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将孩子们平常的一些生活小事,比如:放牛、偷梅子做梅酱,喂小兔子,养鱼鹰捕鱼,编麦秸小篮子捡豆,采颜色画画,划船出海等细节一路写来,看似很松很散,实际上却外松内紧,散而不乱。因为作者不是为细节而写细节,在这些由细节而组成的故事里,全都充溢着孩子们内心隐秘、微妙而又激烈的感情波澜,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和想象。这些细节,是作者对生活经过了剪裁、熔炼而提取出来的。而提取的原则,便是体现一个“情”字,以“情”为构思的焦点,映照孩子们天真美好、纯洁无瑕的童心,抒写他们藏在心灵深处的真善美,表现他们的真义感和同情心。
作者牢牢把握住一个“情”字,以此为焦点结构布局,真实、细腻、详尽地刻画一个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们善良、纯真的心灵,他们的爱、幻想与憧憬,其实也是作者的希冀和憧憬。因为她写他们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想要“从儿童们美好的心灵和天真纯洁的形象中看到生活道路上的光明和希望》”。(竹林自传)
然而作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采用简单的直抒胸臆的叙述,交代人物的语言行为,而常常是以童心的视角,去直接剖示儿童的心理状态,描绘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让我们引一段《晨露》里的女主人公在丢失了家里的老公兔、傍晚时分被她的后爸赶出家门后,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女孩梅宝划着小船在河岸边寻找兔子时的文字吧——
……爸爸已经死了,妈妈说他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就在这温柔黑色的水底里呢?她真想跳下去……这时梅宝抬起头来,看见蓝天上飘着的一朵朵白云。正好一片云彩遮住了月亮,那云彩是白色的,臃肿的,大概天上的神羊就是这个样子。要是神羊能变作一只小白兔,跳到她怀里,该是多么好啊!忽然她又想起,长烟管爷爷说,在月宫里,有一棵桂树,还有一只小白兔。可是,谁能给她一双翅膀,飞到月宫里去把它捉回来呢?她想着,失望地垂下了脑袋。“哗哗,哗哗!”她继续划着桨,河面上那些美丽的黑色花纹被她划碎了。在这破碎的地方出现了一只迷途的鸭子。它正在急急忙忙地游着,同时发出惊慌的嘎嘎叫声。她的心中一下子充满了对这只鸭子的同情,因为她知道,这只失群的孤单的鸭子现在像她一样没有办法回到自己的家里去了。在这凄凉可怕的夜里,它很可能被黄鼠狼拖走。因此她弯下腰把鸭子抱到她的小船上。那遮过月亮的云块所投下的阴影,刚好笼罩住梅宝和她的可怜的新伙伴。她紧紧地搂着鸭子,把脸贴在它那湿润的羽毛上,而那阴影就一点一点地渗入到她的心里,好像一个黑色忧郁的梦……
我们再看《夜明珠》里写阿明在同学阿芳的眼睛瞎了以后的自责心理——
“眼睛,唉,眼睛……”阿明哼哼着,他想,眼睛是多么重要啊!如果眼睛瞎了,看不见天上的云,看不见地上的草,看不见水里的鱼,也看不见梅子,看不见鱼鹰,看不见老水牛……看不见一切好玩和好吃的东西,这该是怎样的痛苦啊!
阿明羞愧不安地闭上眼睛,顿时面前一片漆黑——阿芳的眼睛就是这样看不见了,这是真的!
怪谁呢?怪青蛙?怪小苹?怪赵阿婆?……不,不,都不是,真正要怪的,是他阿明!
