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新概念”二十年文学一直有年轻的希望

“新概念”二十年文学一直有年轻的希望

来源:文学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张滢莹  发布于:2017-04-27  点击:682


对于成长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的“80后”、“90后”来说,“新概念作文大赛”是个很难绕过的词汇,它代表着一种不一样的可能:灵动、自由,母语不再约束在非对即错的框架内,只要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语言和想象力,那么“新概念”就是最适合你肆意发挥的平台,而大赛的获奖者,除了当时在升学上获取了格外优势以外,似乎离“作家”的头衔也仅有咫尺之遥。


近日,“新阅会”杯第二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正式启动。时光如梭,经由“新概念”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早已褪去青涩,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他们之中有成为作家的,也有成为编剧、杂志编辑和网络写手的,有微信公众号“大咖”,也有社交APP董事长,许多人延续着对于文字的热爱并从事着相关工作,更多人则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在当年的“升学热”和“作家梦”的狂飙平息后,人们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功利性的作文大赛,甚至由于近些年文学的趋于常态,“新概念”的纯粹更加得以彰显:这是打心底里喜欢写作的年轻人自我挖掘、自我证明的过程,也是他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知、用文字抵御孤独的过程——


“《萌芽》和‘新概念’让我们找到了同行者,使我们在创作领域不再孤独。”


“在这个自我历炼时期,《萌芽》和‘新概念’是一个目标。高中时候很多人写小说,但坚持到大学的只有我一个,最大因素就是‘新概念’。”


“我是一个独立的岛屿,‘新概念’就是船,带我冲出去看到其他岛屿,相信我们可以组成一个大陆。”


提及《萌芽》,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这项由原主编赵长天及同仁们策划的作文赛事在上世纪末令《萌芽》绝境逢生,重创辉煌。如今活跃在写作现场的青年作家中,“萌芽系”占比近半,而“新概念”中走出来的,则又是“萌芽系”的主要构成。去年摘取了科幻文学界桂冠雨果奖的郝景芳,也曾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定义究竟是《萌芽》成就了“新概念”,还是“新概念”重燃了《萌芽》,在经历20年的风风雨雨后,《萌芽》与“新概念”仍是年轻人最关注的写作阵地——去年,第十九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吸引了83202人参与,创下历年新高。


“当年为了和应试教育背景下有点压抑个性的各类型作文比赛区别开来,‘新概念’强调新思想、真感情,第三个十年开始了,‘新概念’新在哪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在启动发布会上,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所提出的问题,也是不少人对于“新概念”的困惑。事实上,对于《萌芽》以及“新概念”的评委们而言,创新与坚守在某种意义上是共生的:语言潮流、书写风格乃至写作方式一直在变,面对纸媒渐衰的大环境,《萌芽》逆势扩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并在线上力推与阅读APP“ONE”联手打造的新阅读平台,线下则深入校园举行“文学讲座百校行”,同时携手台湾《联合文学》发起“两岸文学营”,通过交流和碰撞帮助新一代年轻作者成长。与“不变化毋宁死”的周遭环境不同的是,无论外在如何变化,《萌芽》与“新概念”一直坚守着最初对于文学的那番热望:以“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来写作,强调真实、多元、文学性为赛事评选的标准,多人打分、三级盲审的评审制度也谨守至今,这种严谨更多彰显的是一份面对文学新人时沉甸甸的责任。“所谓坚守,在我理解是一种对于原则的坚持。”《萌芽》杂志社社长孙甘露表示。


在知乎平台上,有这样一个提问:那些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回答的那位网友很诚恳地说:“是否造星并不能衡量繁盛与落寞,这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一直继续的‘新概念’在提醒着我们,未来一直有另一种可能,文学一直有一种年轻的希望。”这,也许是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新概念”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