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辛欣[美国] 、万之[瑞典]    更新时间:2017-06-14 15:47:01

辛  欣:这样看来,我那时听之一笑,笑得轻浮了。读你为词而战这件事,本能地,我浮现一个词并几个问题,词:“认真”——对你用“较真”更形象。几个问题:为什么就不肯承认自己可能有错呢?因为好不容易熬成山头?握着一位名人?“翻译”是通向圣迹的唯一之桥?想起来,有天你告诉我,你要为几个句子专程去请教特朗斯特罗姆,电话里听你虔诚的口气(带咳嗽的)。后来你没说那天如何。不说也无妨,就要一个“认真”——“较真”。

万  之:你倒也真“从善如流”,但话说回来,我们其实还是对事不对人,还是谈谈中文的问题吧。我认为,做翻译的好处,就是我们说的,因为在两种语言之间“流动”(不用政治化的“流亡”或者“流放”,我的老朋友赵毅衡用了个“流散”我觉得也合适),所以倒对中文的问题更有我们自己的理解。用镜像理论,没有镜子看不到自己吧。对中文要认真或较真的问题,是值得花点力气去谈的,因为确实有很多文人太不认真了。至于我那天去请教老诗人特朗斯特罗姆,问了什么我都记不得了,无非是一些疑问,我家安娜都解答不了的时候,我就直接去请教作者。翻译能直接接触作者,请教专家,这个是我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翻译《失忆的年代》也是,每翻完一部都去找作者,把翻译的疑点记录下来,当面去请教。包括一些瑞典人的粗口,我怎么处理也请教作者。瑞典人的粗口很少和性有关,多半和宗教有关,无非就是说你该死叫你下地狱见魔鬼去之类的,和你妈更没关系,但这类粗口在中文里没有那么强烈的意味,不那么粗,所以在有些情况下,经过和作者商量,我会使用“草泥马”一类的方式。

最近还有一个瑞典诗人请我帮助他翻译一些瑞典语的“七言诗”,因为他每句都是七个词。他担心我不能在中文也用七个词来翻译,所以允许我根据中文来修改,哪怕不是七个词也不要紧。我告诉他,其实“七言”正是中国古诗最常用的形式,我估计我能翻译成“七言”的形式。在《阿尼阿拉号》里,凡是原文有韵的地方,我也用了韵脚。原文句式整齐的,我的句式翻译得也比较整齐。当然,你不可能死搬原文的语法结构。比如外语的副词是常用在动词后面的,英文可以说“I like you very much”,你不能照翻成“我喜欢你非常”,只能翻译成“我非常喜欢你”。地点状语在外语里也多半后置,比如“I eat at a restaurant”,但中文翻译成“我吃饭在一个餐厅”是别扭的,所以是“我在一个餐厅吃饭”。如果有很长的定语状语子句等就更麻烦了,需要更动诗句的顺序。我的《阿尼阿拉号》译文曾经请汉学家罗多弼检查过,他说他是和他的太太合作检查的,他太太先读原文,他再读中文,有时候他觉得我好像漏译了什么,但再往后读,发现他以为漏译的部分在后面的诗句里又补上了,那是因为我更动了结构。根据他们的核对,《阿尼阿拉号》基本没有翻译的错误。

辛  欣:哦,我记得,你还请诗人杨炼和严力帮你对《阿尼阿拉号》来着。说到翻译戏剧,脚骨折沦陷在椅子里的我还译《战马》,这出英国戏的语言包括:乡下人、兵痞、“一战”术语、法文小词儿(“一战”时英国人到法国作战,说话类似我现在夹带“异词”),还有民谣。英国人是音乐剧文本高手啊!戏里十多首民谣,等于诗,各种风格的诗,戏是诗剧,并且是史诗剧。英国要求译者“忠诚”,说要译回去看是不是都译了——长这么大我没听说有这么干的。你听说过吗?文学不能翻译回去,戏剧更不能。中文说翻译要“信达雅”,但是,戏剧这玩意儿不是纯文学,它不是读的,是听的。我必须琢磨怎么把一百年前的他国乡原语言,跟中国的现代观众,跟舞台贴近。好多年前我当戏剧导演的时候,在排练场我很留意演员即兴发挥出来的有趣的词,我会修入翻译台本,就是说,修改翻译家的创作,为了助长演出时候观众的现场反应。现在,隔着大洋,我修改我自己。通过长途电话跟人讨论,外办对接人,中方导演,戏剧家,你认识的学院师弟。我逮住人就一个一个小词修理,老与少,男和女,血肉幻化入生,翻译,也是我们的各种乔装。

万  之:我觉得,翻译对我来说好像是《培尔·金特》里培尔那种“绕道而行”的行为,你本来已经在索尔维格这里,但还要到海外去闯荡,才能再回到她身边,找到自己的自我。我确实也一直把中文作为自己文化认同的基点,我每天都读中文,还教中文,也坚持用中文写作,用中文翻译,用中文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很难用其他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我也用英文或瑞典文发表过一些文章)。中文对我来说是海德格尔说的所谓“家园”,但是我通过翻译工作也认识到,当你开始往不同语言去游走的时候,你才对自己的母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你不绕到外文里去转,你可能在中文里找不到自己。我认为你我到了西方之后,能更理解中文,就是这个意思。

