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界应该帮助大家去读《红楼梦》
发布于:2013-12-05 点击:1253
您觉得红学这三十年的发展走势如何?
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红学会顾问胡文彬
东方早报:您觉得红学这三十年的发展走势如何?
胡文彬:上世纪80年代之后,到21世纪的最初几年,是红学走向辉煌的时期。老一辈的学者还在继续出作品,中年一代青年一代,都有作品出现。有两个学术刊物,加上好几个地方红学会,发展势头很好。我用过黄金时期来描述这个阶段。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红学会逐渐名存实亡,社科院的《红楼梦研究集刊》也停了,所以《红楼梦学刊》就很容易因为稿子得罪人,只有你一家,研究人员在增加,版面却没有增加。你看很多人控告红学会压迫,就是因为《红楼梦学刊》不发他们的文章。但一个刊物不可能所有来稿都发表。
到2005年,《百家讲坛》播出后,红学就乱了。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加上网络助推和权威媒体的强势,红学研究发生了异变。这段时间里头,思想学术界的混乱应该是达到一个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红楼梦》出现了几十个作者,几十个版本,这对中华民族是一种负责的精神吗?这样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合适吗?在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他们的故乡,他们的人民对经典作品敬重的态度,是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文化遗产,而我们这儿却是在破坏。我对许多作者对曹雪芹的否定是十分愤怒的。
东方早报:这些不是民间红学的说法吗?学术界也被他们影响?
胡文彬:学术界没有。虽然他们是民间的,但是舆论界给予强大的支持,甚至用他们来反主流红学。一方面是他们的书大量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就是给他们做舆论宣传,包装成明星,扩大影响力。主流红学对这个是没办法的。
东方早报:这是因为红学界现在给群众提供的文化产品太少了吗?
胡文彬:我深感红学研究不能像老一辈们一样只做书斋的研究。我们不反对刘心武这个形式,我们只是反对他说的内容,但这也是因为当大众需要一种普及性的形式的时候,红学家没有及时站出来,这个舞台就被别人占领了。刘心武开始传达他的内容,这并不是真正的知识,但大众会被误导。然后双方交锋,群众站队,整个问题就激化了。在这一点上主流红学要反思,要总结经验教训,怎么把小众研究转化成大众的文化产品。这个问题已经摆到我们面前了,我们必须勇敢面对,不要老把自己打扮成碰不得的专家。
我觉得在红学界内部,也应该分工起来,比如研究版本的同志可能就比较小众,那搞阅读赏析的,这就应该多面向大众,帮助大家去欣赏。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读不下去《红楼梦》?红学家要检讨,不是群众水平低,而是要检讨我们自身出了什么问题。
在红学会成立大会上,姚雪垠同志写过一封信,说红学应该写一些概论性、导读性的东西。首先响应的是蒋和森,写了一本《红楼入门》,非常薄的一本小册子,在国内基本不会当一本书,但是日本马上就拿去翻译引进了。邢志平写了《红楼梦十讲》,台湾也拿去出版了。我们并不是缺少这方面的入门、导读的书籍,但我们缺少宣传和推动。
选稿:丛山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许荻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