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播撒爱的阳光——记慈济骨髓干细胞捐赠中心

作者:竹林    更新时间:2016-03-08 11:26:18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早晨七点三十分,早秋纯金般的阳光映照着天堂般美丽的杭州古城,依然翠绿的垂柳拂着游人的脸颊;桂花树还没开花,但清晨的风中似乎已飘来甜丝丝的气息。阳光正孕育着万物。

但阳光已不能使这个十八岁的男孩苍白的脸色红润起来。他是全家人的太阳,而他希望的阳光,则在海峡彼岸——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

同一时刻,花莲慈济医院的病房里,走廊上躺满了伤者。脆弱的生命在一个个离去,每寸空气里都充满着浓郁的血腥味。痛苦的呻吟声不绝于耳。医院大厅里那幅巨大的“佛陀问病图”也在震动颤栗。佛陀的目光,仿佛流露出比平时加倍的悲悯。

就在一昼夜前——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时四十分,一场里氏七点三级、震中位于南投县集集村、震源距地表仅一公里的空前恐怖的大地震袭击了整个台湾地区。灾难的大幕忽然拉开:大楼、民屋、桥梁纷纷倒塌;道路隆起,地表开裂,生灵顷刻涂炭,悲剧层出不穷。翘首待援的灾民,正在惊恐和伤痛中哭泣。

花莲市紧靠震中,此刻仍在余震的摇晃中。一部分医护人员,义不容辞地组成了医疗队,奔赴受灾现场;而另一部分医护人员,则开始了无眠无休的超负荷工作。

分分秒秒都是宝贵的;分分秒秒都包含了大自然心怀叵测的动荡、难以预测的变数——对震区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这一刻,台湾佛教慈济公德会的证严法师正在早会上带领全体志工为灾民默祷,表示慈济人将陪伴灾民到最后。

这一刻,慈济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神情肃穆、步履匆匆地走进他天天工作的慈济医院。他那庄严的背影很快就不见了,仿佛已融进了佛陀悲天悯人的情怀之中。

不一会儿,李博士在自己最为熟悉的手术室里出现了。手术室里,洁白的病床上,躺着一位青年。

青年很安静,即使余震不断,他依然神清气定。他那明亮的目光里透着默默的慈悲、默默的期待。

青年是健康的,他没有在这场劫难中受伤。那么,他的家人呢?他的父母兄长、兄弟姐妹,在昨夜的天崩地裂中,可曾安好?

谁也不知道。

但是,在这里,无论是作为“活佛”的医生,还是被称为“白衣天使”的护士,都知道,现在海峡的另一边,在“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西子湖畔,有一位刚满十八岁的大男孩,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适合他的H·L·A型骨髓,那么,生命就会像含苞的花朵突然凋零,不曾怒放就凋零了。

这个大男孩的名字叫钱畅,家住杭州,身患严重的白血病。

没有人认识钱畅。李博士不认识,躺在床上的青年不认识,所有的慈济人都不认识。

而他们认识的人,与他们息息相关、血肉相连的亲人,都正在灾难的阴影里备受煎熬。

佛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证严法师说,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

李博士朝青年走去,在大地不断的摇晃中,他的脚步沉稳、坚定。他的微笑一如既往的亲切、祥和。

“你好吗?”他的眼睛有点湿润。

青年点点头。

“那么,我们开始吧。”一切术前的准备工作都已就绪。一分钟后,一部分生命的骨髓将从这位青年志愿者的身上抽出来,源源不断地抽出来……为了挽救另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的生命。

针头插入时他没有畏惧,没有痛楚,只有感同身受般重生的快乐。

然而,一阵突如其来的震撼——至少是5级以上的余震袭来,地又晃了,床又动了,死神的翅膀又一次扇起恐怖的阴影。针头,从那富有青春弹性的肌肤上滑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了工作。青年睁大了眼睛,显得有点儿担心。李博士充满慈祥的明眸,从大大的口罩上方望着他,似乎有一份歉意在流露。而彼此微微点头,目光交流的瞬间,希望、信念,像春天的万物一样,又无限、无限地生长起来。