辛  欣:“绕道而行”!好多年我反复想这个行动命题。演着戏曾想,培尔这无赖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误,就绕着走了,易卜生可真能给他找辙。而我,是在所谓的创作高潮时候,在电影、电视、戏剧、广播,还有写作都做的时候,知道自己创作完全危机,就出走了。这些年多少绕道而行。继续做广播——国际的,在数码书网,混视屏网,还有什么媒体我没有干?我看到的世界是多维的,自我认识是多维的,我最好不要说得太光明,跟唱主旋律似的。绕道而行,可能是自我失落。瞧瞧我吧,读读我的语言破落吧,师兄,我够一个女流浪汉的无耻自白?

万  之:不用那么自弃吧。你的语言有你的特色,包括穿插了你说的“异语”。但中文现在正受到“异语”的污染,这就可以说到我一直关心的中文本身的话题了。我是反对在中文里夹杂外语的,除非是一种文学修辞方式,除非没有办法,比如因为“我”没有主格和宾格之分,那么你用“me”而不要“I”,写成中文无法体会,这是可以接受的。其实就是外来词,也是可以用中文表达的。鲁迅说“费厄泼赖要缓行”,你写成“Fair play要缓行”,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流动,其实对原文和译文都构成一种考验,或者是检验。译文再翻译回原文核对,也是一种检验方式。我参与过不少中文文学的翻译,比如北岛、阿城和王安忆作品的英文翻译。我也熟悉安娜把中文翻译成瑞典语的工作。从这些翻译中我能体会到原文的语言特色构成翻译的难度。所以现在很多人谈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我认为有一点非此即彼。比如有人说诗歌不可译,一概而论了。其实,可译不可译,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的。要说不可译就都不可译,或者都可译,这不对。其实,包括你跟我谈起过的《繁花》这样的作品,虽然是针对了沪上方言的读者,为了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写作,你可以说,它不可译,也不用译,不是写给老外看的。但是,如果一个高明的瑞典文译者,能够利用瑞典的商业化的海港城市哥德堡(哥德堡和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关系有点像上海和北京的关系,一个是商业中心,另一个是政治中心)方言来对应,很可能达到相同的好效果。哥德堡人说话,和斯德哥尔摩人说话就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译中,又可以变成可译。不过,这个更需要好翻译,不仅精通普通的瑞典文,还能掌握哥德堡方言,又懂上海话。好比一个中文翻译把哥德堡方言的瑞典小说翻译成中文,不仅要懂普通话,也得懂上海话才能翻译好。最近安娜翻译阎连科《受活》,用了很多瑞典土话去对应原作里的土话,我觉得很不错,因为可以让瑞典读者也感受那份土气。

辛  欣:呵呵沪语北欧海港说法!我南京生,北京长,算是北方人,读着蛮流畅的,我带着玄想演绎它的沪上方言。看似句子简短,读着我觉得“不可译”。你一定注意到它制作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短句:“某某不响。”这句子人称发生变化,但是“不响”不变,全书用了上千次,形成内在旋律。这个短语的底蕴有着我以为的“沪上方言”风味,我赞叹的这个短句译到其他语言,比如译到英语,是什么句子?形成什么样的旋律?而这句子只是此书旋律之一,它有丰富的调性,借“评弹”起调,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觉得是那种中文复调很难译出来。

而你提出用哥德堡方言译,好有意思,给我新的想像空间。这对读者是有要求的,读者需要多种音调倾听力和欣赏力。中国长期单一文化,跟从普通话新闻,具备广泛听力吗?瑞典读者要好得多?坦率说,我不同意你说,当代中文不应被异域音调侵犯——你使用“污染”这个词,使用例句美丽地说明。我的同年龄编辑也如是,读到个love都觉得阅读节奏被阻断了,因为不接触外语——英文。然而,下一代不是这样的,他们很自然地说并用:我很high——改“快感”就不够劲了吧?

迈平,跟多面手真翻译家你,我敢再说一点对翻译的观察?后来天下流浪,日子更单纯,彻底避开无聊的人与事,无所事事中我羡慕翻译家,这么多闲时间大可从早到晚做翻译。而当“写作者”是不成的。作为原创者,我是从零开始,翻译是在作者从零搭建起来的建筑上再做,比起原创的困苦,我觉得,翻译家更方便,在五线谱(原作)前坐下来,弹奏眼前的曲调,您还能离谱多远呢?

