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张翎与“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

张翎与“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

张翎发表在《收获》上的最新小说力作——《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 

其实以前在《收获》等杂志上,也读到过张翎的小说,《向北方》,《羊》等等,只不过当时并未留意,张翎何许人也。应该说,作为海外华人女作家,张翎能在国内文坛突然走红,当是从冯小刚拍摄《唐山大地震》开始——改编自她的中篇小说《余震》。一个温州女人,从国内辗转来到北美,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辛勤努力,终于有了最好的回报。 

读张翎的小说,自然可以有多种角度多种解读,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甚至包括语言学,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作为张翎的同龄人,那种感受恐怕也是更直接更感性,从而更值得回味的吧? 

在遥远的北美,一个叫做加拿大的国度,生活着一群华人。有卷帘,望月和踏青三姐妹,有蕙宁萱宁姐妹俩,还有“邮购新娘”江涓涓。然而她们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在她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华人男子,开饭店的老板,留学生,大学教授,画家,等等,等等。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男欢女爱的故事,为每日生计奔波,同时也在苦苦追寻心灵的天堂。她们的父母,大都植根于这块古老的土地,更多是作者的故乡温州吧?从清朝民国到反右文革,风云际会,大开大阖,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方文化和前世今生,却被作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舒缓有致,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却又于细微处惊心动魄。当然,更不必说,《余震》里的王小灯,《向北方》里的藏族女子达娃,《羊》里的路得,还有描写早期华工在北美艰苦岁月的《金山》。 

然而这次,张翎却把我们带到了对她来说也同样陌生的欧洲,展开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这是我曾经心仪已久的一个素材,以欧洲之旅为背景,写出几个真实的人物,展示一段风花雪月,一直是近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却始终停留在“腹稿阶段”,可能是与有意“只谈风月”有关吧?去过欧洲,却对东欧有着更多的向往,因为始终有这一种特殊的情怀,使我关注那里。因此,《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能够吸引我一口气读完,又反复咀嚼,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小说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一个由巴黎出发的华人旅行团,“九日八夜东欧浪漫之旅”,以作家沁园的视角切入,基本上也可以看做张翎自己的化身: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作品由某位大导演拍成了轰动一时的电影,又陷入一场“抄袭官司”,这些都与张翎的经历大致相符。至于小说里写到的因丈夫出轨而愤然离家出走,跑到欧洲来旅游,这一情节是否虚构,当然属于作家本人的隐私了。即便是,也无伤大雅。重要的是,沁园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相处的这些游客,逐渐展开,娓娓道来,那才是作品的真正看点吧。 

一车的游客,其实作品重点展现的,也不过那么三四个人:沁园本人自然不必说,一夜之间突然成名,却随之招来诬陷诽谤落入人生低谷的作家;导游老袁,始终是在忍气吞声含笑服务,却曾经是国内学术界的精英人物;“红衫女子”,曾经与丈夫一起艰难创业,家大业大后却被抛弃的怨妇;徐老师,在文革中出卖爱人,而渴望旧地重游得到救赎的老人;等等。 

说是“东欧浪漫之旅”,其实也不全对。除了捷克和匈牙利,后来又去了奥地利,而将奥地利和匈牙利联系起来的,又是历史上那个短命的奥匈帝国,一个有点年纪的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人物:茜茜公主。 

我曾经说过,张翎小说的最大特点,是能将风云与风月水乳交融,有点像红楼梦,又有点像张爱玲,而且永远是以大时代的风云做背景,这是我最为佩服的。既然小说的题目就是“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那么小说的重点,自然也就落笔在那几个值得浓墨重彩描绘的夜晚了,这里有难以忘怀的史实,也有纯粹的风花雪月,更有与时代背景始终密不可分的个人的悲剧。且看作家一一道来。 

上了年纪的人可能都记得,一九五六年的匈牙利事件,在裴多菲的故乡,还有那个悲剧性的人物,纳吉。当时匈牙利所要求的改革,只不过是有更多的独立,不全盘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最终被苏军的坦克所镇压,而当时的匈牙利领导人纳吉也被送上了绞刑架。通过袁导之口,我们看到了那个夜晚,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三日,在布达佩斯发生了什么,还有纳吉给世人所留下的似乎有很多解释,却又似乎永远无解的呼喊:社会主义的独立的匈牙利万岁! 

