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顶住天 • 一桃杆

作者:枯泉    更新时间:2014-07-07 15:28:25

今天,从祁仪、源潭二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侃起。

祁仪镇坐山面北,三河环抱。东曰祁河,源自境内马武山北麓;西曰仪河,源出境内大寺山西侧。二水北流,至镇外汇合,始为清水河。祁仪人依其方位,称三河为东河、西河、北河,实际仍为其东西二河。清水河西流,注入唐河经汉水而汇入长江。境内多山,系桐柏山西麓余脉,东曰石柱山、画山、四方山、庙山;南曰大寺山、马武山、晒山、龙山;西曰午山、草山。其石柱山为最。除山之外,多属丘陵岗地,仅镇北二三里之内为平坦肥沃之地。四邻方位与湖北省毗邻,南邻枣阳,东南交随州,东接桐柏,系二省四县边缘地带,恰在江、淮、河、汉之间,古代已属“天不绝楚州”地域界内,历代百姓无旱涝之苦,工商业虽不繁荣,自明末清初已形成出山之大镇,历代县志多有记述。其境内人民,多喜上学读书,积久成习,辗转相学,互为攀比,以致文风昌盛,冠于唐南。诚此谓山不在高而秀,水不在深而雅,山水毓秀,人才辈出,皆缘民风之古朴。

源潭镇坐北面南,亦为二河环抱。东曰毗河,源自泌阳城北之小伏岭;西曰唐河,发于方城北部的七峰山下。二水南流,至镇外数里处汇合,亦为唐河,后经汉水而汇入长江。源潭镇因其水路而成集镇。史料记载:源潭镇原名青龙镇,成集于明崇祯年间,兴盛于清中后期和民国时期。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河西岸的青龙镇(马湾旧址),因累受洪水灾害,财产损失严重,其镇上商人上书唐县县令,详陈利害,县遂令东迁。于是富商巨贾在河之东岸(寨刺湾)抢购地皮,开行设店,形成市场。因该处遍植桃树,每到春季,桃花飘香,故名桃花店。其附近散居着仝、王、薛、牛四个小村,随后,桃花店商业逐步向四村延伸。缘唐河中水潭珠联,取青龙回源归潭之吉兆,定名“源潭”。乾隆52年(公元1787)设源潭店。自此源潭镇名噪四方。镇内有陕山会馆,会馆内有陕西商人立的铁旗杆,是为标志。

源潭依其便利的水运逐步发展,航船上可通赊店、方城,下可达樊城、老河口、武汉等地,成为南北方商品转运处。鼎盛时期河岸码头帆船达千只,泊数里,吸引很多外地商人前来贸易,形成了无日不集,商品繁多,店铺密集,《源潭镇志》载,旧时,镇内有酿酒业四十余家,日产白酒十万余斤;卷烟厂七十二家,日产香烟2300余条,远销川、黔、陕鄂等省;榨油作坊二十三家,年产香油一百多万斤;建有大型百货、日杂商店、竹器加工、铁银铜器加工、印刷、染坊、副食、饮食等店铺一百八十多家。还有粮行、盐行二十余家、中西药铺四十余家。各种小吃摊点林立,热闹非凡,市场营业涉及方圆六平方公里,人口猛增至四万多人。码头装卸货物的搬运工人达八百人之多,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业名“脚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达,镇内有源潭中学,源潭小学、商业小学等四所学校,在校学生1800多人。

祁仪,二河夹一镇;源潭,亦是二河夹一镇。祁仪,二水镇北相聚,向北途径唐河;源潭,二水镇南相聚,向南途经唐河。方位不同,水的流向亦相反,但相同的是,辖区内政治文化的中心唐河县城都是她的必经之地。祁仪、源潭二地的人才精华,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代表了唐河之精华,但他们的反映形式是不同的。

祁仪二河,起源皆出自自己的境内;源潭二河,起源来自于境外泌阳、方城二县。从水源流向的水土文化意义来讲,祁仪的文化,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基本上是一种狭隘的本土文化;而源潭的文化,也许随着水路的的迁徙,文化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混合的外来漂泊文化的集成。祁仪,是封闭型的;源潭是开放型的。祁仪人,享受自身厚重本土文化的滋养;源潭人,吸收众多外来文化的熏陶。也许,这与水的起源与水的流向有关,或者与镇的坐向方位有关。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一个本质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祁仪人,是一种纵向的个人奋斗型的思维模式;源潭人,是一种横向的团体张扬型的思维模式。二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形成了一地出顶尖级别的文化名人;一地出要商巨贾、政界要员。

山乡,水镇,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各自杰出的的巅峰人物(余将在后文慢慢细说)。

相传,有一位源潭商人和一位祁仪读书人相遇,都说自己的家乡好。

源潭人说:源潭有个铁旗杆,离天只有一桃杆。

祁仪人说:石柱山,顶住天。

祁仪人的一句话,就把源潭人噎得没话说了。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余有了另外一个方面的想法。

石柱山顶住天了。祁仪的文人,特别是哲学大师冯友兰,他的学术成就不说是登峰造极,今后,特别是今后的祁仪学子,再能超过冯友兰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了。还有李季,他的诗,已经把陕北的信天游运用到了极致,到目前为止,能够把陕北的信天游在诗歌中运用如李季者,后无来者。好有是,祁仪还有冯景兰、元君、宗璞、李文元……

铁旗杆,离天只有一桃杆。只要还有一桃杆,就没有达到顶峰,就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所以,源潭的商业,没有顶峰,一直在向前发展……

2010-05-26晚


事后非诸葛: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中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古人们,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现代人读祁仪和源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有记录,那是死数字。文化、商业底蕴有多厚?前景多远?那是秘密,反正就连我这个局内人至今也弄不明白。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