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良

暂无

还没有填写个性签名

  • 申情难忘

    申情难忘

    本书全文用上海方言写成,文章刊登于《新民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搿是一册全部用上海闲话个语气、语调(除了作样文个征文原稿外)来写个文章汇集,拨我勿同辰光登拉报纸、杂志浪个文章并且用拉辣构思迭些文章个背景故事串起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章节。相信欢喜上海闲话或者想学眼上海闲话个朋友,还有想晓得曾经看过我一眼上海闲话文章是哪能会写出个老朋友们是有兴趣个。侯宝良,男,1951年生。1968年参加工作,供职于上海电气,经济师职称。2004年启蒙于企业媒体《电站报》之后拓展至社区乃至给各省、市媒体撰稿,现为闵行区作家协会会员。热衷参与各类征文,获奖颇丰:其中获第十六、十八届中国月饼文化节征文《德娥》《莲芸祈福》“一等奖”;上海移动十周年征文《凝固的记忆》、上海“世博会”征文《世博人家》、上海书展十周年征文《是上海书展为我写好“上海闲话”》“二等奖”;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征文“十佳征文”。许多获奖文章被收入《专辑》。期间还发表不少散文、随笔、故事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和电台。近年来,有更多文章发表在《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楼市故事、百姓沙龙、康健园、民间收藏和上海闲话等版面。

    更新时间:2015-01-15

  • 弹街路

    弹街路

    旧城巷道里甚至个别小马路是用那许多几乎不规则的石块铺成的路,缓缓地在你脚下延伸着……,走在路面上是那么的高低不平,车轮滚在上面弹跳着发出咯噔、咯噔的闷响声,上海人称之”弹街(音ge)路”,但就是这起伏的感觉,你就会有老城的沧桑感,就是这闷响声,才告诉你有她深沉的历史底蕴。

    更新时间:2015-05-29

  • 孰是孰非

    孰是孰非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各种是非交织的环境中,孰是孰非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判断。我刚看到微信上有段视频火了,一个国美电器公司的女员工在乘坐地铁时发现一位手缠绑带的乘客自以为受伤和另一个女乘客争坐,还蛮不讲理动手打人时,这位女员工挺身保护受害女乘客,斥责缠手女的无理行为,受到广大网友的赞许。瞬间大量的跟帖而上,大家说社会就需要有这样正能量,才可抑制邪气滋生。看看孰是孰非自有公论。平日里我也会就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理解或想法,或者与人谈论后得出的观点,编写一些评论文章,不仅亮出自己的观点,孰是孰非也希望听听别人有何不同的看法。不知不觉写多了,同样想把它汇集出来。这次整理了近七十篇议论的文章,分成:懂得爱就好了、听我说得对吗、脚踏实地起步、正能量不可缺、遵守社会公德、少些人间遗憾、做人实在点等七个部分,都是类似小评论,相同观点的朋友看了觉得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读了“够爽”。 可能自己站的位置或者分析不够到位,有的朋友不以为然观点相背,这是必然的,我的评论肯定比较肤浅,希望读者看后帮助指正。

    更新时间:2015-09-06

  • 弹街路续

    弹街路续

    《弹街路》是一本能让读者走进昔日时光、留住岁月足印的散文集,上海味道很浓,很接地气。这样的书,和很多人追求的高大上没有什么关系,却值得一读。”确实如此,一年多来我依然不辱写作人的使命,不趋炎附势只潜心关注周围的变化,写身边的人与事,继续铺设着文学路上属于我的弹街路。渐渐又有一百多篇小文发表在企业、社区、和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其中仍有不少是征文的获奖文章。读者对这本散文集取名“弹街路”有浓厚的兴趣,年长的有回味感,这一块块小石头铺成的路,虽高低不平,但总比烂泥路那干燥尘土扬、雨雪满地滑的好。读着书里每篇文章,就自然想起自己早年走在这路上的故事有沧桑感;年轻的晚辈从没见过弹街路,只是在老旧的图片上见过,也不曾去探究过算啥路,看了书的序言了解了上海“弹街路”的出处,不也长见识了吗?文集里一片片小文章就像一块块不起眼的小石头也慢慢地成集。不管是文友还是亲友们都鼓励我再尽快编撰出来,出版一本大家喜闻乐见的散文集,我感谢大家对我的期望。

