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九九归一(1)

作者:枯泉    更新时间:2014-07-09 10:57:03

  祁仪文化,力求做到极致;源潭商业,没有顶峰。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思想家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自从计数起源开始,从一数起,到九之后呢?“九”再加上一就变成了十了。不论十、百、千、万、亿、兆都是以一字开头的,此即为“九九归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九”这个数字是最大的,为了避免进位之后回归到一,古人就以“九”字作为事物至极的形容词。天是九重的,“九霄”、“九天”、“九重”、“九垓”都有是天的诨号。《离骚》里有“指九天以为正合”之说,以“九”为词的词语,古籍中,密密麻麻地充塞其中。 

  中国古代如此,西方亦如此。但丁的《神曲》里面就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贞女俾德丽采的灵魂在“净界”和但丁相逢,引导但丁升上了“九重天”而到达天堂。《神曲》中的“九重天”竟和中国的“九重天”不谋而合。《神曲》里面的“九重天”还有一层一层的名字:“月球天”、“水星天”、“火星天”、“水晶天”等,中国古代的“九重天”与西方古代的“九重天”抽象概念是相同的,具体内容又是迥异的。

  天有“九天”,陆地有“九州岛”,皇帝要镌“九鼎”,佛教要设“九喻”。道教的鼻祖“老子”二字是“九画”儒教的先人孔丘二字也是“九画”、古代的乐歌诗篇要叫做九辩、九韶、九歌、九章,就连中国古代的第一部数学著作也叫做九章算术,如此可见,人类对“九”字的钟情。

  “九”对人类的巨大魅力,也许与人类对美好绝境的祈望不无关系。“九”既然是人类共认“最大的”,最大的当然也是最美好的,人类向往美好的未来,未来才会丰富多彩。

  人类对美好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美的极致!极致之后呢?不是回归,就是毁灭!正如“九”之后,要么归一,要么从零开始!

  祁仪4.3万人,归入祁仪这个一(行政区);源潭8.8万人,归入源潭这个一(行政区)。祁仪的“山”,源潭的“水”,全县20个乡镇办事处的各自属性,全部归入唐河县(行政区)这个一。以此类推,万物不离其宗。

  祁仪多山,源潭多水。山水归一吗?

  祁仪人尊文,源潭人重商。二者能归一吗?

  说祁仪的山,就说最高的,因为那是祁仪山的“极致”。她的名字叫——石柱山。

  登临石柱山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耸立的大写的“1”——石柱。

  《尚书•夏书》中的名篇《禹贡》载“石柱山,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水,东入东海”今人根据其石柱山石柱系淮舟的传说及李肇《国史补》卷上“楚州有渔人,忽于淮中钩得古铁销,挽三不绝,以告官。”《山海经》:“水兽为害,浮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祁”。李公佐《古岳渎经》“禹治水,三至桐柏山,石号木呜,五伯拥川,天老箫兵,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等古书上的记载提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是由民间的口头创作和流传的水怪无支祁的故事,后来经吴承恩的搜集综合和创作而演绎出了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并把孙悟空这个小说形象做到了极致。鲁迅和胡适,对此亦有详实的考证。清•黄文莲著《石柱山赋》,序文:石柱山“导淮系舟处……”

  【清】孙霞阶著《探石柱山》云:

  并峙高岗峻极天,东荆石柱至今传。

  测晷不须从日表,留云未许著山鞭。

  龙门自昔知谁凿,鳌鱼当年独尔悬。

  双环系得淮舟在,此处何愁泛济川。

  【清】杜芳美著《石柱擎天》曰:

  巑岏石笋透云生,半壁青天两柱撑。

  扑父立停从禹道,不再触折倩鳌擎。

  旷瞻眼底收淮甸,高指云闲间斗星。

  金简龙文都莫在,双环照取石头明。

  站在石柱山巅眺望,起伏绵延的寨垣一望无边,那是石柱擎天寨……

  山高望远,彰显出他博大的胸怀!养育了厚重淳朴的祁仪人民!

  山下有溪,经丑河汇入唐河……

                                      2010-06-19晚

  事后非诸葛:山水能否归一,这才叫思想。说祁仪的山,引出山下的溪?也许与下文有关。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