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俊出了两本新书:卖画写专栏,没担心过生存问题
来源:澎湃新闻 选稿:严超杰 作者:沈河西 发布于:2017-05-02 点击:1090
上海人郁俊出了两本新书,一本叫《画史之外》,每篇以一位中国古典到当代的画家名字为题作文,品评其画其人。另一本叫《杂馔》,顾名思义就是谈吃。郁俊是谁?十多年前,他曾以半窗灵鼠斋为笔名,出过一本叫《洛丽塔与拉布拉多》的集子,那本集子的个人介绍如下:男,上海人,笔名半窗灵鼠斋。自由撰稿人,画家,制墨家,美食主义者,城市品位主义者,保持独特价值观,消费观与审美情趣,独善其身,独享其乐,好文高论,赢得网络持续热点。而在最新出版的两本集子里,他的个人介绍来得更正式,更正经:上海......
-
《上海文学》2017年5月号彭小莲《胶片的温度》定格电影人生
来源:《上海文学》 发布于:2017-04-28 点击:1128
2017年第5期《上海文学》已印行。彭小莲非虚构作品《胶片的温度》,将目光投向上海的老电影和电影人,黄宗英讲述中的电影人生,和作者本人的导演经历互相穿插印证。淘汰的胶片,是记录也是定格,凝固其中的光阴与故事,都将成为永恒。裘山山短篇《调整呼吸》,一次意外死亡,牵扯出人与人之间巨大的沟通障碍,被洗脑的中年妇女,看似融洽实存隔阂的母女、夫妻关系,小说描绘当下社会众生相,非常有代表性。李师江短篇《鸡鸣寺》,主人公在出世与入世间的反复与纠葛,情节散漫而别具意味。陈蔚文《一次......
-
上海市民诗歌节开幕:每个人都可能写出很好的诗
来源:澎湃新闻 选稿:严超杰 作者:杨宝宝 发布于:2017-04-28 点击:941
4月27日,第三届上海市民诗歌节在浦东滴水湖畔南汇新城开幕。诗人赵丽宏、缪克构、杨志学等人以及上海部分诗社代表参加了开幕式。“诗人没什么专业不专业之分,都是用文字表达自己心灵世界以及对世界看法。”诗人赵丽宏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可能写出很好的诗,“大量的参与本来就是很好的事情。大量写诗的人中,一定会有金子。通过市民诗歌节,从大量非专业写诗者中,我们一定会发现真正的诗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张锁庆 拍摄系列活动陆续开展,上海诗社联盟成立今年上海市民......
-
王安忆:倾身聆听一座城市日常生活的忧伤与庄严
来源:《印刻文学生活志》2017‧四月号 选稿:葛文静 发布于:2017-04-27 点击:1012
「这孩子做作家真是作茧自缚啊!」──〈跋〉《纪实与虚构》 作为各款人生的聚合体,(在现实中,也一次次在王安忆总极认真观察考据、以具体细节为务的小说里的)上海必然是愈来愈难以描摹,因而也充满挑战兴味的巨大世界。反过来说,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或许已然是大得太多的欲望上海了,而谁都不免像个暂居的外来者,只愿寻求栖身之地,同时分裂地念想着(终究不得不)回去的地方,被留下来的亲族。 这正是王安忆新作〈乡关处处〉呈露的人之处境:人之所以为人,生活之所以成为生活......
-
首届三毛散文奖揭晓
来源:文艺报 选稿:葛文静 作者:欣闻 发布于:2017-04-27 点击:931
4月20日,首届三毛散文奖颁奖典礼在三毛祖居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出席典礼。三毛散文奖是以当代作家三毛命名的散文类文学奖项,2016年10月设立。经以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为主任的评委会评选,18件作品获奖。杨献平的散文集《沙漠里的细水微光》获得散文集奖一等奖;鲍尔吉·原野、蔡怡(台湾)、干亚群的散文集《白银的水罐》《烤神仙》《梯子的眼睛》分获二等奖;尧山壁、东珠、耿翔、黄立宇、梁晓阳等5位作者的散文集获得三等奖。王宗仁的《18岁的墓碑》获得单篇散文......
