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新书《晚熟的人》:“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来源:中国作家网 选稿:严超杰 作者:刘雅 发布于:2020-07-31 点击:921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连一本书都没有看,他自己都无奈地表示“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正如作家苏童所说,“诺奖”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锁”。截至2016年,莫言获奖后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不同的城市,参加过26次会议、18次讲座,题了几千次字,签了几万个名。伴随获奖而来的是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琐事,一度使他无法持续创作。但也正如莫言所讲的那样:“获奖八年来我一直在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几年后,莫言以作品正式回归公众视野。2017年......
-
《第八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揭晓
来源:华语文学网 发布于:2020-07-29 点击:1440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文学报社、《上海文化》杂志社主办,禾泽都林建筑与城市研究院、华语文学网承办的第八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日前揭晓:上海作家黄胜的画意组诗《择水而居》荣获诗歌类一等奖;美国海伦的《建筑史上的时空纪念碑》以及山西作家任晋渝的《华夏建筑里的人文情怀》获诗歌类二等奖。四川作家杨献平的厚重散文《丰饶之境——阆中记》荣获散文类一等奖;北京作家胡烟的《造园记》以及香港作家戚元的《半山亭与“半山亭记”》获散文二等......
-
2020上海书展丨上海国际文学周十年:向下扎根向外生长
来源:澎湃新闻 选稿:严超杰 作者:徐明徽 谢越 发布于:2020-07-28 点击:770
上海,是一座追求卓越的摩登都市;读书,是一段探索精神世界的充实旅程。在上海,读书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了一种有腔调的生活方式。“上海书展”也早已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每年8月申城都满溢书香。而始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今年已经走过第10个年头,得益于上海书展精心耕耘了10余年的文化交流大平台。经过数年精心筹备与策划,上海国际文学周已经成长为上海书展重要的品牌项目之一。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纵然相隔万水千山,依然有着千言万语,人未到,却阻隔不断彼此的挂......
-
2020第五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启动
来源:《上海文学》杂志社 作者:上海文学 发布于:2020-07-27 点击:734
2020第五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于近日拉开帷幕。鉴于全球均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今年上海国际诗歌节将改变往届的举办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码、区块链等科技手段,通过“云端”线上信息传播的方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本届诗歌节的主题为“人类同心,共抗疫情”,凸显艰危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和珍贵。上海国际诗歌节主要承办单位之一的《上海文学》杂志社,已于7月至9月,在《上海文学》杂志中连续三期刊登抗疫主题诗歌专栏“天涯同心”,推出来自著名国际诗人德拉甘·德拉戈洛维奇 (塞......
-
思南文学选刊 · 特约评论 | 赵柏田评李敬泽《〈黍离〉——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
来源:《思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选稿:孔轶 作者:赵柏田 发布于:2020-07-24 点击:346
《思南文学选刊》将陆续邀请书评人对选刊转载的作品进行评论,本文是作家赵柏田评李敬泽随笔《〈黍离〉——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该文选自《十月》2020年第3期,《思南文学选刊》2020年第3期转载。文明河源的追溯者关于《〈黍离〉——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赵柏田 | 文大约是2000年后,我开始追读《南方周末》上的一个专栏,一周一次去孝闻街的书报亭买这份“南方系”的报纸来看。专栏名“经典中国”,是专门解读经典的,文都不长,也不是期期都有。那时候,......
-
一手防疫,一手书香 上海书展8月12日亮出创新打开方式
来源:文汇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许旸 发布于:2020-07-24 点击:753
今年第17届上海书展暨 “书香中国”上海周将于8月12日至18日举行,书展主会场仍设在上海展览中心。整个活动都会在严格防疫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据悉,书展所有票证采取实名预约制,观展读者需出示身份证和绿色健康码、检测体温、佩戴口罩入场;主会场合理设置读者入场人次,每日分几个时段进场离场。围绕今年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选题,全国出版界推出的一批精品图书将在上海书展集中亮相,全面记录解读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成就和实践经验。在主题的展馆中,将集中展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离岸流”还是“外省书”?
来源:中国作家网 选稿:严超杰 作者:刘俊 发布于:2020-07-23 点击:842
编者按21世纪已经过去20年。这20年里,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高速”、“加速”、“剧烈”、“骤变”、“创新”、“多样”来描述世界的变化、生活的变化。文学也一样,从创作思潮到门类、题材、风格、群体,包括文学与生活、文学与读者、与科技、与媒介、与市场的关系等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认知、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总结过往、思索未来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作家网特别推出“21世纪文学20年”系列专题,对本世纪20年来的文学做相对系统的梳理。我们希望这个专题尽量开放、包容......
-
写短篇如“走钢丝”,作家们为何依然乐于“冒险”
来源:文汇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许旸 发布于:2020-07-22 点击:621
翻开最新上市的《人民文学》杂志,91岁老将徐怀中推出短篇小说《万里长城万里长》;刘庆邦的新短篇《远去的萤火》《睡觉》分别亮相《人民文学》《作家》第七期;新鲜出炉的双月刊《收获》第四期上,浙江省作协主席、作家艾伟和上海作家唐颖也各自交出了最新短篇《最后一天或另外的某一天》与《玻璃墙》。名家短篇新作的集中面世,引发业内对这一文体的再度关注。评论界有声音认为,短篇,因其短,因此很“险”,要在虚实、真假之间的狭窄缝隙捕捉戏剧性一刻,犹如“走钢丝”;但若写得出彩,也能以短胜长......
-
我们向网络小说“借鉴”什么?
来源:中国作家网 选稿:严超杰 作者:房伟 发布于:2020-07-21 点击:647
编者按21世纪已经过去20年。这20年里,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高速”、“加速”、“剧烈”、“骤变”、“创新”、“多样”来描述世界的变化、生活的变化。文学也一样,从创作思潮到门类、题材、风格、群体,包括文学与生活、文学与读者、与科技、与媒介、与市场的关系等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认知、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总结过往、思索未来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作家网特别推出“21世纪文学20年”系列专题,对本世纪20年来的文学做相对系统的梳理。我们希望这个专题尽量开放、包容......
-
何建明:文学情怀让作品更有温度和深度
来源:深圳侨报 选稿:严超杰 作者:何小娟 发布于:2020-07-20 点击:835
19日,由深圳市作家协会、龙岗区文联主办,龙岗区作家协会承办的2020年《文化名家讲坛》第一场活动在龙岗区文化中心一楼微剧场开讲,此次与广大龙岗文学爱好者一起交流的是作家、编剧、《战狼2》原著小说作者何建明,他以“文学的情怀”为主题,从自身的文学创作经历出发,给现场各位读者和文友带来文学方面的启迪。文学情怀让作品有温度有深度“很多人都对文学有着特殊的情怀。”何建明说,文学情怀不分年龄、身份、职业和地位。那么,何为作家的情怀?今年疫情暴发之初,何建明住在上海的酒店,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