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精神启蒙

作者:林敬庸    更新时间:2014-07-17 07:25:52

                                          一

    我一向不顾学者和历史学家们的研究,偏执地认为李白就是我的四川老乡。每每读到他的诗句: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我便不由自主想起自己童年里的“青梅竹马”!

    不要误会,我的“青梅竹马”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二

    我家屋前有一株杏树,我称它梅树,开白花。

    从来不知道她从什么时候就生长在那里,反正她等到我出生,等到我度过童年,以及等到我远远离开,她一直在那里。现在细想起来,那株梅树竟然可以算着我除了在老师那里、在课本上获得精神启蒙之外,成为我最初的精神“激发者”。

    首先是梅花。某年某日清晨,天气尚冷,我虽睡醒,仍自赖在被窝里闭着眼睛不肯动弹。突然,我的鼻尖被一样东西轻轻触碰,跟着嗅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张开眼,原来是姐姐拿着一枝梅花。那是我直到如今的人生中见过的最白、最美的花。

    我穿衣起床,和姐姐一起到梅树下看花。我听到姐姐开始背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姐姐背起来,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情感流露,当年的我,不懂又似懂,跟着“咿咿呀呀”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将在这株梅树下真正地捧起书籍,将整颗心不折不扣投入到那些黑色印刷体上。

                                            三

    最先捧起的,自然是“封面上画着柳树、一只燕子斜掠”的语文课本。我绕着梅树阅读课本上那些小燕子、小蝌蚪,红领巾,还有那些浅白易懂的唐诗。李白的“骑竹”被我无意识地换成了“捧书”,“绕床”被我不经意改成了“绕树”。然而,也许正是由于童年时代结下的情结,我从没长久地离开过唐诗宋词。脑中记住的不多,却总是爱去读,不求记住,只求读那一刻的心动。

    这是记忆里小学的场景。一个儿童。儿童手里捧着一本语文课本。儿童头顶上空,一株梅树花开正盛。微风拂过,飘下花瓣儿。花瓣儿落在儿童头上。花瓣儿落在儿童手里的唐诗中。儿童头上便有了芳香,儿童手里的唐诗便有了洁白。那个儿童,便从文字里开始了对远方的畅想。

    恍恍惚惚念到初中,我对远方的畅想越发激烈了。有个因素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那时候,我常常发现大堂哥在吃饭的时候面前总摆着一本书。终于,有一次大堂哥下地干活,忘记收书,就放在桌上。我蹑手蹑脚走去,将书拿起来一看,原来是金庸的《神雕侠侣》。起初,我都是寻求机遇,乘大堂哥不备,悄悄翻几页。这一翻,我看到了“颜如玉”,看到了“大侠客”,看到了一个既极遥远又极邻近的世界。不可收拾了,吃饭时、睡觉时、乃至课堂上,我心中念念不忘大堂哥的“武侠”。 

    中考没能考上县一中,接到二中的录取通知书,我一度有些难过。在难过中,我开始壮胆向大堂哥借书看。

    又是梅花盛开的时节,我坐在树下,翻开一本本“金庸”、一本本“古龙”、一本本“梁羽生”。那些文字令坐在梅树下的我无法自拔。从早到晚,多次忘记母亲交代过喂鸡,忘记母亲提醒过喂牛饮水。

    当年年少,我无法理解文字中的“痴男怨女”,无法体悟文字中的“为国为民”,但总是为他们落下过同情的泪水,总是因他们激发过骨子里的侠气。在纸张上跋涉在无垠大漠中、奔驰青青草原上,我浑然未觉头顶上梅树早已挂上青青的小小果实。

                                              四

    如果我可以厚着脸皮说自己与文学有些缘分,那么,屋前那株梅树为这种缘分的建立搭起过最初的天桥。

    在那极其困蹇的年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在梅树下读到过的字、词、句,都最大程度地丰富了我的思想,为我做过精神的启蒙。

    对此,我将铭记在心,终身不忘。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