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广告
最新资讯
  • 陶然:终于在香港落脚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30日 15版)  选稿:葛文静  作者:陶然  发布于:2017-06-30  点击:834

    光阴锋利似刀,不知不觉,在香港生活,竟已超过40年。回首一想,我于1973年9月从北京移居香港,从新移民慢慢成了老香港,这过程中曲折的心路历程,实在一言难尽。17岁时,正值青涩年华,我离开父母,离开我的出生地印尼万隆,回到北京,是第一次转折。后来在北京读大学,长达8年之后,又来到香港。所以我常说,我是东南西北人,处处无家处处家,连父母的祖家,也一直没去过——直到2011年,我才去广东蕉岭寻根,当年父母正是从那里走出来,奔向南洋。刚到香港,人生地不熟,连粤语也不懂。我......

  • 鬼马星永远是我心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来源: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官方  作者:张秋林  发布于:2017-06-29  点击:3633

    6月12日一大早,我交代编辑赶紧把雨默作品的宣传手册做完,要与时间赛跑。因为自从6月1日带编辑去上海中山医院探望雨默后,她那孱弱的病容让我一直心痛和不安,我担心雨默的病情不稳。可就在我交代完没多久,接到雨默爱人杨军打来的电话,告诉我雨默已经离去。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悲痛欲绝。6月1号那天与雨默见面时,尽管呼吸有点困难,但她明明很坚定地说,自己能挺过去,她还有好多事情要做……而我也坚信顽强的雨默,屡次战胜过病魔的雨默,会再次创造生命的奇迹。那时她躺在医院走廊里的临......

  • 戏剧界人士聚首老舍国际戏剧节,呼唤戏剧文学精神

    来源:新华社  选稿:严超杰  作者:张漫子  发布于:2017-06-29  点击:809

    首次以“老舍”命名的国际戏剧节,27日在京迎来了诸多戏剧界专家的聚首。老舍研究会会长关纪新、编剧过士行、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伯梁、导演方旭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弘扬戏剧文学精神的重要意义。这些戏剧专家表示,弘扬戏剧文学精神,既是当代戏剧人对人民艺术家老舍敬仰情愫的表达,更是对文学精神的回归、对戏剧源头的追溯。27日,首届老舍国际戏剧节论坛在京举办。新华社记者 张漫子 摄能够在文学和戏剧两个领域均获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且兼具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中国作家,非老舍先生莫属。同时,......

  • 刘慈欣凭《三体3》捧得轨迹奖

    来源:扬子晚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蔡震  发布于:2017-06-27  点击:643

    曾获科幻界“奥斯卡”雨果奖的刘慈欣又取得新成就了,世界级科幻奖轨迹奖于前天揭开获奖名单,刘慈欣的《三体3:死神永生》获得了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而和刘慈欣并称“大小刘”的刘宇昆凭借《折纸和其他故事》摘得最佳合集奖。轨迹奖评委称,《三体:死神永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小说在让人思考和激动的同时,也没有失去中国语言与文化赋予其的独特韵味。《三体3》主要讲述了三体文明战争背后的故事,刘慈欣认为,《三体》系列真正引起关注是因为这本书。“国内从科幻或其他文学类型来讲,这么大尺度的......

  • 白鹿原创作与改编 民族经典背后的深沉述说

    来源:文汇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刘小兵  发布于:2017-06-26  点击:740

    被誉为“揭秘中国民族秘史”的《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他用雄浑壮阔的巨笔,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的社会风俗画卷。作品问世二十多年来,其社会影响力一直没有衰减。新近出版的《我与白鹿原》,是陈忠实以坦诚之笔记述创作《白鹿原》的缘起和过程,诚挚的道白真实记录下了作家在创作这部史诗般巨著时的心态、心得和体会。全书收录《白鹿原》创作手记、“我与白鹿原”演讲原文以及七篇代表性散文,从中可饱览白鹿原背后的故事。1978年的中国,改革与开放的方略让百业待兴的华夏大地充满......

  • 专家质疑:文学翻译真是“每况愈下”吗? 沪上举行“再登巴别塔——文学翻译的现状与未来”专题研讨会

    来源:文学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傅小平  发布于:2017-06-23  点击:788

    从象征的层面上讲,翻译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源于人类希求无阻碍沟通的巴别塔情结。而今,随着机器翻译日益接近现实,不同语言间的零距离交流看似不再遥远。据悉,去年国外某网络公司推出一个翻译网络,准确率已达到86%。这种动态翻译方式比以前以词组为单位的翻译方式向前进了一大步。有研究小组得出结论,未来十年左右,机器可以独立完成一部作品的翻译,未来十五年左右,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可以翻译新语言。如此看来,翻译这个行业正面临生存危机。但就文学翻译而言,情况要复杂一些。机器翻译即便能......

  • 微信时代的文学命运

    来源:中国艺术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石华鹏   发布于:2017-06-22  点击:788

    ◎文学以及文学期刊正在变成“公号体”◎以前我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海洋中缓缓前进,现在我像一个摩托快艇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劲爆”一词是否是我们在微信时代开辟严肃文学新疆域的有效“武器”呢如果让我给我们这个时代命名的话,我称它为微信时代。微信像洪涝时期的大水一样包围了我们,我们无处可逃——在一切可能的场合,我们不得不掏出手机,来,扫一扫,加一个。家里、路上、办公室里、商店里、饭店里……有人的地方就有微信的鸣叫或震动。毫无疑问,这是既让我们惊喜连连又让我们烦躁不安的人......

  • 许嘉璐:中华文化要有世界担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志明  发布于:2017-06-21  点击:830

    许嘉璐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时也是蜚声海内外的语言学家、著名文化学者。今年6月正是他80寿诞。笔者专程叩访许老,亲聆他对中国文化、世界格局、“一带一路”等当前热点话题的论说。中国文化担当: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许嘉璐以训诂学名世,传统训诂学以解释语言文字为主,进而阐释古代文化,那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学问。所以,对中华文化的高度关注,自然而然成为许嘉璐学术研究的重要部分。许嘉璐的文化学研究,注重民族文化的提高,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

  • 作家东西:以轻盈的艺术书写复杂的现实 “ 东西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选稿:严超杰  作者:刘秀娟  发布于:2017-06-20  点击:877

    “东西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我把东西的三部长篇小说《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称之为‘命运三部曲’。每部作品相隔十年,真正是十年磨一剑。”在6月18日广西南宁举行的“东西作品国际研讨会”上,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对作家东西“凝神静气、安之若素”潜心创作的心态给予充分肯定。本次会议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学问》杂志、《作家》杂志、《南方文坛》杂志、《世界文学》杂志及广西民族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的二十余位作家、学者与会,是广西最近20年来举办......

  • 当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她们因痛与爱而创作

    来源:澎湃新闻  选稿:严超杰  作者:宋祺  发布于:2017-06-19  点击:1020

    中国人的亲情总是被存放在一个奇妙的真空中,那里情感充溢,甚至泪水满溢,却常以无声的姿态与生活勾连。亲情总是沉甸甸的,像离家时父亲塞给你最大的石榴,你连说谢谢都觉得多余,于是用沉默和不好意思的嘻笑把那块真空填满。是作家以文字打破了这层真空。6月17日的思南读书会上,薛舒和于是,两位女作家用自己面向父亲的目光与笔触对谈“我写父亲 难免疼痛”,为我们勾勒背影远去的至亲,探寻无处安放的感情,让我们看到亲情的模样清晰闪现,得以感悟、反省和思考。思南读书会父亲节专场父亲是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