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单位里,洪讯涛先生不愿做的事,有人会做。前面讲到的严文井先生给竹林的那封盛赞《老水牛的眼镜》的信,当时社内《儿童文学研究》的负责人知道后,说要在他的刊物上发表,竹林当即表示说这要征得严老的同意,否则不可以刊登的。那位负责人便打电话给严文井。但严也回答说“私人通信,不宜发表。”于是此事便作罢了。当到了1980年评奖的当口,这位《儿童文学研究》的负责人却将情况说成是竹林硬要他将严文井的信在他的刊物上发表,以便打着严文井的旗号招摇撞骗!该社的社长兼总编就以此为罪状直接赴京去严文井家状告竹林。严文井听后一下子愣住了——不是你们的《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个叫鲁X的自己给我打电话说要发表的吗?当时我就没有同意,现在怎么成了竹林的罪状?那位社长还说:“据社里的同志们反映,竹林的歪风邪气,包括她的那些创作,都是背后有长胡子的人在帮她出主意的。”文井老听了,实在忍不住,道:“现在竹林正在文讲所学习,我是她的导师,也算是长胡子的人了;但她刚写出的毕业作品、小说《网》,是在我的眼皮底下完成的,我可没有本事替她代劳!”严文井先生对此事非常气愤。随后,当赵老师作为编辑去他家组稿时,他还忍不住讲起这件事,并说:“我真不明白,他们对于一个刚刚冒出头的青年作者,就不能宽容一点吗?”
少儿社领导费尽心机为竹林罗织的这些罪名,终于未能阻止《老水牛的眼镜》获奖。22年以后,到了2000年,中华书局的《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还特地将这十篇儿童散文收了进去;每期刊登一篇,作为美文供全国小学生阅读。据编辑部反映,它们仍然很受小读者欢迎。
可以说,这组儿童散文故事,是竹林走上真正的文学创作道路的发端。此前,她虽也写过并且也发表过一些东西,但那时她还不懂文学创作为何物,写的大多是按着别人给定的政治模式泡制的遵命文字,那不是自己思想和心灵的真实的表达和流露,因此,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自从她插队回城终于有了工作单位——而且还是个文学出版单位以后,在学习当编辑的同时,开始思索起这个问题来了。在当时(文革末期)的政治背景和极左思潮的大背景下,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的矛盾:难道人性中的真善美永远地丢失了?文学作品就是用这种“三突出”、“三结合”的办法搞出来的吗?文学创作就是这样虚假的做作和泡制?
在对农村儿童生活的采访和《老水牛的眼镜》的写作中,她的心灵里好像突然洞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子——她找到了!她突然意识到在成人社会中被左倾和阶级斗争理论扭曲和异化了的人性,在少年儿童身上还保留着它的真善美。她不但找到了这个本质,而且还找到了表达的方法——用孩子们自己淳朴、天真、纯净的心灵视角和诗意的语言。事实证明,她的这种创作方法是成功的。而这种情真、意诚、趣浓、境美的散文化的诗意写作,经导师严文井的点化,便从此成了她整个文学创作的风格和基调。
《老水牛的眼镜》写的是江南水乡竹林村的一群孩子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故事。“竹林村”这个具体地点是虚构的,但里面所写的孩子们的生活却是非常真实的。你看:《偷瓜畜的秘密》里,外号叫“小刺猬”的孩子受命在瓜田里看瓜,结果最香的一只十条锦瓜被偷吃了,“胖鸭”说一定是“小刺猬”监守自盗。为了弄清真相,孩子们共同守夜,这样抓住了真贼——一只好大的“偷瓜畜”——刺猬。他们寻找迷路走失的鸭子,却在一棵大树洞里抓到了想偷袭鸭子的黄鼠狼(《鸭子游呀游》)。