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迟志强的“囚歌”是唐河原声的翻版吗?(3)

作者:枯泉    更新时间:2014-09-12 09:41:45

    解放前,在源潭流传比较广泛的一首歌谣是:

      泥瓦匠,住草房;

      织布娘,没衣裳;

      当木匠,坏凳床;

      种田地,饿断肠;

      磨面的,麸拌糠;

      炒菜的,光闻香;

      编席的,睡光床;

      卖盐的老婆喝淡汤

       ……

      再如《烟厂烟牌歌》:

      福华黑人进步往前走

      走到瑞华去访友

      桂花一见哈哈笑

      想吃华盛甜葡萄

      吃罢葡萄上彩楼

      双喜临门到百友

      百友飞出一行雁

      福华射出三支箭

      箭射飞燕好惊人

      闯坏中原皇宫门

      皇宫门外生意好

      一心想把茴香找

      ……

      福源火车保平安

      同庆……保安全

      新华挤得没处藏

      柳树底下去牧羊

      广大大智门

      纸烟冲死人

      来到西河边

      碰见左金山

      金山使的是麻叶

      卷的是牧羊烟

      牧羊烟似铁钉

      订在墙上挂布衫

      何康平写信封

      不贴印花不打印

        ……

   (文字斜体加黑为厂名,楷体加横线为烟牌名。左金山,商人,专做假烟;何康平,乡长,依仗权势偷税、漏税。)

            ——此歌谣及说明均摘自《源潭镇志》。

     源潭镇自乾隆年间开始创办烟厂,1934年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制作转变,止1947年,共开办烟   厂73家,日产烟11——55万条,产值4000余万元,产品销往川、陕、鄂等地……

    歌谣《烟厂烟牌歌》反映的就是旧时源潭烟厂的盛况。映射的是工业文化理念。

    源潭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也许与这种文化理念有关。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的追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歌谣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就随之逐步地延伸发展和演变,有了民歌、故事、曲艺、戏剧等诸多的文艺形式。特别是曲艺和戏剧,是旧时民间最大的文化娱乐形式。

戏剧,离不开剧团来演唱。

    祁仪剧团,创办于民国末年,由当地绅士冯中洋(冯友兰的侄子,土改时被政府镇压)组织,是曲剧团,群众称之为“窝班戏”,由南阳石桥人张予景任老师。之后有越调剧团、花鼓剧团、豫剧团等,演出以古装戏为主,主要活动在河南——湖北一带。

    源潭剧团,最早传入的是汉剧,亦称二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传入唐河后即传入源潭。之后相继创办有曲剧团、豫剧团、越调剧团等。源潭剧团多出名角,如汉剧名角萧银龙、小洋人、瞎老旦、大花脸玉明、玉林、三林……丑角瞎丑、豌豆……等等。

     剧团,是旧时中国民间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剧团的演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电视的普及,对各种剧团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尽管如此,祁仪与源潭的民间剧团,仍在生存,仍在从事演出活动。电视的普及并没有磨灭她的勃勃生机。

    在祁仪,每逢盛夏,一年一度的一周街头文艺演出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坚持至今。酷暑来临,炎热的夏夜,街头搭台,艺人登场,或清唱,或折子戏,或大部头的现代性、古装戏,戏曲爱好者自发汇聚起来义演自娱,街头纳凉的群众消闲欣赏。

     街头义演,遣走了闷热,带来了娱乐,唱响了希望。一年一度,雷打不动。

    在源潭,每逢盛事,剧团就佩装上阵,搭台演出,为热闹的集市增光添彩。

    年年有戏,戏路不断,常唱常新。

    不同的是:

    祁仪的街头演出,自发的、大众的、自娱性的,是义演。

    源潭的盛事演出,有组织、有规则、商业性的,收取费用。

    从二地的歌到二地的剧团,映现出了二种不同的文化理念:一个是“情”,一个是“商”。同出唐河二大古镇,其文化理念竟是如此地迥异!

                                                    2010-07-27晚

    事后非诸葛:为经济利益驱使,利用“名人”效应使原作者遭到伤害,可悲。而故意剽窃他人成果者,更为可恨!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