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奸是为了“双保险“吗?
既然汪精卫有着灿烂的革命史,他追求革命,且“民不畏死”,那么他为什么后来又当汉奸了呢?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的正史里没有明确的答案,只告诉我们汪精卫是汉奸,如何形成却似乎从来不见有分析,这其实是一件十分重要的环节,像是被我们忽略了。
在我们现在的司法过程中,认定某人有罪,除了要拿出证据外,犯罪的前因后果必须要弄清楚的,现在我们在一些电视法制频道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叫“终结对话”的栏目,让罪犯现身说法,我想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警示后人,起到教育的作用。
汪精卫卖国虽然世人皆知,但他如何一步步走向人民的对立面的,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曾经有人分析汪精卫变节的起因,各种猜测众说纷纭,也有人表示不可思议。我想,作为一名政治家,其在政治上的思想转变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政治是为利益服务的,但是政治家的舞台,是在大众的眼皮底下的,在当时全国人民都积极抗战的大背景下,汪精卫的政治抱负显然与人民背道而弛。
过去,我们一直说汪精卫卖国是因为他同贪生怕死,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当时汪精卫身居国民政府主席,在国民党内的位置也在蒋介石之上,抗战根本不会对他个人有任何生命危险,倒是他与日本人合作却要冒生命的危险。他与蒋介石分道扬镳逃往河内后,被蒋介石派去的特务一路追杀,要不是汪精卫的秘书突然鬼使神差,与他主人对调了房间,汪精卫恐怕早就丧命河内了。
最有新颖的一种说法是所谓的“双保险”——
中日战争爆发的1938年,正值“二战”战局极不明朗时期,“英法美”和“德意日”阵营正处于紧张的对峙中,中国夹在了其中,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四分五裂,大致可分为gcd的解放区,军阀统治下的自治区,还有所谓的满洲.国,中国国民政府的全国一盘棋形同虚设。
当时,蒋介石在基本解决了军阀武装听任他调遣的情况下,把主要的军力都集中在准备和gcd争夺天下,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在没有得到蒋介石支援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不愿与风头正旺的日军拼家当,便采取不抵抗政策,退出三海关,使“东三省”很快沦陷。
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并没有做好与日本开战的实际准备,所以也赞成暂避与日军交战的政策,曾经有一种“传说”,说是张学良的不抵抗,是因为接到蒋介石的不抵抗的手谕,我们之所说那是“传说”,是因为那个所谓的手谕,直到前几年张学良逝世也一直没有公布于众,到底有没有,仍然是个迷。事实上在当时,虽然张学良的部队名义上是受中央领导,但类似具有军阀背景的张家军的直接指挥权,并不在中央手上,张学良如果愿意,完全可以与日军进行顽强抵抗而不需要中央的指令的,所以有无手谕其实并不重要。
事实上在蒋介石看来,在中国的内部问题尚未解决下,贸然的与日本交战,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在当时,人们根本无法预测“二战”哪个阵营会取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部在对日问题上,呈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见。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是处在摇摆状态,“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形成了一直抗日的统一战线,换句话好说,蒋介石开始把宝压在了“英法美”取胜上,与之相反,在当时中国战场没有得到盟国的积极支援下,汪精卫对能够战胜日本失去了信心,为了避免一旦二战是“德意日”阵营取胜,中国便会重蹈历史上“割地赔款”的命运。
换句话说,汪精卫或者说他和蒋介石他们的如意算盘是:既然“二战”敌我的两大阵营难分胜负,中国是弱国,贸然加入一方风险过大,万一站错了队伍,国家的全部家当就会泡汤,这大概和我们现在企业管理上讲的“多向经营”差不多意思,“多向经营”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盈亏互补,一旦某个项目亏损,不至于伤到元气,我们个人在股票投资时也是这样,把自己全部的积蓄投进唯一一只股票,是非常冒险的,因此,汪精卫买了日本股,蒋介石没得选,只能买了“英法美”联合证券公司发行的盟军股。
这两种股票虽然一时看不出哪个是绩优,哪个垃圾,汪精卫认为,日本股目前飘红,蒋介石认为,盟军股虽然在中国不被看好,但是广大抗日散户正积极跟进,所以他买的是“期货”,相比而言,汪精卫的眼光事实证明过于的短浅,但这并不意味着汪精卫没有看到形势的严峻性。有一次汪精卫对蒋介石说:“君为其易,我为其难”,意思是你蒋介绍去领导容易的抗日,他汪精卫去领导比较难的“和平运动”。
从这句话上我们似乎看出汪精卫当时的选择是无奈的,在他的思维中,与日本言和,是为了推行“和平运动”,是为了避免中国最终成为亡国奴,只是一旦“二战”决出胜负,中国始终会有一个汉奸诞生,不是日本汉奸,就是美英法汉奸。
◆与蒋介石赌气?