孩子们还在夏夜的打谷场上举行纺织娘歌咏比赛(《哥哥的纺织娘为什么叫得最响》);给枣树治虫(《长脖子螳螂和大肚子知了》);训练鸽子送信(《鸽子咕咕叫)》;自己培育彩色珍珠(《美丽的珍珠》);孵青蛙为庄稼捉虫(《孵蛙记》);给老水牛配眼镜(《老水牛的眼镜》)……这些事情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里发生的平常事,有的甚至是他们的调皮行为,但同时它们又是那样的生动、逼真、有趣,散发着江南农村特有的泥土气息。你看,刺猬逃跑时还会用向人撒泥的方法来做掩护;叫得最响的纺织娘原来是被哥哥养在一只大陶甏里的,是回声为它增添了音色;而玲玲为了窥探哥哥饲弄纺织娘的秘密,给南瓜花授了粉,无意中增加了南瓜的产量。“小牛”赶着他饲养的老水牛去给干旱的葡萄园车水,他在大柳树上逮住了两只大乌龟,骑在牛背上一心想数清龟背上的纹路,给老水牛做副眼镜,不小心被牛车棚的横梁撞伤昏了过去,他的老水牛一直在雨中守着他,直到他醒来,才将他驼回了家……
这些故事和生活细节又是从孩子们的心灵视角来观察和描述的,因此处处闪耀着真诚、纯净、唯美的光彩;由此,连周围的景致也变得美丽而抒情了起来。还是在《老水牛的眼镜》这篇中,作者这样写葡萄园所在的小岛:“我们的小岛很美。小岛的周围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每当雨过天晴的时候,小岛上绿叶婆娑,就像飞来了无数翠色的小鸟,在阳光下抖落着它们羽毛上的珍珠。而小岛上的葡萄园,则像这美丽的鸟群衔来的一片翡翠。秋天,云雀停在空中唱歌,绿色的藤架上,垂下一串串晶莹多汁的葡萄,那葡萄就像翠绿的小铃铛。我想,如果微风吹破了它们薄薄透明的外皮,随着甜蜜的汁水一同流出来的,一定是清脆悦耳的声响,比云雀的歌声还要好听……”
无论生活怎样严酷,在孩子们的心里和眼里,大自然依然是这样的柔和、温馨和明丽;它们观察或感受周围的事物,也是独特的:“天气很热很热,热得花母鸡躲在树荫下伸张着翅膀,大黄狗躲在屋檐下吐着舌头。”这是孩子们眼里看到的最真实的炎夏景象。一般成年人如果写热,恐怕就只会用“赤日炎炎,燠热难忍,汗流浃背”之类的词汇了。
在《水獭送来的礼物》一篇里,作者写了一个外号叫“小黑鱼”的孩子,乘着叔叔的小渔船一同去捕鱼的场景:“那是一个有月亮的晴朗的夜晚,小河闪着黑缎子一样的波光,两岸的合欢树和老榆树投下一团团、一簇簇浓淡不一的影子,好像描在黒缎子上的花纹。在我们的小船划过的时候,这些花纹也轻轻地活动起来了。叔叔把船划得很轻很快。我们的船,好像一只贴着水面低飞的快活的小蜻蜓。当“小蜻蜓”在夜间显得白灿灿的水茭白丛中擦过的时候,我看见前面闪着一片渔火。渔火像最亮的星星,它们在黒缎子一样的河面撒下一片金粉。更奇妙的是,在渔火的照耀下,小岛上所有绿色的树都像半透明的、翠鸟的羽毛一样。我怀疑我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
2
天真纯洁的儿童,是很容易忘掉生活中的一切艰辛与不幸,让自己的心灵进入他们向往的神话世界里的。这种转换在作者来说,虽然要艰难得多,但这也正是她的向往和追求。
1980年深秋,竹林从北京全国作协的文学讲习所结业回沪,却在城里没了安身之处。于是她去了沪郊农村生活与写作。这是她创作生涯的一次大转折。这个转折的第一站,在前面已经讲到过,就是南翔镇附近的一所农村中学——嘉定二中。竹林在该校生活的一些情况,在前面的第一章和第四章里已有介绍,不再重述。这里我们只谈一些与她创作两部儿童长篇小说《夜明珠》和《晨露》有关的情况。
