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原资深作家
暂无
还没有填写个性签名
-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张生)尽管2012年我一直远在加州的圣芭芭拉小城享受宁静的生活,可也知道这一年对中国文坛来说是热闹而重要的一年,其中,现籍中国的作家莫言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标志性的事件。但我觉得这一年还有另一件重要的文学事件值得铭记,那就是搁笔多年的先锋作家马原的新长篇《牛鬼蛇神》的出版。虽然我也很欣赏莫言在小说中展现的生活的丰富性和残酷性,可从个趣味来说,我还是更喜欢马原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的对生活的形而上的思考与智性的描述。我是在2007年底调到同济中文系后才有缘和马原正式为同事的,但之前我早已和马原熟识。最早知道作家马原这个人,大约是1988年前后,那时我还在武汉华中师范大中文系读本科,每天做着作家梦。在我所读过的诸多的作......
2014-07-15 14:53
-
——从马原《虚构》看先锋小说的“经典化” (来源:《南方文坛》 作者:李建周)三、文本内外:虚构与写实之间的张力《虚构》的标题蕴涵强大的命名力量,以致后来成了描述先锋小说的一个关键词。当然,先锋作家对于虚构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余华称之为“虚伪的形式”;苏童认为虚构是一种热情,和人对世界的欲望有关;马原将虚构视为叙述语言的本体特征。关注角度不同,但都同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拉开了距离,在小说的虚构性上达成了共识。就文本生产过程来看,《虚构》是马原是在被“双规”(邀请到北京写作,时间当然也会有限制)的状况下写成的。为了满足编辑的期待,马原势必会沿着已被认可的路径走下去,主题先行色彩是很难避免的。余华在谈到《活着》的创作经过时,曾经为主题先行......
2014-07-15 13:49
-
——从马原《虚构》看先锋小说的“经典化” (来源:《南方文坛》 作者:李建周)当文学在1987年失去轰动效应的时候,一批先锋小说家在《收获》集体亮相[1]。而他们的先行者马原,则开始运用写实手法叙述知青故事。这一转变获得洪峰的高度赞扬,却遭到评论家的严厉批判。论者声称对马原的小说探索怀有莫大期待,但他自掘坟墓,把“初期小说创作中隐藏的非现代因素膨胀到俗不可耐的地步”,所以“该搁一搁笔了”[2]。这一颇有意味的细节被其后的文学史叙述轻轻抹去,马原此前的“探索”和其他先锋小说家此后的“实验”紧紧缝合在一起,完成了先锋小说的历史叙述。文学史的共时性错位想象遮蔽了历史岩层深处的复杂景观。长期以来,有关先锋小说的叙述基本停留在80年代的知识谱系......
2014-07-15 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