是的,如果他不用竹竿戳她,不轰她走,那么阿芳就一直蹲在树上看他们放鱼鹰;而蹲在树上看鱼鹰,就不会到场上去;不到场上去,就不会碰到赵阿婆和农忙托儿所的小孩子,也不会去捉青蛙;不捉青蛙,小苹就不会爬到氨水池上去,阿芳就不会因为救小苹而熏瞎眼睛了……
“怪阿明!怪阿明!怪阿明啊!”阿明垂着脑袋,无精打采地向前走去。他觉得鸟儿在头顶上啁啾,是喊出了这样的声音;风在竹林里呼啸,也发出了这样的调子。他难过极了,恨不得狠狠地把自己揍一顿。
在这里,作者的心似乎与孩子们完全联结在了一起了。随着孩子们心里潜意识的流动,他们的痛苦、幻想、负疚、后悔,都淋漓尽致地透明地展示了出来。在这里,作者将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了儿童文学中。这种写法,凸显了人物的性格,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饱满。
这两部小说的另一个特色是作者将环境描写与以“情”为主的人物刻画紧紧结合起来,让人物带着感情的色彩来感知环境,又让环境及时、准确地渲染和衬托人物的情感,让情与景交融,达到了互相映衬的诗情画意的境界。请看《晨露》第五节开头:
春天真叫人愉快。河里的水草是绿的,河边的柳树和芦竹也是绿的。小青蛙刚刚长出四条腿来,拖着一条尾巴就跳上岸去,似乎急于要看一看这个充满了阳光的芬芳的世界。
“呱呱,呱呱!”它们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向天上飞过的鸟儿问好,向田沟里开放的鲜花致意。
从阿明、鸭子这样的天真、纯净、无忧无虑的童心去看春天,周围的一切都是光明、美好的,甚至还带着童话色彩,在成人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河,河边的柳树、芦竹,以及跳上岸的小青蛙,在他们的眼里,是那么的奇妙有趣,赏心悦目。
我们再看《夜明珠》的开篇:
在秀丽的江南水乡竹林村,春、夏、秋、冬四季,就好像穿在时间彩线上的四颗明珠,每一颗明珠都顺应着大自然对于色彩的要求,放射出各自不同的光彩,有着虹一般的魅力。聪明人说,这是一座桥,一座把人们引向理想境界的希望之桥——如果你是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而不是仅仅用眼睛去欣赏的话。
小说一开头就直接将江南秀丽的生态环境灌注了人文意识,让读者准备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接着,作者才具体地写景:
在春天,这儿的花开得很艳,无论是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豌豆花,还是红脸蛋上带着小黑点儿的蚕豆花,都焕发出一种照人的光彩;这儿竹木绿得很鲜,无论是青青的竹子,乌绒绒的合欢,还是嫩嫩的小水杉,都闪烁出一层绿油油的光亮来。而它们上面的天空,则常常洁净得像一泓清水,明媚的太阳喷吐着暖融融的光芒。
可是忽然间,天阴下来,天空中飘起了细细的雨丝,淅淅沥沥、淅淅沥沥,十天半个月看不见太阳的脸。于是,明朗干爽的田野,隐匿到一个朦胧的梦幻般的境界里去了。曾经是那么骄傲地昂着灿烂笑脸的油菜,此刻竟也娇羞地隐起了它们日渐丰满的身躯;残留在枝头的一二朵黄花,像雾海里的星星那样可望而不可及。
噢,梅雨,可爱的、及时的梅雨!雨点儿那么轻,那么柔,又那么密——当它落在黑油油的松软泥土上的时候,竟没有一点儿声息;落在池塘里的菖蒲、芦苇和浮莲叶子上的时候,则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响。
在雨中,蚕豆胖了,小麦熟了,玉米发出哔剥的拔节声,稻秧一个劲地往上长,向日葵垂下了沉甸甸的大脑袋。就像得到了母乳足够的营养的婴儿日后能长成健康强壮的大人一样,天空既然在这个时候给大地挤下了爱的乳汁,庄稼也就贪婪地吸啊,吸啊,它们吸饱了好在夏天里蓬勃生长和在秋天里结出丰美的果实。
