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唱反调的宰予与孔子关系很铁 ——读钱钧华《跟孔子周游列国》随笔(一)

作者:马忠静    更新时间:2017-07-06 15:43:06

 上初中的某一天,同桌男生上课打瞌睡,而且发出肆无忌惮的呼噜声,语文老师十分恼火,几步走过来,揪着男生眼皮说:“朽木不可雕也!”

是句文言文,可全班同学都听懂了。打那儿以后,那个男生的外号就叫“朽木”。

没曾想,弄清这句话的出处是在几十个春秋之后。

近期阅读钱钧华先生新作《跟孔子周游列国》(以下简称《跟》),知道宰予是孔子弟子,早年犯过同桌男生一样的错误——上课睡大觉惹夫子生气遭骂了。

夫子原话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何诛?意思是:腐烂的木头是不可以雕琢的,废土筑的门墙是不可粉刷的。对于宰予么,还批判他什么呢?

原以为古代那对师生的关系好不了,看了《朽木不可雕也之人做厨子》一章,得宜于钱钧华先生的解析,知道不是以前理解的意思。揣测当时的状态:孔子对白天睡大觉的宰予有些生气,但尚未动怒,虽是训骂,但能看出调侃中透着爱怜。

后来,宰予又与孔子有过几次递进式思想交锋。《跟》中展开夫子与宰予最尖锐最激烈的一次思想碰撞是关于“父母治丧”。

夫子主张三年治丧。宰予则主张一年治丧。宰予并不因为夫子是师长是学术权威而把自己的想法藏着掖着,而是直抒胸襟,勇于辩驳。宰予和孔子有段对话,大意是这样:

宰予说:给父母守孝要三年,为期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必定废了;三年不用乐,乐必定垮了。陈粮吃完了,新谷已登场,取火改换木料了,一年轮转已到,就可以了。

孔子则说:吃着那种大米饭,穿着那种花锦衣,你能安心吗?

宰予回答:能安心。

孔子说:能安心你就去做吧!君子守孝,吃好的不香,听着音乐不高兴,在家住着得不到安逸,所以就不那么做。如今你安心,你就去做吧!

宰予退出去后,孔子说:宰予不仁呀!(父母把)儿女生下三年,才能(让他们)离开怀抱。(子女)替父母守孝三年,不过是天下普遍的丧期。宰予呀,他在父母那里也得到过三年之爱了吧(他怎么可以这样)!

如果说骂宰予是“朽木”“粪土”时的孔子还没真生气的话,那么现在,孔子对宰予是真的生气啦,说他不仁,连三年丁忧都不能做到,对不起父母的三年之怀。

这也是宰予与和孔子思想交锋最激烈的一段记载,几乎能嗅着火药味了。

二人谁对谁错?

关于“三年治丧”《跟》有这样的评述:“不能说宰予说的一年治丧就一定错,也不能说孔子的三年治丧就完全正确,他们所处的地位、各自的条件以及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

“治丧必须讲究个人条件。宰予出生贫苦家庭,多半没条件‘三年治丧’。他要劳作,要学习,要做普通人家孩子必须做的一切,硬要他放弃一切去‘三年治丧’,恐怕连生存都会成问题的。而孔子就不同了,他是有条件做到三年丁忧的。他是楷模是典范,维护的是一种规范化纲领性的礼教,谁都可以‘乱纲’、‘乱常’,唯独孔子不可以。”

那师生俩成死对头了吗?

按常理,那对师生互“为反方辩友”之后,关系就算不搞僵也好不到哪儿去了,但事实不似常人所想。

措词激烈的思想交锋过后,孔子并没视宰予为异己,反而更加欣赏并信任他了。当然,说孔子对学生的“奇谈怪论”完全不生气也不合乎逻辑,但孔子就是孔子,生气也与一般不同。他仅仅是对宰予的“治丧论”生气,视为学术见解不同,而生活中,二人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

何以见得?

因为孔子让宰予做大厨了。

不用细想就知道,能给夫子做大厨的是什么人哪?撇开厨艺不说,起码应该是夫子信得过的人。如果孔子启用一个不能赤诚相待之人,那夫子在杏坛上着课哩,厨子一把老鼠药扔锅里岂不坏大事也?

后来,二人关系继续往上走:宰予跟随孔子,尽享周游列国途中的潇潇风雨,遍尝惊涛骇浪千难万险。而其他弟子尽管与夫子“关系不错”,(可能)哭着喊着要跟一块去,孔夫子还未必允许哩。

透过孔子和宰予的关系,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孔子的仁义大气。

孔子除了善用其长,还很看重学生个性发展。孔子并不喜欢“绵羊式”的学生,而喜欢善思考、说真话、敢与权威对话的学生。

夫子一定知道,每一次思想交锋,能使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就向真理迈进了一步。智慧带来的福祉惠及每个人。

扯得远了些。不一样的孔子与发出“另类声音”、“总是唱反调”的宰予关系的确很铁。

拥有真性情的宰予愿意追随孔子,而孔子也给了他追随的机会,孔子自己也非常珍惜这位不可多得的“高规格厨子”。

到这儿,那对师生的关系铁到什么份上,也就不必多言了吧。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