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诗画文品,高洁流芳——李流芳小记

作者:竹林    更新时间:2016-03-08 11:31:09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地球村,江南水乡得天独厚。

河不宽,水不大;窄窄的河道,潺潺的流水,从古流到今。

有水的土地是滋润的。滋润的土地会呈现出许多颜色,与笔墨丹青十分相宜。

明朝万历三年,也就是公元1575年,李流芳生于江南古镇南翔。

他是祖父封过公爵、叔父中过进士并官至安吉知州的世家子弟。

他的名字多而不俗:李流芳,字茂宰、又字长蘅,号泡庵、香海、檀园,晚号慎娱居士。

注定了要流芳百世的人,命运跟他是要有点过不去的。李流芳在32岁考上了举人,于是对仕途的向往使他变成了一只候鸟,每到一定的日子便作别江南的烟雨,吃尽千辛万苦到了京城考场上一张指定的书桌前。然而,舟车劳顿使他倦怠,满腹才华和全身的艺术细胞在八股文的试题前束手无策,名落孙山便是唯一的下场了。

落榜了,有点落寞是难免,沮丧却谈不上。在他来说,毕竟当官只能算是一种抱负,并不指望着它吃饭穿衣;归途中反倒有了轻松,于是一而再的赶考,变成了“重在参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在考卷,却在天地山水间,由南而北,苏州、无锡、镇江、南京、徐州、德州、北京……漫长的旅途培养了他徐霞客式的情怀,他写下了一系列漂亮的游记。在《游西山小记》中他写道:

“出西直门,过高粱桥可十余里,至无君寺折而北,有平坦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远见功德古刹及至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嶂,互相缀发,湖中菰蒲凌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

这就是北京西山的景色了。也许在他看来,只怕万水千山走遍,最美的还是一幅“江南画图。”

“我本疏狂人,不适用于世”。他这样说。仕途无门,却家有祖传的良田百亩,身心是洒脱的,与大自然的接触十分亲密。春江水暖的季节,莺飞草长的日子,划一只小船,沿曲折的小河,穿行于杨柳岸、锦绣花团之中,人已在画中,偏偏还要在“画”中作画,在“画”中吟诗。所以他的诗,是诗中有画,如《雨中看梅西碛即事》:“滟滟湖光澹澹山,密云疏雨梅花斑;扁舟欲向花源去,遥指人家杨柳湾”。

而他的画呢,则是典型的文人画,超凡脱俗,浸透了浓浓的书卷气。

泛舟江湖,听风听雨,煮茶弹琴;酒也是好东西,醉眼看世界,世界更加美不胜收。船飘到杭州西湖,已是人间天堂了。“山水胜绝处,每恍惚不自恃,强欲捉之,纵之旋去。此味不可与不知痛痒者道也。”(《西湖卧游园图题跋》)

当艺术成为商品并且在市场流通之后,艺术家所得到的回报是丰厚的。李流芳以卖画所得在杭州皋亭桃花坞买了一幢别墅,住下来,便夜夜枕着湖光山色入梦,日日流连于其间了。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他的画得了水的润泽,有湿润的魂儿,总是清秀淡雅,总是苍翠欲滴(如《长林丰草图》)。他以湿笔为主绘出一派江南的温润氛围,仿佛伸手可触(如《吴申十景图册·虎丘图》)。

风雅到了骨子里,不作官也罢。偏偏,科举制度是天下读书人永远的诱惑,让人无法不去理会。天启二年(1622年),李流芳已经48岁了,第三次赴京赶考。

这年正月,后金努尔哈赤在辽宁攻下了四十多座城,明军十万人全军覆没。消息传到京城,引起一派震惊。外患是因为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乱政而引起的。这对于还想着要报国的李流芳来说,无疑是个打击。他还没进京城,就决定打道回府,并自此以后“遂绝意进取”,专心作了隐士,在南翔的家宅后面建筑了一座“水木清华、市嚣不至”的园林,这就是檀园。

当然,古来的隐士都是因为不得志而求其次,但“志”仍然是不屈不灭的。李流芳做人自有原则:清者自清,决不阿谀权贵。当他得知苏州知府毛一鹭要自己的好友谢三宾去朝拜奸人魏忠贤的生祠时,他对这位嘉定知县说:“去拜是一时事,不去拜是千古事。”一个读书人的铮铮铁骨,掷地有声!

从此,李流芳就在家乡以卖画授徒为生,也搜集奇石,精心篆刻与竹刻艺术。最后的日子,是在檀园度过的。他经常在那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品茗谈天、吟诗作文。与他交往的挚友有程嘉燧、钱谦益、钟惺、王志坚、归昌世等。

一代文儒高洁、风雅、耿直的人生,虽然仕途失意,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终于为自己造就了一座艺术丰碑。

李流芳活了55岁。他的画如今传世的有几十种,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吉林博物馆、安徽博物馆等处,美国、日本的博物馆及大学图书馆也藏有他的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著名的《芥子园画谱》,其初集正是李流芳课徒的五巻山水画谱。

《芥子园画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书画家。鲁迅曾在《芥子园画谱》上题诗,并将其作为信物送给许广平,也是一段佳话。

                                        (写于2000年)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