如果说,“双保险”论在有些荒唐的话,那么另外有一种说法,看起来更加有一点类似儿戏了。
有人说,汪精卫做汉奸,是他和蒋介石长期起来明争暗斗的结果,也就是说是与蒋介石赌气,与他分道扬镳是真,做不做汉奸不是主要的问题。那么他和蒋介石之间到底结下了什么梁子,以至于弃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他们之间长期同事或者说貌合神离的原委说起,首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汪精卫和蒋介石两位同学的成绩单——
汪精卫,1906年6月毕业于日本某政法大学,在全校260余名学生当中,他的成绩名列第二,虽然那只是速成班,那也算是科班出身,而且还是个“海归派”,归国后立志报效母校,终于成为了一代杰出的日本汉奸。
蒋介石,(时间不明)毕业于上海青帮大学,在历届青帮毕业生中最有出息的一个,曾任黄埔军校校长,培养了若干期军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在美国的外援下,终于占据了台湾岛,一直到今天。
汪蒋两位同学的资历相当,虽然一个崇尚的是文人治国,而另一个走的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路线,汪精卫是文官,虽然他在革命理论上远远胜过蒋介石,但是他却不知道理论只是纸面文章,根本不懂“党指挥枪”的真理性。1925年2月孙中山逝世后,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但事实上其武装力量的实权,仍然掌握在蒋介石手里。
汪精卫当时在国民党党内代表“左派”力量,蒋介石代表“右派”势力,“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的“右派”势力得势,汪精卫辞职出走法国。次年4月归国,在武汉另立中央,并任国民政府主席,与叛变革命的蒋介石进行争权斗争。之后,两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了一阵,多数情况下,汪精卫是从政,蒋介石是行武,这看起来有点西方的民主模式。
然而历史证明,在中国民i主意识尚未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的时候,任何所谓的“分权”,其结果一定是各派永不止境的明争暗斗。就是某人做了国家的第一把手,没有实际的军权,晚上也是睡不好觉的,要不就没有“杯酒释兵权”这一说了,连皇帝都不放心,汪精卫这个国民政府主席的虚位能够当的释然吗?
于是,“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决定彻底与他的老对手分道扬镳,各干各的,从此不想再受蒋介石的气了,1938年12月他乘蒋介石外出开会之际,由重庆飞抵越南河内,发表“艳电”,公开表示与日本合作,国民党中央作出议决:永远开除汪精卫出党、撤销一切党政职务。汪精卫毫不示弱,1939年在上海出任“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次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代主席、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至此,他终于党政军一把抓了。
所以说,与蒋介石争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是汪精卫在孙中山后一直以来的既定方针,他从联蒋到反蒋,从与蒋分权、到欲取代之,他在蒋介石与日本暗中勾结时,积极主张对日军事抗衡,甚至他在要求惩罚张学良不抵抗行为未果后,愤然辞职相威胁。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负气离职,出走法国,并伙同其他“左派”力量联名发表讨蒋通电,这一切真正的意图,就在于同蒋介石争夺国民党最高权力。
有人给汪精卫的一生划出了三的阶段,第一部份:为了革命奉献一切;第二部份:打倒独裁者蒋介石;第三部份:和平运动曲线救国。第一部分是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他老老实实的革命,我们相信他是真诚的,第二部分反蒋是假,夺权是真,第三部分则是夺权无望,企图借助日本完成他的权利梦。
◆汉奸的逻辑与“艳电”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那个“艳电”二字,是我们每次谈起汪精卫时必然提起的,为什么是艳字?我们一直不太明白,也好象没有人专门去考证过,它是否是老式书信的常用词,只是一个艳字,正好形象的刻画了汪精卫媚日投敌的心态。
为了深刻了解汪精卫的卖国原因,本人认真拜读了其“艳电”全文,此信除了眉称和落款,信的内容从头到尾没有段落之分,可见那是汪精卫一气呵成之作,但老实说,那些半生不熟的文字,我看得好累,其中大概讲了三点,介绍了日本的对华政策:一是日本尊重中国的主权、二是日本与中国共同防御、三是日本和中国贸易平等往来。
以上三点汪精卫逐一进行了陈述和解释,给我的感觉就像某些电影里日本翻译官的口吻:“太君说了……”,很显然,汪精卫这封信有着浓厚的亲日与媚日倾向,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汉奸们不要忘了,日本军队当时不打招呼已经在中国的领土上了,已然打到了我们的家里,能说是尊重我们中国的主权吗?对了,第二点日本说了,是准备和我们中国军队共同防御,防御谁呀?是美英法盟国吗?也就是说,日本是要我们中国军队和他们一起去对付其他国家,那不是拉我们下水吗?