外面,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又有房屋在倒坍,又有亲人在受伤,又有新的伤者被抬进一所所人满为患的医院。

心是痛的。泪在流,不是流在眼里,而是流在心里。

也许,身为慈济的医生,此刻应该冲出去,立即为一个新来的伤者施行手术;而身为台岛的青年,此刻也应该冲出去,抱一抱受惊的亲人,脱下外衣,盖在露宿街头的同胞身上;

或者,大家都跑出去,离开危机四伏的房间,在空旷之地保全自己的生命——所有关于地震的知识都教人们这么做。

然而,在瞬息的平静中,新的针头又向消毒过的皮肤刺去。

二十分钟后,震动再次袭来。

这次比上一次更加剧烈。李博士当机立断,马上拔下针头。在天摇地撼的震动中,他庄严地、直直地站着。

也许该祈祷,祈祷天公息怒,祈祷众生平安,祈祷这次手术能顺利完成,让彼岸的青年获救。

向谁祈祷?是向供奉在神龛上的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或者是别的什么佛?

不!在慈济,所有的人都知道,证严法师开示的“佛性”,即存在于自己的心中。“佛”的意思就是觉醒,当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大爱觉醒之时,他(她)便可成佛。而一切祈祷,都是在向自己的心祈祷;一切许诺,也是向自己的心许诺。慈济人不会让供“佛”的香烟污染空气,只让真正的佛常住心中,永远怀着一份大爱的美丽情怀,无私地作出奉献。

洁净的手术室,宛若茫茫宇宙中的一艘太空梭,在不可知的时空之流中飘荡着、颠簸着,谁也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

“生命本是一段旅程,我们自出生时便已登上一列火车,朝必然死亡的终点开去。窗外的景物一去不回,惟一有意义的事,是对同车的旅人布施慈悲。”证严法师这样说过。

在生命的旅途中,仅留下慈悲就够了,人生就有了真正的价值。

所以,慈济人不仅有这样的无私,还有这样的无畏——无畏地与灾难对峙,无畏地与死神对峙。

对心的祈祷,心听见了,大地也听见了。

在反复多次以后,奇迹终于发生,大地的震动暂停,手术顺利完成了。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必须立即送到杭州。但是,即使在这样特殊的时刻,捐髓者冒着生命危险献出的骨髓,并不能在短时间内送抵受髓者——两岸不能直航,两个多小时的行程,现在必须数倍延长。护送骨髓的李博士绕道香港飞来杭州时,已是离开花莲十多个小时以后了。他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钱畅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二十三日下午,李博士离开杭州,应邀来到上海。

这一天,正是象征团圆的中秋佳节。上海东方电视台原本精心准备好了一台欢乐、祥和的文艺晚会,但这一切被台湾的“九·二一”大地震震破了;他们与台湾电视台鼎力合作,在短短四十八小时内重新编排了一场以这次抗震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晚会,于中秋之夜在上海和台湾同时播出。

被称为“血清学”之父的台湾慈济医院骨髓捐赠中心主任李政道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出现在直播现场。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西装——证严法师亲手设计的慈济人的统一服饰“柔和忍辱衣”,脸上挂着慈济人特有的、发自内心的亲切的微笑。

当他以朴素的语言,平和的神态,回叙抽取骨髓的经过时,现场的观众,电视机前的观众,无不热泪盈眶。

一个多月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台岛依然笼罩在地震后的阴影中,李博士又一次来到杭州,为15岁的少年范和带来了生命的希望——他的病患所需要的那种“非亲源异基因”骨髓,并亲自为他作了移植手术。

李博士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台湾和祖国内地之间,已经十多次了。

除了李博士,尚有许许多多慈济人,为了传递生命薪火而奔波于两岸之间,风尘仆仆,无怨无悔。

二○○○年八月十八日夜,同样身着“柔和忍辱衣”——一袭深蓝色旗袍的慈济人吴玉玲和沙佩君,飞抵北京机场。她们为住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哈尔滨白血病患儿关师泓送来了所需的骨髓。

迄今为止,内地白血病患者有幸获得的骨髓几乎都来自台湾同胞的捐赠。祖国内地的受髓者已有数十人。

深深感动之余,人们不禁要问:大陆广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十二亿多人口,可是我们的白血病患者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相配的骨髓。而小小台湾岛只有两千多万人,却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为大陆患者捐献配对的骨髓,这是为什么?!

