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吧”说开(2)

作者:枯泉    更新时间:2014-07-05 08:41:30

先说祁仪的对联。

对联是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市场需求的便利,除了少数的文化人之外,春节很少见到再有用笔撰写春联的了。市面上卖的印刷体春联,即美观养眼又大方,谁还愿意亲自动笔书写呢,更别说找人代写了。商业的发展,搁置代替了传统的自撰春联,也懒惰了文人的个性。这在全国,应该是一个通性。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改变祁仪人自撰春联的习俗。即使现今的祁仪,春节街头摆摊儿现场撰写卖春联的,仍有人在。祁仪人,不是追求印刷体的工整和养眼,而是在追去一种个性的美。

祁仪人春节自己撰写春联,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守护春联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在张扬自身的个性。自己撰写自己家的春联,不一定讲究字的好歹,音律平仄的工整对仗,主要是为了写出自己的心里所想。

例如,祁仪街梁光谱老先生年年都有自己撰写春联的习惯,有一年春节,他为自己撰写的二副春联分别是:

穷大方不懒不傻穷得糊里糊涂

富不仁非勤非能富的不明不白

农民补来补去补不富

贪者买东买西买不穷

针砭时弊,一针见血,通俗易懂。

再如退休干部陈先生某年为自己家撰写的春联是:

耕耘不辍春雨润桑麻

勤励无懒秋风亮硕果

以联言志,表一种精神追求,

有一年,陈先生受富贵面粉厂所邀为其撰写的春联是:

几经峥嵘救国春

唤醒扶桑一元春

一幅简短的春联,道出了富贵面粉厂经营过程中坎坷沧桑。

余曾戏说,梁先生的春联是“下里巴人”;陈先生的春联是“阳春白雪”,各有千秋。众多的“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共同组成了祁仪山乡的春联文化风景。可惜的是,年年度度的众多自撰春联,却没有有心人收集和整理,随着时光的流逝,除了个别自撰春联中的精品之外,大多数的自撰春联,早已经被人们忘却了。

再说源潭的商业。

商业,是一个地域经济发展的象征。源潭的商业,其实也是农业,是源潭人把农业做成了商业。

早几年,唐河很有几个乡镇倡导种植小辣椒,只有源潭坚持到现在,而且种成了,成了规模,成了气候,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源潭辣椒城的辣椒市场价格,毫不谦虚的说,就是中国辣椒市场价格的定向标!

源潭的辣椒市场运作,并没有特殊的秘密。农户种辣椒,是自觉松散型的。但源潭就是有那么几个“好管闲事”的人们组成了一个辣椒协会,政府一扶持,形成了市场。如今的源潭辣椒城,在全国出名了,辣农的钱包装满了,还生产出了多个百万富翁的辣椒商人。小辣椒,原本是农业产品,源潭人却把它做成了商业,而且做得非常的成功!

究其原因,是有“管闲事”的人在操作和运作。如果没有人“管闲事儿”,形不成拳头,也就打不出品牌,形不成气候。

也许,这就是源潭人的文化理念。

祁仪人的文化理念是松散个体型的。在这种松散的文化氛围里,走出了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一群文化名人。

源潭人的文化理念是“商性”的团队型。在这种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形成了旧时的“小汉口”,现今“辣椒城”。

同属唐河辖区内的二个乡镇,为什么会出现二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呢?余一直在想,是地域观念还是水土原因呢?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吧……

2010-05-21晚


事后非诸葛:

祁仪有商业,只是文化盖着了商业的帽儿。就说冯友兰吧,已经成为了一种品牌,不仅是祁仪的,更是唐河、南阳、河南乃至中国的品牌。祁仪有冯友兰、李季等大家在,世人一提起祁仪就会想到他们而忽略了其它。

源潭也许是没有像冯友兰这样的大家,人们自然就想到了源潭人做成功了的商业。但源潭仍然是唐河县为数不多的几个文化底蕴最厚重的乡镇之一。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