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钟灵毓秀;白鹤南翔,引来代代人杰。
明末清初,南翔镇上出过一位出类拔萃的名画家李流芳。他的山水画谱是孕育近代国画大师的摇篮。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任伯年、徐悲鸿……他们都是从临摹他的《芥子园画谱》走上艺术道路的。
无独有偶,四百来年后的20世纪初,还是在南翔镇上,有一个13岁的米商的儿子陆俨少(1909——1993)正在临摹着《芥子园画谱》。
陆俨少在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喜欢在纸上信笔涂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本石印本《芥子园画谱》,于是数百年前李流芳的艺术感觉,在一个小小少年的身上复活生长起来了。
14岁,他进入上海澄衷中学。正是男孩淘气的年龄,这孩子却对中国画有兴趣。在别的男孩往操场上跑的时候,他钻图书馆。那儿有一本《中国名画集》,借是借不出来的,他就带了笔砚去图书馆临摹。画多了,他对中国画的源流派别和笔墨运用,都烂熟于心了。像一个天才的琴童,还不会创作的时候,对于乐谱和技巧的训练,只有热情而不感枯燥;临摹,在别人看来是苦,于他则是甘之如饴的享受和乐趣。
在没有桌子的寝室里,他把一只箱子放在凳子上当桌子,每天早晨4点起床,在“桌子”上作画、练字,学习明代和清代一些名家的印刻。
中学毕业了,经商的父亲尊重儿子的意愿,让他进入无锡美专学习。美专注重中国画,雄心勃勃的陆俨少想进一步深造。就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光,他把一本借来的《画学心印》读到深夜。
不出半年,动荡的时局迫使陆俨少辍学回家,事实上,小小的无锡美专也容不下这个天分极高的少年了。
回到家乡以后,他拜上海著名画家冯超然为师。
“学画不可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终身从之。”这是冯超然给他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陆俨少记了一辈子。
“人家学生像老师,我有一个不像老师的学生。”这是冯超然后来给他的评语。
冯超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神情是得意的。开阔的胸襟,使他乐于接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理。陆俨少那时临摹戴熙、王时敏、王昱、恽向、唐寅等人的作品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同时还在认真学习古文。在那“清溪宛曲,田畴平整、村舍掩映、竹树扶疏”的南翔老宅,人们看到他手里总是拿本书。他向前清翰林王同愈学习诗文。他喜欢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的诗,也喜欢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归有光的散文,至于《史记》、《世说新语》、《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则也是他的兴趣所在。他自己作了一个比喻:如果说画画是十分功夫,则其中“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
因为注重读书写字,在精湛的技巧外兼备了文学的修养和对事物的客观性领悟,于是,下笔时的鬼斧神工、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也不难达到了。
在冯超然之后,陆俨少又师从吴湖帆。
吴湖帆的画,有一种风韵嫣然的娴静美,仿佛婉约的词境。陆俨少欣赏他,但“自度自己禀赋刚直,表现在笔墨上,无婉约之致,是诗境而非词境” 。所以陆俨少不走乃师的路,而是“注意线条,研求笔墨点线,不欲以色彩取媚,绝去依傍,自辟蹊径,以开创新面目。”
可以说,创新是陆俨少一生追求的境界。
1931年陆俨少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随潘天寿等名家学习中国画,专攻山水画。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战争使中国人颠沛流离,陆俨少也带着妻儿离开祖居南翔,历时三个多月来到重庆,为生计所迫,在一家兵工厂当了一名事务员,但他依然在业余时间作画。不久他就在成都、乐山举办了画展。
恰好此时武汉大学迁至乐山,朱光潜、马一浮等名人参观了画展,他们都对陆俨少的画交口称赞。接着陆俨少又去宜宾举办了画展。
四川境内那有别于江南水乡的独特的雄奇而秀美的山山水水,给了陆俨少无比新奇的体验。
抗战胜利以后,陆俨少没有经济能力乘坐像飞机、轮船那样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好全家搭乘竹排返回家乡。小小竹排,要穿过三峡险滩,要经过匪盗出没之地。备尝艰辛的同时,艺术之神给了他馈赠。缓缓行驶的竹排给了他观察两岸峰峦奇石的结构和激流水势的机会。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孕育,以后他终于以神奇的线条形成了激流奔泻、漩涡急转、崩滩裂岸、飞沫堆雪的“陆家云水”笔法。
回到南翔,过去经营的农场已成废墟,但毕竟是回家了。家给了他一份安宁的心境,从此他每日写字、作画。1947年,无锡举办了陆俨少的个人画展。
画展之后,他那年轻的心又在骚动了。从杭州到绍兴、嵊县、新昌,再到天台,他游历了大佛寺和石梁飞瀑等名胜古迹。
早年对古画的临摹,深厚的诗文功底以及饱览奇山异水的经历,使陆俨少逐渐形成了那种先从局部下笔,然后生发,最后成局的“笔墨生发”的山水画法。
以此画法,陆俨少作画从不打草稿,即使是巨幅也只有安排个大体的位置,下笔时便无拘无束,似有神助,奇思异采纷至沓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陆俨少的山水画代表作《杜陵诗意巻》问世。1957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陆俨少是首批进入该院的画家之一。就在他的艺术生涯正步向辉煌之时,劫难开始了。
先生被错划成右派,接着又是十年文革,在命运的磨难中,为艺术而献身的殉道精神却张扬着。他的画始终在艺术圈内私下流行,他的笔墨风格也影响了一些后来著名的画家。而终于云开日出后,他那卓越的绘画艺术又受到了社会的瞩目。他先后应邀为外交部、故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处作画。上海、辽宁的博物馆里收藏了他的作品。1979年他参加上海书法代表团访日,并在上海、杭州、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1980年他调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981年被聘为深圳画院顾问,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84年,他再次游历三峡,不由得感慨万千。大量的山水画佳作自他的笔底涌现,特别是《峡江图》,气势浩大、出手不凡。著名书法家启功特为其赋诗:“昨日抱图归枕伏,居然彻夜听涛声。”
陆俨少被任命为浙江画院院长,他的画学著作《山水画刍议》、《山水画课徒画稿》、《陆俨少自叙》、《怎样画水》也相继在上海、杭州和香港等地出版。
陆俨少最后的日子是在离南翔很近的上海度过的。1993年10月23日,他走完了坎坷又辉煌的一生。
陆俨少是艺术上的殉道者。艺术是为“道”,有人以身殉之,有人以利逐之。以身殉之者会在艺术的长河里留下自己不灭的身影,为人景仰和纪念;以利逐之者只是艺术河水里的几条泥鳅,在水中泛起一阵浊浪后便会葬身河底,与泥沙俱寂。
陆俨少这位从纯粹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脱颖而出的艺术大师,在中国近代画坛占有了很重要的位置。
他是古镇南翔的骄傲。
(写于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