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学界应该帮助大家去读《红楼梦》
发布于:2013-12-05 点击:1254
您觉得红学这三十年的发展走势如何?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红学会顾问胡文彬东方早报:您觉得红学这三十年的发展走势如何?胡文彬:上世纪80年代之后,到21世纪的最初几年,是红学走向辉煌的时期。老一辈的学者还在继续出作品,中年一代青年一代,都有作品出现。有两个学术刊物,加上好几个地方红学会,发展势头很好。我用过黄金时期来描述这个阶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红学会逐渐名存实亡,社科院的《红楼梦研究集刊》也停了,所以《红楼梦学刊》就很容易因为稿子得罪人,只有你一家,研究人......
-
红学家回忆第一次读《红楼梦》
发布于:2013-12-05 点击:1518
李希凡(1927年,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第一次读是15岁。当时在我家里是禁书,我在厕所里找到了一本姐姐偷藏的,就拿回房间,偷偷趴在床上看。那时候对《红楼梦》毫无感受,看了没多久就被收走了。再次读是在大学,觉得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所以会不满意旧有的解释,考虑自己写文章。如果让我推荐的话,就是人民文学1982年版。张庆善(1952年,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红楼梦学刊》社长、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读《红楼梦》是随着你人......
-
赵丽宏:童心的澄澈不会改变
发布于:2013-12-04 点击:1217
从事文学写作40多年了,以前写的大多是散文和诗。《童年河》是我第一次写长篇小说,而且是一部写给孩子们看的小说。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写得怎么样,自己无法评判,但有一些感受,可以告知读者。写这部长篇小说时,感觉时光随着文字倒流半个世纪,使我又回到少年时代,回到早已过去的那个遥远的年代。小说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中,有我童年生活的影子。写作过程中,记忆中很多场景,很多人物,很多甜蜜的或者苦涩的往事,不断地浮现在眼前,让我感动,心颤,甚至流泪。真实和虚构,在小说中融......
-
易中天力挺作家富豪 质疑"作家就应该穷"
发布于:2013-12-04 点击:1242
"有些人总觉得,煤老板就该富起来,作家就该穷困潦倒?真是莫名其妙。" @华西都市报:由本报独家主办的2013年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文化盛典,将于明日在成都盛大举行。明星学者易中天,将作为上榜作家及重量级嘉宾,出席本届文化盛典。此次来川,他还特别将自己36卷《中华史》中最新一卷《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的全球首发式,放在本届文化盛典中。昨晚,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其下榻的酒店与其独家对话。谈及“中国作家富豪榜”,易中天表示力挺:“这个榜挺好,无......
-
阅读危机 最应该读书的人不读书了
发布于:2013-12-04 点击:1201
作家不读书之风日盛最应该读书的人不读书了几天前有人请莫言荐书,莫言无奈地坦言,2013年他几乎没读过一本书。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因为这与人们“写作者必是饱读诗书之人”的印象相去甚远。然而,据青年报记者了解,作家之中不读书之风日盛,不少人并不为耻,反以“不读书尚能写作”为荣。这种风气引起了普遍忧虑。作家不读书:不屑读同行,没空读前辈“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前天莫言在杭州的这番言论,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读者会想到很多不读书......
-
出版社为留住作家出新招
发布于:2013-12-03 点击:1238
建个工作室就灿烂?信任才要紧最近作家出版社成立了“王海鸰工作室”。此举被业内认为是作家社“拴住”名作家王海鸰的一次努力。中国作家与中国出版社合作的“蜜月期”之短,世界少有。而此次作家社推行的“作家工作室”模式,被视作为延长“蜜月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不过业内也有声音认为,出版社要想留住作者,最关键还是要建立信任。“挽留工程”:催生作家工作室“王海鸰工作室”更像一种模式。按照作家社社长葛笑政的说法,出版社给作家建立工作室,就是要从过去的包装图书品牌向包装作家品牌过渡。......
-
短篇小说集“拆开”卖
发布于:2013-12-03 点击:1309
短篇小说集“拆开”卖 当当网试水电子书“单篇销售”模式当当网将作家蒋一谈的短篇小说集子分拆开来,以单篇电子书的方式进行售卖。项目上线仅两周,销售量已达到1万余篇日前,小说家蒋一谈的作品正在网上以电子书的形式单篇发售,他也成为当当网宣布尝试短篇小说“单篇销售”模式的第一位试水者。当当网将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子分拆开来,以单篇电子书的方式进行售卖,售价定为每篇“0.99元-3.50元”。据悉,短篇小说按篇销售项目上线仅两周,销售量已达到1万余篇。很长时间以来,无论......
-
中学生作文 要“会写”,更要“能说”
发布于:2013-12-03 点击:1249
中学生作文竞赛比口语交际,传递出语文教育新理念—— 要“会写”,更要“能说”下笔洋洋洒洒,开口木木讷讷,这可与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不合拍。昨天,在民办进华中学举行的“365杯”第27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举行了最后一关比赛——口语交际,这一比赛形式传递出了一个新理念:过往语文教学重“写”轻“说”,今后理应把两者放在语文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语文赛“口语”,陌生口语交际比赛是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的“最后一关”,参赛的是本届竞赛中初三和高三的40名一等奖候选者,......
-
一棵大树轰然倒地——牛汉追思会小记
发布于:2013-12-02 点击:1241
镜框中的牛汉,眼含笑意,白发苍颜。他身高一米九,大约是诗人中的“珠穆朗玛”了。我想起——当年有人批评他“自高自大”,他说“爹妈让我长了这么高这么大,我只好自高自大了”,心中不禁莞尔一笑。11月29日上午9:00,他生前供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京举办“牛汉先生追思会”。他居然离开人世间整整两个月了。镜框中的牛汉和亲人、朋友、同事、晚辈诗人聚集在一起,听大家平静地回忆和他的交往。哀而不伤。在书面发言中,诗评家吴思敬说:“在我看来,牛汉是当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人品与诗品相统一的......
-
出版界文学界追思牛汉先生
发布于:2013-12-02 点击:1291
出版界文学界追思牛汉先生 著新诗做编辑矢志不渝 “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牛汉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真诚质朴的人格魅力,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敬业的编辑精神。”11月29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凯雄在诗人牛汉追思会上如是评价。追思会伊始,播放了一段今年7月17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采访牛汉先生的片断,视频中老人神采奕奕、面容慈祥,引得来宾唏嘘不已。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表示,牛汉先生做事非常认真,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在负责《新文学史料》编辑工作时也兢兢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