也有在雨里开花的,那是夹竹桃。它喜欢在迷茫的雨雾中悄悄绽开娇红的嫩瓣,待到云收雨住时,突然亮出一树灼目的红花,给辛勤劳动的人们带来意外的喜悦。
还有在雨中结实的,那是梅树。当万物竞相生长的时候,它已悄悄地献出了饱含汁液的累累果实。
甚至还有黑色的蜗牛,背上背了沉重的负担,冒着雨急急地顺着麦叶往上爬,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也许,并不为什么,只是因为忙忙碌碌的人们的劳动激发了它们的想像和模仿力,才这么没有意义地爬着。
春天是如此的美妙、亮丽,生机盎然!虽然,如果从大人的目光看,这个时期是他们最辛苦忙碌的春耕春播的大忙时节,但在孩子们看来,一切都如此的美好、有趣,他们对生活的体味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诗情:清澈的小河,清翠神秘的竹林,变幻着色彩的丰腴的田野,生机勃勃的池塘,恬静美丽的梨园……这么许多有情有意的景致氛围里,映照出了一个个童心闪耀的孩子的鲜活性格——阿明的淘气、勇敢和机灵;“鸭子”的憨厚木讷和盲从;阿芳的聪明大方和善良;“小姑娘”的温和、文雅和执着;梅宝外表淳朴、孤独,内心却聪慧、坚强;甚至还有杨老师的美貌与爱心。
总之,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致配合着儿童纯净、挚爱的真情,使两部作品里始终充溢着诗意的色彩和韵味,蒙着一层情感的氤氲,让人读起来似行云流水,透出一股散文诗般的恬淡、抒情的诗意美。
使这两部作品达到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还有作者的语言功力。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与上述“情”、“景”相协调的优美清新的文学语言。它们既通俗、流畅,自然、活泼,又充满了童真的韵味和情趣。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儿童文学理论家徐鲁在出版这两部小说的合集《竹林村的孩子们》时,是这样评价作品的语言特色的:“《竹林村的孩子们》这部小说的语言是异常优美、准确和生动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它显示了一部当代汉语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的成熟、到位和典范性。她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无论是叙述、描写还是对话的把握与运用,应该说是无懈可击的。”
我们不妨也举一、二个例子欣赏一下:
柳树长出了黄嫩嫩的叶子,榆树结满了绿莹莹的钱串,现在正是春天。这时,太阳还没有升起,清秀美丽的竹林村上空,笼罩着一层极淡的、迷离的白雾,朦胧而柔和,好像小姑娘脖子上围着的纱巾。在这半透明的“纱巾”下面,有千万颗露珠在闪烁。这些露珠看起来就像无数晶莹的宝石一样,不过,每一颗露珠都要比一颗真正的宝石贵重得多!因为这是一种神奇的乳汁,它把生命带给了大地。在长长的弯曲的小河里,就有许多鱼儿泼剌剌地跳出水面,争着吃那早晨的露水——据说,小小的鲤鱼就是这样才跳过了龙门。在又浓又密的竹林里,还有数不清的鸟儿在枝头唱歌。清晨的露水使它们的嗓音变得圆润婉转,就连小麻雀也能唱出美妙的歌来。
多么好啊,早晨!
小学生阿明在田野里奔跑,尽情欣赏着美好的早晨。他正对着晶莹的露珠出神遐想的时候,遇见了清早牵牛出来放水的长烟管爷爷。阿明高兴起来,几步跳到长烟管爷爷跟前,歪着脑袋问:
“爷爷,牛起得这么早,也要去喝早晨的露水吗?”
