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上海文学》2017年5月号彭小莲《胶片的温度》定格电影人生

《上海文学》2017年5月号彭小莲《胶片的温度》定格电影人生

来源:《上海文学》  发布于:2017-04-28  点击:1141


2017年第5期《上海文学》已印行。

彭小莲非虚构作品《胶片的温度》,将目光投向上海的老电影和电影人,黄宗英讲述中的电影人生,和作者本人的导演经历互相穿插印证。淘汰的胶片,是记录也是定格,凝固其中的光阴与故事,都将成为永恒。

裘山山短篇《调整呼吸》,一次意外死亡,牵扯出人与人之间巨大的沟通障碍,被洗脑的中年妇女,看似融洽实存隔阂的母女、夫妻关系,小说描绘当下社会众生相,非常有代表性。李师江短篇《鸡鸣寺》,主人公在出世与入世间的反复与纠葛,情节散漫而别具意味。陈蔚文《一次飞行》,细腻的内心描写,淡淡的幽默感,使一次平凡的旅程演变为一场心灵旅行。张畅短篇《许愿》,从年轻人的角度,揣摩上代人的生活。

袁凌中篇《歌郎》,以乡村唱丧鼓的歌郎陈克忠为线索,勾连起周围的小人物们和他们各自的人生悲欢。作者向以非虚构创作见长,此次的中篇延续了他非虚构作品中凝练的文字风格和关注乡村小人物的特点,小说中出现了诸多丧歌歌词,有田野考古的意义。

“峡海叙评”栏目本期刊登台湾作家陈雪短篇《玩偶之歌》,以隐晦的笔法讲述了一个被禁少女的故事,探究人的多面性。文后配以宋嵩的评论《〈玩偶之歌〉:现代哥特与哈姆雷特之问》。

杨炼专栏“诺日朗因缘”,本期《母亲》,讲述出身资产阶级的母亲,虽经历艰辛病痛,仍将艺术与爱珍藏心中。

“作家讲坛”栏目刊登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贺拉斯·恩格道尔《有关碎片写作的笔记》(万之译),撷取诸多文学事件和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探讨碎片化写作的可能性。

“理论与批评”栏目刊登张艳梅《“70后”作家的历史意识》,从作家的历史态度、文学如何阐释历史、作家如何重写历史等角度,聚焦“70后”作家作品所呈现出的历史意识。

“心香之瓣”刊登章念驰《因陈映真而想起的……》。

“人间走笔”栏目刊发从维熙《桃花情》、曹乃谦《学书六十年,而今才知砚》。

“新诗界”栏目刊登何向阳《空濛之中》、杨绣丽《寒星的呼吸》、杨勇《中年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