知道她是作家,而且还写过儿童文学,学校里一些爱好文学的同学对她特别感兴趣,也十分友好、尊敬。他们向自己的语文老师提出要与作家座谈交流,请作家介绍写作经验。语文老师当然也乐见其成。于是由资深的语文老师肖世雄组织,请竹林给同学们介绍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经历和体会。还让同学们认真阅读她刚出版的《生活的路》和《老水牛的眼镜》等作品,然后与她一起讨论交换意见,谈阅读感想。从此,她与同学们打成了一片。她居住和写作的书库里,经常会有同学出入,有的来请她修改作文,有的来谈读了某部名著的体会和看法;还有纯粹是来随便聊天的,或者给她讲自己的童年生活,包括他们自己一些调皮捣蛋的故事。她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同学们也都乐意帮助解决。她要到田野里、到农村去观察、采访,也有热心的同学给她指点带路。总之,他们逐渐将她当成了自己的大姐姐一样,彼此几乎是亲密无间。
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真诚、热情、尊重与友爱,还有前面已经讲到过的像韦君宜那样的文艺界的一些师长和知心朋友的鼓励和关怀,常常使她感到自己似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世界里压力重重,没有她的容身之地,那里充满了冷酷、争斗,谎言和屈辱;而另一个世界里,却充满了温情和爱的阳光。她在自己住的那个书库里随手翻到了一本书,那是冰心的《寄小读者》。当读到“通讯十九”,她的眼泪就汩汩流淌起来:里面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不是吗?冰心的话真是说到了她的心里去了!现在,自己的生命中正沐浴在爱和同情的阳光里;她也要将它们播种下去,使它发芽生长,长出青枝绿叶,使后来穿枝拂叶的人,也能“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悲凉!”她决心再写几部儿童文学。她要以儿童们纯洁和爱的心灵作为自己今后生活和写作的参照和动力!
嘉二中的校园后面是一条小河,小河外面就是田野,田野里又有小河流水穿过,小河又连着竹林怀抱的村庄。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同学们讲的故事,她出去采访来的故事,他观察到的水乡秀丽的景致与韵味,就组成了她的《夜明珠》和《晨露》这两部儿童长篇的精神内涵、故事框架和人物形象。
她先写《夜明珠》。写了几章,她就交肖老师拿给同学们去朗读评论,问同学们像不像他们自己经历的生活。同学们叫好、认同,就继续写下去;也有提出不同看法,帮她纠正一些细节和农业常识的,她就虚心采纳。待《夜明珠》完稿后交江苏少儿出版社的儿童文学丛刊《未来》发表时,她已经离开了嘉二中,转换到另一处生活基地了。
《夜明珠》发表于1982年2月《未来》第二辑。发表后读者的反响强烈,纷纷要求听竹林村孩子们的后续故事;刊物编辑部也希望能有续篇。于是,竹林又写了《晨露》(发表于《未来》第四辑)。《晨露》的故事仍发生在竹林村;自然,《夜明珠》里的孩子也全部出场了,只是又多了一个重要人物——梅宝。小说的故事围绕了梅宝这个苦命的农家女孩展开,谱写了又一支孩子们美好心灵的协奏曲。只是从时间顺序看,《晨露》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夜明珠》之前的。因此,后来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以《竹林村的孩子们》为书名的两部小说的集合本时,将《晨露》当做上篇放在了前面;而《夜明珠》则作为下篇排在后面了。
《夜明珠》和《晨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表时,在儿童文学界就有很大的反响。当时许多刚恢复业务的少年儿童出版社都想争取出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社长王勉思(作家康濯夫人)先生亲自出面联系协调,才争取到了在他们社出书。(《夜明珠》1982年7月第一版)。《晨露》则由广东的儿童文学老作家岑桑先生要去,在他当时所在的广东人民出版社出书(其时广东少年儿童出版社尚未成立)。(《晨露》1984年第一版)。台湾的中华图书出版社随后也出版了《夜明珠》的繁体字单行本。