在我这年纪,同样也记得,一九六八年的八月二十日,在布拉格的街头,那是个什么样的夜晚。同样是苏军的坦克,将“布拉格之春”碾得粉碎。在袁导的口中,那个夜晚,在布拉格的街头,有个穿着睡袍的小提琴家,面对隆隆作响的坦克,冒着生命危险,面无惧色,镇定自若地拉着小提琴,那些坦克既然都只好从他身边绕过,有一个士兵居然脱下军帽,向他致意。 

布达佩斯之夜和布拉格之夜,早已堙没在浩繁的历史记忆之中,如果去了东欧,也许是很好的看点。如果没有这两个夜晚,东欧国家又会走向何方,不好说。二十年前的苏东剧变又是怎么造成的,可能会在这里找到历史的根源?作为后人,恐怕也只能唏嘘无语吧? 

 年轻时就看过电影《茜茜公主》,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而在小说里,对于茜茜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约瑟夫的相识,又有了另一种解读。而且小说的重点,是茜茜当了皇后以后,与匈牙利的宰相安德拉希伯爵的一段恋情,一八九零年的那个夜晚,五十三岁的茜茜得知安德拉希的死讯,那是另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感情。 

除了历史上的这些真实的人物事件,小说中还有袁导,沁园和红衫女子各自生命中最惨痛的黑暗之夜,同样感人,但是,和沉甸甸的历史相比,似乎总是有些分量不足?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似乎已经太多太多,多到已经使我们司空见惯而麻木不仁? 

 好在作家最终没有使我们失望。是因为还有徐老师的那个黑暗之夜。 

徐老师和她的丈夫是五十年代留学苏联,学的是建筑。那时候,他们就去过匈牙利,因此徐老师故地重游,在佩斯剧院的墙外,居然还能找到当年刻在梧桐树上的俄文:卡佳+德米特里=革命+理想+爱情=永恒。回国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无情的政治压力,她违心地出卖了自己的丈夫,从而导致他被判刑,送到青海劳改。当她从一个从青海农场回来的刑满释放的刑事犯那里得知了他的死讯,于是又赶去青海,重新挖开了他的坟墓,在荒郊野外,把他的头颅紧紧抱在怀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黑暗的一个漫漫长夜。 

《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一口气读完,又反复咀嚼,很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该说什么。也许,真正的好作品带给你的感受就是这样,会使你激动不已,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如果没有对于五六十年代的特殊情结,很难会引起发自内心由衷的共鸣;同样,如果没有曾经在欧洲旅游或者生活的经历,恐怕同样很难感同身受故事发生地的那些背景。作为女人,张翎笔下的爱情永远是那么细腻动人,同时永远和时代风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岁月沧桑,风云变幻,人类已经走到了二十一世纪,那么,我们是否还记得过往的喜悦与悲伤,是否还记得自己生命中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也许,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夜晚,人才会真正长大,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爱。人间有爱,人间有博爱大爱,只有失去过,才知爱的珍贵。好好生活,好好珍惜属于你自己的那一份真爱,无论什么情况下,绝不轻言放弃。这也许是张翎作品带给我们的最大启迪吧? 

时光荏苒,人的一生也许短暂,却始终离不开时代带来的命运变化,看古今,多少悲欢离合人和事,爱过,恨过,追求过,也失望过,甚至绝望过,然而终究还是这样走过,把真爱洒向人间,只愿能问心无愧,只愿能无怨无悔,那么等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可以大笑三声:这世界,我总算没有白来一遭,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