子建是让叙事者一个人带着悲伤的眼睛......

    2014-06-30 16:42

  • 在疼痛中寻找灵魂的栖息地

    作者:邹蔚昀《一个夏天的故事》为著名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的最新小说选集,收录了其近年创作的4部小说,代表了其小说写作的最高水平。小说题材广泛,体现了这位久居海外的作家对母语的不懈追求,及对故土家园的深厚感情。如严歌苓所说,读这四个故事,就像在感受着张翎笔下主人公的各式等待,男男女女们在一次次必须的等待里完成自我的救赎。远离尖锐和争斗,作者用温婉细腻而又不失力度的文字展示人物面对生活磨难的隐忍和坚强,主题回归人性的真善美,在幽微处显见人心。张翎对人性的深悟及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使她的作品总有强大的魔力。张翎写作的最大特点,是总能把史实和风月糅合得淋漓尽致,滴水不漏。四部小说里,她以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为背景,却又有不同的侧重与核心——有以孩子视角写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变迁(《一个夏天......

    2014-07-01 15:22

  • 万物皆有裂缝

    ——读张翎新近出版的中篇小说集《一个夏天的故事》作者:郑上保裂缝,其实便是生活的不完整,生活的痛和弱。作为一个居于异域的作家,张翎却用细腻而淡定的笔触磨平了地域和时空上的界限,我们读她笔下的这些生命、生活的裂缝,这些病和痛,苦和弱,距离与敌对,并不因为书写者之远,历时之深而显得陌生,不近人心,相反,却能异常真切地感觉到生命的阵痛。在这些裂缝中,我们得以看到他们的真实存在,也因此观照我们的当下生活——这些裂缝因为张翎的书写和我们的阅读,已然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在遇见张翎之前,我很少阅读海外华文女性作家的作品,不外乎便是自己内心愚昧的偏见在作怪,以为海外的写作者难以深谙汉语的真正魅力。直到读了张翎的《望月》、《邮购新娘》以及《余震》等小说之后,这样执拗的偏见,方才发生松动。......

    2014-07-01 15:13

  • 人间至爱

    ——读张翎的中篇《何处藏诗》树影最暗的时候,太阳最亮——题记张翎的中篇《何处藏诗》讲述的是一个1958年出生的知青何跃进流浪在加拿大,有即作即扔的怀旧诗的习惯,虽读过国内知名的中文大学,却生活拮据,干起了通过结婚帮人引渡的违法之事。男主角这样称呼他的诗:“一些廉价的情绪消费品”,“诗是他一个人的私产……他以为把它藏过了,藏在了谁也不知晓的去处,没想到她还是发觉了”。他为谁写诗和藏诗?是端端?还是命运和历史?谁读到了他写的诗?是梅龄,还是现实和生活?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个1976年出生的贫苦女,为报答救母之恩,答应出国帮恩人洗钱。两个素面平生的人被相亲、吃饭、逛园子、一起生活一年零六个月。阴差阳错,假戏真做,两个朴实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一个爱情故事,很精巧、美丽,也渗透对生活......

    2014-07-01 15:02

  • 张翎,《雁过藻溪》

    接触张翎的作品,是最近的事,在2012年第四期的《收获》上,刊有她的中篇小说《何处藏诗》,这篇小说读起来很舒服,于是我按捺不住,上网搜索她的书,找到了这本中篇小说集《雁过藻溪》,便买来读。 大凡惊艳而来,多会因期望过高而有所落差,但这本书让我很欣慰,依旧是水准之上,依旧是很舒服的阅读感受。 我一直说张翎的作品读起来舒服,那究竟什么是所谓的舒服呢?我想上点年纪的朋友,都应该听过磁带和CD吧,对比起现在MP3干冷硬的解析,老式的声音湿润,细腻,温暖,张翎的文字,就给人这种感觉。 张翎的文字,有着老式的味道,娓娓道来,轻轻的染色似不着痕迹一般。举一例,如《空巢》中“何淳安见不得众人那躲躲闪闪半是怜悯半是猜测的目光,那些目光如春日挂在树梢上的一抹飞丝......

    2014-07-01 14:49

图片
无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