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舒

薛舒资深作家

暂无

还没有填写个性签名

  • 直视老龄化社会问现实

    吴越近期,一批以当代老年人为主题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频现,其中,上海作家薛舒以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症后的病变过程写成的长篇非虚构《远去的人》和旅加作家薛忆沩以独居深圳的母亲受电信诈骗经历写成的长篇小说《空巢》尤为引人注意。有文学评论家提出,在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今天,老年人因衰老、病患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诸多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这些现象与问题逐渐进入了文学写作的范畴。不能对因衰老而导致的问题视而不见薛舒说:“也许我的这个题材反映了一些很少有作家触及过的社会现实,但是,说真的,一开始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宣泄,抱着一种写日记的心态。我身处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庭,碰到了普通中国人家庭都可能碰到的事。”在薛舒的博客上,常常会接到读者的留言:“我家也有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病人……感谢你说出......

    2015-03-05 10:04

  • 沪作家亲历父亲患老年痴呆症 称患者并非没有痛苦

    吴越(文汇报)“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两年多来,作家薛舒亲历了父亲发病的全过程。她写下了12万字的非虚构作品《远去的人》,“每一个细节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从完成的作品来看,薛舒的笔触所达到的地方远不止于父亲的“病”,还纠结着对即将断流的父系家族记忆的迷茫,以及对当下庞大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群体的疼惜。她用文学的方式弥合着令人无望的“遗忘”。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所评述:“作者写出了生活的希望,这值得尊重。文学更大的力量还是在黑暗和绝望之中透出那点光亮、那份温暖。”写作是一种下意识的“打捞”谈起如何想到把父亲的病作为素材写成一部文学作品,薛舒说,起初就是一种宣泄。“我抱着一种写日记的心态。写到一半的时候,开始觉得可以挖掘一下,于是就干脆不再按照日期来写,而是按照我的记忆......

    2015-03-05 10:00

  • 未富先老的痛感

    ——读薛舒非虚构小说《远去的人》朱大建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难以逃避的苦厄。薛舒刊发在《收获》的非虚构小说《远去的人》,真实地描绘出人生的老与病两大苦厄。《远去的人》熔叙事抒情思考于一炉,以感性理性相交织的笔触,详实记录薛舒的父亲自70岁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后,病人的悲苦,家人的辛劳、心痛与无奈。中国的传统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可作者文学的解剖刀却在挖掘父亲病后没有尊严的生活,寻找父亲患病的生理、心理或社会的原因,甚至在记录父母身上某些“功利、自私、市侩、猥琐”的人生缺憾。她“正在揭父母的短,或者说,正在外扬家丑”。作者说,对父母的剖析和内心挖掘,“始终不敢轻易触碰,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我有一种挖自己心肝的疼痛。”但薛舒是有勇气的,她忍着疼痛,写下这些当下文学作......

    2015-03-05 09:58

  • 误入歧途的写作者

    作者:薛舒在人生舞台上,我曾经扮演过传授知识的教师,还扮演过站在舞台上愉悦他人的歌唱者,更是在家庭里扮演了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姑且不论我的演技如何,至少,我对自己的角色还算满意,演得也还尽心尽力。然而有一天,我迷上了打字,当我可以在一分钟内用电脑键盘打出60个字时,我决定转行,我放弃了教师、歌唱者、贤妻良母的头衔,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好了,我终于成了一名写作者。起先,我力求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力求在讲故事的时候设置一些悬念,我力求在解开悬念的时候留下几条永远不予回答的疑问。我要做一个技艺超群的说书人,以什么样的语言来讲述我的故事,这不是问题,流畅的语言是上天赐予我的珍宝,我竭尽使用,毫不吝惜。当然,直到今天,我依然没有变成一个技艺超群的说书人,上天并没有给予我说故事......

    2014-07-03 10:43

  • 关于写作者的一些困惑

    作者:薛舒关于病态当一个身体和心灵都健康的人处于平和的生活环境中时,想必他没有什么需要呻吟的东西。当一个人病了,感觉到了疼痛,他就会把那种疼痛描绘给你。于是你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些人感觉到了痛。写作者,就是一些经常疼痛的人。可有人说,那是无病呻吟。感知疼痛的能力有高下之分,有些人只轻轻撞了一下桌角,腿上就出现一块淤青。有些人摔得人仰马翻,拍拍尘土站起来,一点也不痛。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需要推崇的是后者。然,于写作者来说,没有足够的敏感,没有一碰即痛的敏锐,就无法做一个疼痛的描述者。换句话说,写作者更容易得病,或者说,写作者比别人更快更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病痛,同时写作者通过自己的病痛延伸到别人的病痛,于是他为了所有的疼痛者,用自己的笔去呻吟。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写作者是病态的......

    2014-07-03 10:39

图片
无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