也许,从此次护髓抵京的吴玉玲师姐对记者的一番话语中可有某种启示。

吴师姐说:“得到这份骨髓是非常不容易的。供者是一位三十岁的男性。我们在拿到小师泓的骨髓型号后,去每个地区验血,去每个医院调查全部验血报告。非常庆幸,我们在一个部队的资料里找到了!但这位供者几年前已离开部队。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分头去找这个人。我们去所有的区工所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他!

“供者找到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他的家人这个难关。家人往往不会同意亲人捐髓。我们的师兄、师姐怀着不能因为救了一家人而毁了另一家人的心情,在供者的家门前徘徊了十几个小时,也没有得到他家属的应允。我们的师姐就长跪在供者家门前,一连跪了三个小时。终于,诚意感动了这家人。他们表示了首肯。所以我觉得只要能发扬慈济精神,这个世界上的白血病人就不会因为没有相合的骨髓而没救了。一切灾难都是能救的。”(见《大众科技报》2000年8月21日“‘骨髓’,又从台湾飞来。”)

想想看,为了救一个从未见过的、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可以长跪三个小时,也可以冒着地震的危险而照常手术,我们——亲爱的读者,你和我,把手放在胸前,摸着一颗跳动着的心,问一问自己:

你能做到吗?

我能做到吗?

如果不能,那么,让我们流泪。让感动的泪水化为清泉,洗涤我们灵魂深处的卑微、自私、怯懦、疑虑……等等人性的弱点;不必害羞,不必犹豫,就让泪滴如珍珠般在眼底滚动好了。让我们一步步朝前走去,走近那有如夜间的灯塔般闪光的人间大爱精神。

慈济人说:“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间最美是温情。”

慈济人说:“谈情要谈长情,说爱要说大爱。”

慈济人还说:“佛教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佛经是用来行的,不是用来念的。”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慈济人对于苍生的关怀不分国界、地区和种族。

慈济人也是有福的。他们的生命不会空虚,他们的灵魂安妥在美好善良的精神乐园里。

感恩慈济精神的倡导者——证严法师!

感恩骨髓银行的缔造者——证严法师!

一九九三年十月,证严法师主持的慈济功德会成立了“台湾地区骨髓捐赠资料中心”(简称“骨髓捐赠中心”,即骨髓银行)。

当时在台湾,一般民众称骨髓为“龙骨水”。人们普遍认为“龙骨水”是抽不得的,抽了会致人伤残和影响生育。这种恐惧感几乎人人都有,已成为付出奉献和同情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但是证严法师坚定地认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一份大爱,这也是佛陀对众生的爱。一旦这份爱被唤醒,那么,佛陀能做到的,凡人也能做到。

他要做的,就是唤醒人们心中的大爱。他亲自出面呼吁。

在台湾,证严法师是最有魅力的台语演说家。他(注)举止优雅,音色清亮柔和,娓娓动听;那由内而外焕发出来的智慧的光芒,更像白昼的阳光一样普照大地,直指人心。

他谆谆善诱地告诉大家,以现代医学之先进,“取骨髓”的手术是安全的。只要抽取自己身上一小部分健康的骨髓,就可以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而骨髓捐赠,救的不仅是一个人,还有他(她)的全家!不仅能“拔人之苦”,还能“予人以乐”!这又是怎样的功德啊!生命要尊重,慈悲也要无畏。抛掉恐惧心,让慈悲入“骨”,“髓”缘布施,成就这“抢救生命的大事因缘”吧!