-
“新概念”二十年文学一直有年轻的希望
来源:文学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张滢莹 发布于:2017-04-27 点击:792
对于成长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的“80后”、“90后”来说,“新概念作文大赛”是个很难绕过的词汇,它代表着一种不一样的可能:灵动、自由,母语不再约束在非对即错的框架内,只要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语言和想象力,那么“新概念”就是最适合你肆意发挥的平台,而大赛的获奖者,除了当时在升学上获取了格外优势以外,似乎离“作家”的头衔也仅有咫尺之遥。近日,“新阅会”杯第二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正式启动。时光如梭,经由“新概念”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早已褪去青涩,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他们......
-
全球顶级小说家搭起“纸上舞台” 改写莎士比亚经典剧作计划启动
来源:文汇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陈熙涵 发布于:2017-04-26 点击:894
400多年来,莎士比亚戏剧从大众娱乐消遣开始,一路攀升到了人类文学经典的顶峰,那些超越时代和情节的台词、层次多样又留有余地的情节,都无一不在揭示人性并给人启迪,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早在17世纪,英国剧作家本·琼森就将其奉为“时代的灵魂”,并预言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1616年4月23日,威廉·莎士比亚在他52岁生日去世。人们用了400多年的时间,以再版、改编、戏剧、影视、朗诵等千万种形式纪念他。又是一年莎士比亚纪念......
-
追梦者的境界——说说戴小华的《忽如归》
来源:文汇 选稿:葛文静 作者:李昕 发布于:2017-04-25 点击:982
戴小华一家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女戴小华的新书《忽如归》出版了,一时间,从上海到北京,从马来西亚到泰国,引起不少评论家热议,颇有几分轰动。这令我生出不少感慨。这本书,与我的缘分挺深。故事要从2011年讲起。那年11月,德国华人作家关愚谦夫妇来北京,和我谈起,他们想见见老朋友冯骥才先生。于是我开车陪他们去了天津。中午大冯请我们吃饭,席间我发现来自马来西亚的戴小华女士也在座。我和小华也是老友,1990年代,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时给她出版过散文集。久别重逢,大家都很开心。饭后......
-
严歌苓长篇小说《芳华》同名电影由冯小刚执导今秋上映
来源:文汇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许旸 发布于:2017-04-25 点击:931
原标题:“触碰了对青春的最柔软记忆”严歌苓长篇小说《芳华》同名电影由冯小刚执导今秋上映 笔调向来冷峻极致的严歌苓,在最新长篇小说《芳华》中不无感伤地抒情了一把:“四十年了,那座排练厅早被碾压到大马路之下,让城市现代化给化了。那些留着我们年轻倒影的镜子呢? 那些萦绕过我们琴音歌声和欢笑的冬青树呢? 那座徘徊过我们秘密恋人的骑楼呢? 粉碎得连渣子都没了。”如此叩人心扉的文字正源自那令人又爱又恨的青春。最近,作家严歌苓新作《芳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引发广泛关注。小说取......
-
赵丽宏把书房“搬”到了静安区图书馆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葛文静 作者:施晨露 发布于:2017-04-24 点击:801
“静安区图书馆里,赵丽宏书房只是小小的一个格子,就像一盏小灯,辐射光亮,给读书人照明。”“有一间书房,对我们这一代作家来说,曾经是一个梦想。”作家赵丽宏曾回忆,自己的写作起始于偏僻乡间的一间草屋里,那是“插队落户”的时候,一床,一桌,一油灯,还有堆在床边的书,就是全部家当。在油灯飘忽的微光中读书、写作时,会忘记周围的贫寒简陋。后来回到城市,有了一间小屋,既是卧室,兼做书房,连窗户也没有,以至于习惯了终日在黑暗中读与写,等搬到有阳光的屋子后,反而不习惯,写作时要拉上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