“爷爷哈哈地笑了:‘早晨好,不喝露水也要起得早’。”
“为什么呢?”阿明转动着黑豆一样的眼珠子问。
“洗个澡嘛!”长烟管爷爷说……
这是小说《晨露》的开头。明快、活泼,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对春日早晨露水的描绘,定下了整部小说思想内涵的基调和抒情的艺术氛围。
让我们再来看看《夜明珠》里对于阿芳家门前的那个小池塘春色的写真——
先看清晨的小池塘:
太阳还没有出来,但是它已经把东方的云彩吻得绯红了。丝丝缕缕的雾气,从小池塘的水面上升起来。亭亭玉立的荷花花苞,在雾气中半掩着新娘般羞涩的脸。在肥硕的浮莲叶子下面,传来鲤鱼击水的泼剌声,有时,这声音也从岸边的水花生和菖蒲丛中发出。老柳树仿佛是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头儿,倾斜着它长满疙瘩的苍老的身躯,好奇地窥视着池塘里的秘密,把它的年轻的翠绿的枝叶,一直浸到清凉的水里……
再看白天阳光下的池塘:
一丛丛菖蒲和芦苇,如同翠绿色的长堤,围住了这个水的王国: 池中央鲜黄、粉嫩的浮莲花,是王国里最漂亮的公主;四周围一片密密的水花生,仿佛是宫殿里闪光的绿绒地毯。活泼可爱的小青蛙,站在莲叶上呱呱地叫着,蜻蜓在上面懒洋洋地晒着它透明的翅膀。靠边的角落上,还有一大片茭白,耸立着绿闪闪的剑叶,对于这个池塘来说,它们很像一片未开垦的原始森林。
然而在自然界的万物中,阳光——哪怕是轻轻的一抹,淡淡的一缕,甚至于从云缝里艰难泻下的一束,都是最高明的魔术师,它使这一片碧绿、艳红、嫩黄、青翠、深墨的色彩,变得更加生意盎然,焕发出一种生命的美的魅力。这种魅力又一次把阿芳那颗**的心抓牢了,她仿佛觉得这里的每一道光,每一种色彩,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似的。
“春草池塘处处蛙。”小姑娘阿芳望着自家门前的池塘,突然一转身,想回家让爷爷买颜料将它画下来。和她在一起的“小姑娘”却奉阿明之命要拖住她,不能让她回去。因为阿明和“鸭子”正在她家的老梅树上偷梅子,可是——
“小姑娘”眼珠转了几转,灵机一动说:“阿芳,我们来比赛,看谁的眼睛看得远,好吗?”说完,他伸手朝上一指:“我看见有两只乌龟爬在大柳树上乘凉。”
“嘻嘻,瞎说瞎说,大柳树上根本没有乌龟。”阿芳朝柳树上瞄了一眼,叫起来。
“喏,你听,‘扑通’一声,乌龟掉到池塘里了。”“小姑娘”朝池塘里顺手扔了一块土疙瘩,大惊小怪地说。
这回阿芳看也不看了,推了他一把,哈哈大笑起来:“骗人精!乌龟要到天热才上树,今天很凉快,它根本不会上去的。”
“小姑娘”只好说:“我是去年看到的。”
阿芳不再理他,自顾自东张张、西望望,想寻找一个更远的目标。“小姑娘”怕她又要回去,胡乱朝池塘里一指说:“我看见那片荷叶上有两颗珍珠。”
阿芳笑了:“是两颗露珠。”
“小姑娘”赶紧接着说:“下面有三节藕。”
阿芳说:“又吹牛了,藕长在水底下,你哪能看得见?”
“我看到你爷爷种的是三节。”“小姑娘”挖空心思地硬造根据。
“哈哈哈,藕都是一节节种的,没有三节一下子种下去的。”阿芳刮着脸蛋嘲笑他。
“小姑娘”嘟嘟囔囔地:“反正,我看到这节藕特别大,我看得见的。”
阿芳转过脸去:“我不跟你比这个了,我们看别的。”
“小姑娘”见她又要朝后看,连忙朝天上一指:“你看,这朵云朝哪里跑?”
阿芳抬头一望,果真,蔚蓝色的天空上,一团厚棉絮似的白云,悠悠地朝南飘去。她笑了起来:“哟,云跑得比我快!”
“云还没有孙悟空快,孙悟空一个跟斗翻到南天门。”“小姑娘”有一搭没一搭地信口说。
就这样,两人追着飞跑的云……
小池塘明丽生动的景致,单纯活泼的童心童趣,童话般的比喻、想象,诗意抒情的色彩,在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的组织下,构成了一阕趣味盎然的“春天池塘交响乐。”
《竹林村的孩子们》这部书,2007年被选入了“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