    更新时间:2017-12-18

  • 我和飞燕有个约

    我和飞燕有个约

    《新民晚报》被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春燕广受钟爱,我早年傍晚常常看到等候买《晚报》的长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订阅了这份报纸,偶尔也试试投稿,都因石沉大海而失去了信心。直至新世纪后我受企业《电站报》鼓励,逐渐尝试“豆腐干”,才有勇气向其他媒体拓展,适逢时风清明,迎来国家奥运、国庆六十周年、上海世博等重大的活动,我参与征文获奖频频,随之报载文章的增多,被人问起是否与《晚报》合作?这恰触我软肋,我何尝不想与她亲近?曾经三年里每年都有攻克堡垒似的想占领一席之地,全是徒劳的。我苦闷、彷徨之下写信给夜光杯编辑,总算有位编辑给我来电,我惊喜交加洗耳恭听那边的声音:“侯先生你的来信收到,我劝你不要写了,《晚报》勿缺稿子,没有新、奇内容的稿件不要投了,去投投区报或者单位的黑板报。”他还好心说:“写稿辛苦,没用就是浪费时间”。我冷静听之不气馁,将此言当作逆流而上的激励:看我再来吧!如今我有了成就,还真感激他呢。我受上海书展里方言文章的启示,试写篇沪语小文《浦东闲话》投给《闵行报》,编辑认为内容不错,只忧方言面窄,让我改为普通话。但文章改了会少乡音的韵味便束之高阁。2011年我发现《晚报》有《上海闲话》专版,才翻出《浦东闲话》去投石问路,五天后也接到了编辑电话,我又喜又忧,担心又被数落。还好这位女编辑叫吕争,客气地告诉我这篇稿子很有生活气息,就是太长嘱我修改。我担心改短了影响文章结构就直言:“请你改或者就算了”。吕老师劝我别急,容她三思。结果文章以题为《搿拉浦东人》刊出,浦东乡音更浓,字数不减还配上插图。2012年“上海闲话”版出了专辑在上海书展十周年举办首发式,我写的六篇文章全被收入书中,还与吕老师见上面,她非常肯定这篇《搿拉浦东人》文章,勉励我为传承方言再做贡献。此刻,我真正感觉成功离不了“天时、地理、人和”。“上海闲话”是开启我进入《新民晚报》的大门,逐渐与“百姓沙龙、好吃周刊、房产在线、民间收藏”等版面开展合作。都说文章登上“夜光杯”才算出彩,早在2009年我参加静安区文明委组织“白领迎世博”的全市征文,言明优胜文章将刊上《新民晚报》“十日谈”。年底我的获奖文章欣然首次出现在此栏目,深受鼓舞的我却不被妻子认可,说是乘“大篷车”赶上的,有能耐投稿刊出才刮目相看。于是锲而不舍给《新民晚报》夜光杯投稿成了我的攻坚克难的新目标。我参与多次“十日谈”征稿,难得几次刊用,真的不易啊。好在编辑尊重我的稿件,多篇文章在“十日谈”后继续留用在“夜光杯”,给我继续投稿的勇气。2016年我有幸参加了“纪念夜光杯七十周年”活动,会上写过专栏的作家赵丽宏、艺术家王汝刚等纷纷发言,都谈起出过《晚报》专辑,由此也激励我奋头赶上,那时我刊报不到五十篇,心中暗暗许下诺言:等我刊满百篇也出本汇集。可一个无名之辈一年能刊登几篇?尚余五十多篇何时能如愿哪?但我深信勤能补拙。路是人走出来的,劲可鼓,不可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后我坚持不懈撰稿、投稿,2018年算是我的丰收年,全年刊出22篇,令人惊叹!总数到了83篇,我信心更足了。2019年正是庆祝《新民晚报》90周年,也是我涉足《晚报》笔耕的十年。如今这本集子终于出版了,书名就起《我和飞燕有个约》,可谓“十年磨一剑”啊!2019年5月

    更新时间:2019-08-22

  • 弹街路3

    弹街路3

    《弹街路》是一本能让读者走进昔日时光、留住岁月足印的散文集,上海味道很浓,很接地气。这样的书,和很多人追求的高大上没有什么关系,却值得一读。

    更新时间:2021-01-20

图片
无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