《晨露》和《夜明珠》是两部既能单独成篇又互相联系的儿童生活小说。
《晨露》写竹林村的小学生阿明、“鸭子”、阿芳、“小姑娘”等孩子与一个失去了父爱、在屈辱与艰辛中生活的女同学梅宝间发生的故事。阿明和“鸭子”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他们天真活泼好玩,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好奇心——阿明从家里跑到野外,就像一只刚刚甩脱了尾巴的小蝌蚪,突然生出了四条腿,“蹭”地从窄小的池塘里跳到了无边的陆地上。他觉着,天是那么高,地是那么广,自然界里的一切秘密在向着他微笑,清新明丽的早晨在向他问好——然而他就是不愿被关在教室里读书。他和“鸭子”将书包藏在竹林里摸鱼去了,却被他爸爸发现,将他朝天绑在一条长凳上,在众目睽睽之下扛到学校里去,让他在阿芳、“小姑娘”等同学面前面子尽失。他和“鸭子”在竹林里喂小兔子时,发现梅宝竟然也将书包藏在竹林里。他们误认为是梅宝泄露了他们的秘密,向阿明爸爸告的状,因此就去偷走了梅宝饲养的老公兔以示报复。结果梅宝被他的后爹责罚赶出了家门。在与大家一同寻找梅宝的过程中,他们终于得知了梅宝苦难的身世;在杨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育和阿芳、“小姑娘”无私的友情感召下,两个调皮鬼终于明白了许多道理,并且向弱小无助的梅宝伸出了友爱的双手,使梅宝获得了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夜明珠》故事里的主角则换成了阿芳。阿芳是个性格开朗大方、心地善良又美丽的女孩子。调皮的阿明和“鸭子”因为去爬阿芳家门前的老梅树偷梅子时正巧被阿芳发现,阿明急忙从树上跳下逃跑时跌歪了脖子,从此和她结下了“仇”。阿明逮到了一只鱼鹰,热心的阿芳给他送去了鱼鹰爱吃的老豆腐以及让鱼鹰睡觉的草窝,但阿明仍不让阿芳碰他的鱼鹰,而阿芳为了抢救失足落入氨水池中的幼儿小苹,被氨水熏瞎了眼睛。阿明这才发现阿芳比自己好,她有一颗水晶般透亮的心。“鸭子”、“小姑娘”也有同感,他们一同去医院探望阿芳;阿芳出院后大伙又一起陪她骑牛玩,采颜色作画,给她当“眼睛”。他们还幻想到东海去寻找夜明珠,给阿芳以光明。大伙还真的作了精心准备,偷偷划了小船载着阿芳沿家乡的小河驶向东海。小船在从小河道进入长江口时,众人被特地坐客轮赶来的“小姑娘”的妈妈发现救下。“小姑娘”的妈妈是眼科医生,她是收到了儿子的信后来接阿芳去治眼睛的。“小姑娘”的妈妈对孩子们说:“你们这样关心阿芳,你们都有一颗善良、友爱、纯洁的心。美丽的夜明珠就在你们的心里!”
两部小说在故事情节的构建上,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而只是应用了一个个朴实、逼真而又生动的充满了儿童情趣的生活细节,将它们串起来,用充满诗意的抒情的笔调来描绘环境、刻画人物,使看起来简单的故事和生活细节里涌动着儿童内心情感的潮汐。因此,评论家吴周文先生称之为“抒情小说”。他指出,“正当人们讨论儿童文学中长篇的创作如何改变现状,提高质量的时候,正当有人提出儿童中长篇应在艺术方面有所突破的时候,正当有人担心一些不重情节而注重写人写情的好作品,会被刊物和出版社筛掉的时候,竹林的中篇小说《夜明珠》和《晨露》却像两朵奇异的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耳目一新。”(《未来》第7辑,1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