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隆重开幕
来源:华语文学网 作者:上海文学 发布于:2024-11-30 点击:343
——《上海文学》举行“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特刊首发式暨诗歌论坛11月30日上午,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在徐汇区的徐家汇书院开幕。上海国际诗歌节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主办。作为上海唯一的国际性大型诗歌文学创作交流活动,每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诗歌节在国际、国内造成巨大反响,并持续产生连锁效应,展示了中国文学的蓬勃发展和生机活力,已成为上海的著名文化创新品牌,并已跻身全球一流的国际诗歌节之列。开幕式上揭晓了第九届上海国际诗......
-
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即将隆重开幕
来源:华语文学网 作者:上海文学 发布于:2024-11-20 点击:311
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将于2024年11月30日拉开帷幕。本届诗歌节的主题为“诗意天下和而不同”。文明的人类世界到处都有诗意,是人类对美的发现,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憧憬。不管说什么语言,不管在什么环境生活,诗意无处不在。“和而不同”:和平,和谐,和解,和睦,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诗意中的应有之意。“和”的特质,是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作者的诗歌表达......
-
怀念深情拥抱根的聂华苓
作者:陆士清 发布于:2024-11-13 点击:510
聂华苓走了,虽荣享天年,但依然是华文文学界的一大损失!聂华苓以树自比,说她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树干和枝叶从根上长出,枝干是离不开根的。而作为生活在三度空间的人,也是可以离根而去,乃至背叛反噬根的,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聂华苓则不然,她走过战乱,度过劫难,从大陆移居台湾、美国,但最终在文化上、心灵上没有离开根。她的创作历程证明,她是紧紧拥抱自己的根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王锦园先生合作写了两篇关于她的论文——《论桑青(桃红)》《试论聂华苓创作思想的发展》。......
-
聂华苓去世,享年99岁
来源:中国新闻社 发布于:2024-10-24 点击:262
据中央社、联合新闻网等台湾媒体报道,知名作家聂华苓21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家中去世,享年99岁。她的次女王晓蓝发布消息称,母亲“走得很安详,没有太多痛苦。”聂华苓1925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49年抵台定居,从事文学创作;她曾在台湾大学任教,在东海大学兼课;20世纪60年代,她定居美国,任教于艾奥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1967年,聂华苓与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创办“国际写作计划”,集结世界各地作家创作。截至目前已有逾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众......
-
清香的夏日 | 荷风,竹露,闲人,诗人重新命名了夏天
来源:华语文学网 作者:潘向黎 发布于:2024-08-08 点击:684
生活中的一切好像都在加速,快递最好隔天就能送到、追剧时手指恨不得镶在三倍速上……我们被裹挟在高速运转的效率机器中,逐渐忘记如何慢下来、如何感受时间。如何在短暂的人生、局促的人世中找到片刻自在的感觉?作家潘向黎从古诗中感受生活的禅意,在日常生活中打开全部的感知力,在她的笔下,一切都是松弛而美好的,在她看来:“在匆促、忙碌的缝隙里欣赏美,是一种可贵天赋。”这个夏天,忙里偷闲,捧起一本《清香的日常》——“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风·竹露·闲人潘向黎天气热了,自然想到写......
-
走进这座巍峨的大山
来源:华语文学网 作者:赵丽宏 发布于:2024-08-05 点击:614
二十多年前,曾经有报刊给我出题,要我推荐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小说。中国的小说,我首先想到的是《红楼梦》,外国的小说家,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托尔斯泰。然而选他的哪一部小说,却使我感到为难。《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小说都是伟大的作品,选任何一部都不会辱没了这个小说的排行榜。我最后还是选了《战争与和平》,不过加了一个说明:托翁的这三部小说,难分高下,都可以入选。面对托尔斯泰和他的作品,再狂妄自大的家伙,也不敢发出不恭敬的声音。“伟大”这......
-
清香的夏日 | 看唐人如何度夏
来源:《清香的日常》 作者:潘向黎 发布于:2024-07-26 点击:762
“入山、习静、食斋,我学不来,但我会:饮茶、养壶、赏瓷、看帖、读书——尤其是读王维的诗,最是清凉消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鸸。”这个夏天,忙里偷闲,捧起鲁奖作家潘向黎的《清香的日常》——看唐人如何度夏。看唐人如何度夏潘向黎在“三联生活节气”微信号上读到一篇“《遵生八笺》中的避暑逸事”,有入水避暑、河朔夏饮、高卧北窗、避暑凉棚、琢冰山、临水宴、溜激凉风、读随树荫、浮瓜沉李等妙法,还有澄水帛、冰丝茵、招凉珠诸奇物,煞是有趣。再读唐诗,就留意起唐代的人是如何度......
-
在父亲的怀抱里
来源:华语文学网 作者:[土耳其] 侯赛因•海达尔 发布于:2024-07-08 点击:558
在父亲的怀抱里[土耳其] 侯赛因•海达尔安静的力量水面浮着深邃的明静,在人生的这面镜子里看看自己。我们的生活经历,都能展现在一个孩子的面庞上。好与坏针锋相对。美与丑难以调解,鲜活和腐朽总是在相斗,好的、美的、鲜活的彼此和谐。当然最有价值的最终取胜,就像分享,捐助,奉献。当然百灵鸟不会白叫,一定是心诚则灵。我们从祖先那里承传的,都会折射到我们的面庞上,在深邃、明静的水面上,分享,捐助,把自己献给爱。在父亲的怀抱里那是一个美丽的日子,我跟爸爸去登高;早上妈妈......
-
两个满怀深情的人
来源:华语文学网 作者:刘晓蕾 发布于:2023-12-29 点击:898
脂评曾谈及八十回后的文字里,有“情榜”,宝玉是 “情不情”,黛玉是“情情”,意即宝玉对整个世界都情深意重,黛玉则是以深情人对深情人。换句话说,宝玉的世界更大更辽阔,黛玉的生命更集中更富有激情。宗白华这样写晋人之美:“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所以,有人评价宝玉是“未成道的基督和佛陀”。宝玉挨了打,袭人和宝钗都说:早听人一句劝,也不至于如此!黛玉来看他,哭红了眼睛,抽抽噎噎地说:“你从此可都改......
-
我爱天津
来源:华语文学网 作者:汪惠仁 发布于:2023-12-11 点击:894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有些惶恐。我一向不善于炽热的情感表达,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都是这样的性格。“我爱天津”,却是在心头酝酿已久的几个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到南开大学读书,由此,我就居住、生活在天津,今年是第三十四个年头。三十多年来,天津的城市外貌变化很大——而我,除了年龄的增长,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我还是那个喜欢骑着自行车,沿着海河、五大道或者更细密幽深的胡同游荡的家伙。天津呵护了我的个性,并让我慢慢对人生自治有所觉悟。这是我要特别感谢天津的。我常常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