就这样,两个月内,已有近万人响应。慈济功德会立刻举行慈善义卖,将筹来的善款成立了骨髓资料库。

甚至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也出来献计献策。他对早已参加捐髓工作的母亲说,可以找香港著名电影演员成龙做广告。

母亲何女士还觉得不可能:“如何去找大名鼎鼎的成龙呢?”

孩子的想法既单纯又认真:“写封信给他嘛。”

母亲依然摇头。可成龙是孩子心中的偶像。他相信自己的偶像,固执地对母亲说:“如果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他不肯呢?”

何女士真的写了一封文情并茂的信,托人转交给了成龙。结果是,成龙乐意支持。

何女士喜出望外,立即发传真给成龙:“慈济将于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二日在台北举行大规模骨髓验血活动,若能赶在两天前在电视上播出三十秒至九十秒的宣导短片,相信一定能激发更多的人响应。”

成龙很快答复:“请如期于五月五日到香港拍摄。”

“骨髓捐赠——成龙篇”的广告顺利拍成了。证严法师首先观看了这则短片。片中成龙一脸认真、严肃,努力却又吃力地用带有广东腔的台语说:“慈济和我正在寻找一个人,那个人可能就是你。”证严法师不禁微微一笑:“加上对白字幕吧,这样大家会更清楚感受到他的美意了。”

五月二十日,广告在三家电视台义务播出。

节目播出两天后——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二日,慈济功德会在台北举行了大规模的捐髓验血活动,得到了近三千人的响应。

自此,“髓缘布施,救人一命”的呼声深入人心。自骨髓捐赠中心成立以来,截至二OO七年底,自愿捐髓者已突破三十万,完成配对移植一千四百多例,爱心遍及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这个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已在二OO二年改名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世界正以无比惊喜的目光注视她朝着“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脐带血库”和“发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未来愿景迈进。

二○○○年九月二日晚九时,大爱的使者李政道博士又一次从天而降——历经辛苦而漫长的辗转飞行后,来到了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医院。在这里,焦灼的人们正在翘首以待。患者王新阳小朋友只有三岁,他的地中海贫血症却久治不癒。三岁的孩子是种子刚刚破土的嫩芽,只有相配的H·L·A骨髓,才能给这株嫩芽抽枝成长的希望。就在这天上午九点三十分,一位二十五岁的大学生把这份希望给了小新阳。

大学生的长情大爱,默默地,像春天的云彩,从窗口飘过去了;这云彩只降下温润的甘霖,不愿留下自己的名字。

但李博士带来了这位大学生给小新阳的信。

王新阳小朋友:

首先预祝“你”手术成功。不!应该说“我们”的手术成功。因为我的骨髓干细胞

将生存在你的体内,为你的全身发挥造血功能,让你成为一个健康、活泼、快乐、孝

顺、有用的人。

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是我愿意献出你所需要的骨髓给你。或许在你、我的一生

中,我们都不会见面,但请你永远记得父母亲不辞辛劳地到处为你奔波,为了你的生命,台湾、大陆有多少叔叔、伯伯、阿姨、姑姑、哥哥、姐姐,也在辛苦奔波,这就够了。

Your life will go on;

Be a useful man.

捐髓哥哥及一群热心的人们

2000.9.1于花莲

这位“捐髓哥哥”是慈济医学院六年级的大学生。

写到此,热泪再次从我的心底涌出。我曾应邀去慈济医学院讲学,也参加了该学院大学生们的联欢晚会。那么多歌声,那么多笑语,那么多阳光男孩,不知道哪一位是“捐髓哥哥”呢?

诚然,谁是“捐髓哥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慈济的慈善事业,她的大爱精神,已似生命的薪火代代相传。

善因的种子落进沃土,已长成丰茂的绿色森林。那么,这些种子落进贫瘠的土壤呢?

也会萌芽的,我相信!必有一天,美善的绿荫会覆盖大地,让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颗星球,变得更加美丽。

   (注)女性在出家以后,佛门规则以“他”作指代。下文皆如此。

2000年9月写于上海

2001年2月8日发于《文学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