也许日本想把中国与他们捆绑在一条战船上,只是他们目的的一小部分,事实上他们的第三条要求,才是真正的背后目的,那就是通过与我们中国展开所谓的“贸易平等”,最后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和资源,以充实日本天然匮乏的自然资源。
日本人的野心,世人皆知,汪精卫还装什么天真?事实上一个人要是利欲熏心时,是从来也不去考虑别人的,就如卖国贼在与对方交易时,心里是从来就国家和人民的,即便有,也是富丽堂皇的找出一些借口,李鸿章签订了卖国条约后,不是也一脸的无奈相吗?如果他还有骨气,完全可以拒签,不过那是慈禧的意思,他不签就会丢官,甚至丢脑袋,所以我们今天说李鸿章贪生怕死、卖国求荣一点也没有冤枉他。
当然,汪精卫如果不选择卖国之路,或许没有人要他的脑袋,没有人逼他去当汉奸,可他最后还是去当了,其个中原因无非是我们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曲线救国有没有道理?从字面上讲好象有一点,打不过人家就投降也是无奈之举,可当时中国的军队仍保存得较完整,并没有被彻底打垮,几场战役的失败,就断定“抗日必亡国”,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事实上中国人民通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不是取得最后的胜利了吗?
有人说,当年日本军队之所以没能攻占重庆彻底消灭蒋介石,因而占领全中国,是由于汪精卫的卖国解围,这种逻辑非常的荒唐,这就好比说一个强盗到你家抢东西,由于主人的配合,强盗手下留情,没有席卷你家的所有财物一样。事实上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军加入反轴心国联盟,美国的参战,已使日军兵力严重分散,根本没有能力在短时期,从国内调集部队投入中国战场,日本的如意算盘是先稳住中国,扶持一个亲日的政府,然后依托中国的丰富资源,弥补日本国内日趋匮乏的战争资源。
因此,汪精卫的合作,正是日本想要看到的结果,所以在一段时期,日本已经无力在中国恋战,其作战的中心在太平洋地区,因而从某种角度去分析,当时国民党在重庆后方得以暂时的偏安,正是日军兵力捉襟见肘的反映。一旦日军在太平洋与美国交战取得胜利,便会反过来对付中国,这就是日本的战略思想,所以,汪精卫的所谓“曲线救国”,客观上是为虎作伥,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服务。
好了,汪精卫终于在其人生60余载中完成了他的哲学思辩,他经历了从爱国到叛国、从革命到革自己的命。1944年的某一日,汪精卫昔日深埋肋骨的枪伤复发,在日本名古屋就医后,死在了病榻上。他的尸体据说由日本军部“海鸥”号飞机运回了南京。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南京和全国人民对他的坟墓留在梅花山觉得无比愤慨,纷纷要求铲除,蒋介石在舆论的压力下,命工兵掘开了汪精卫的坟墓埋入炸药,随着一声巨响,这名中国历史罪人的朽骨,顿时随泥石崩裂,只留下几页绝命诗和陈壁君亲自盖上的那条白幡上的字迹依稀可辨——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