这就说到旋律感了。我注意到你家安娜在法国开会时说,翻译首先要留心被译作家的音调。哦,这里必须插上一句,在此之前我没有跟你说过,而你一定注意到了,你来信的结尾总是问候我家斯蒂夫,我对你家安娜从不问候,不大礼貌。我没有告诉你,我不问候是有意的,我害怕有讨好她的嫌疑。斯蒂夫是美国律师,管不到瑞典,帮不了你,你家安娜是中文译瑞典文的大拿,眼看着她新浪微博粉丝嗖嗖过五十万,读者纷纷膜拜,作家们更紧着巴结吧?我偏不。你可以说我孩子气,对成名成腕的我都“绕道而行”。过去问候安娜,现在不敢。而你,比我更费厄泼赖,你前面信里拿你家安娜当例子,分析翻译家并汉学家的文学水准,同样地,我不巴结她,也可以拿她当讨论的例子。于是,话重复地说回来:我注意到,安娜最近在法国讨论莫言时说,翻译首先要找到被译作家的“音调”。我觉得她使用“音调”这词很妙!

语言,首先和最后,是无声的旋律,是音调,我觉得天下很多写作者(大多数)没有内在旋律,很多读者(大多数)也没有旋律感,没有辨音力。你觉得?

万  之:你这里把文学的原创和翻译与音乐的作曲和演奏类比,有点意思。因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有点可比之处,有时候我也这样想过。一方面,我认为,从翻译角度来说,至少我的理论是得尊重原作,不能“杜鹃占巢”,由你自己随便更改,好比写成五线谱的音乐作品是不能随意去修改的,大的框架是不能改变的,音乐的调性和配置结构也决定了作品的基本内涵,而另一方面,文学翻译家还是有自己的决定权,和音乐作品的演奏家(也包括指挥家)对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差不多,比如速度和力度上更细微的区别等等。我自己对于同一句原文,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粗俗一点,也可以文雅一点。这种自由我还是有的。此外,很多成语或俗语,你不能生硬照搬,那就好比把“胸有成竹”生硬地翻译成“胸膛里有竹子”,让老外莫名其妙。你当然也知道那个著名的笑话:因为毛泽东对尼克松说了“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美国的翻译又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直译为毛泽东认为他是可怜的和尚,后来让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得出毛泽东实际是佛教僧侣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你当然要根据情况来处理,发挥你的想像力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不过我觉得文学语言和音乐毕竟还有非常大的不同,比如音乐几乎不用翻译,跨越不同文化比语言容易得多,就是不同演奏,乐谱还是一个。作为文学翻译,我觉得《圣经》说上帝创造不同语言是阻止人的交流,不让他们造巴别塔,是有些道理的。不同语言本来是让造塔的人无法沟通的,你要做翻译,等于是挑战上帝,要重建巴别塔。你不能像音乐那样直接沟通。这里有很多可谈,恐怕不是我们的对话能装得下来的。

至于你刚才说问候不问候安娜的事情,你也太**了吧。因为我们是朋友之间的问候,完全用不着考虑对方是做什么才去问候。再说了,我的基本看法,作家在写作时不要去考虑翻译。文学翻译也是晚近的一个现象,是全球化国家化时代的问题,其实历史上没有一个大作家在写作中就考虑翻译了。莎士比亚或者汤显祖在他们的时代写东西,就会考虑翻译吗?甚至到巴尔扎克或托尔斯泰的时代,他们都不会考虑。我知道现在有些中文作家在写中文原作时就开始考虑翻译了,我甚至可以告诉你一些这方面的例子,有的诗人因为考虑翻译而更改原作。但这已经不是我看重的中文写作了,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说明我们的有些作家缺乏自信,屈服于所谓西方文化霸权。这是个所谓“世界性影响的焦虑”的问题。

辛  欣:迈平,我做过“原创翻译”呢。看到中国移民由于对美国法律的无知,很多不该发生的案子发生,好不容易挣的钱丢了,生意破产了,于是我请斯蒂夫写本书:《中国生意人在美国》,专为在美国的中国人写。作为律师,斯蒂夫接触跨国买卖,国际追债,跟顾客打交道的时候,对文化之间的误会深有观察。斯蒂夫用英文写,我译成中文。老实说,我请他为中国人写法律书,也因为我想学法律,林肯总统时代人可以不进大学自学法律,通过法律考试成为律师(现在不成了);而我,除了想近水楼台学美国法律,用中国文化细节当小桥,帮着中文读者理解美国法律,我还有个私心眼儿,我想用一点双语感的俗词,修车铺巨无霸老板娘,光脚丫长发基督范儿年轻律师,我想用中文描述《孙子兵法》的美式矛与盾如何互相攻击。后来有读者网上找到斯蒂夫买书,由不懂中文的美国佬给斯蒂夫写英文信,替中文读者说,太太(或先生)口口声声说想读这本书,在哪里看到书,写出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作者斯蒂夫一头雾水,因为是我翻译时塞进去的,英文原文没有。这本英文写中文出的书,我一边译一边加。

如果说,我不够忠实斯蒂夫的原著,我对翻译还有一个更混账的看法:人说可译不可译,我请翻译随便地译我。我这个看法来自咱们共同的学院,戏剧学院,来自导演系,我们导演系的传统来自苏俄,管导演一出戏叫做“二度创作”(一度创作是剧本),我们系认为,导演要在忠实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但是,苏俄你知道的梅耶荷德不这么看,也不这么干,他可能改剧本结构,改变风格,改主题,我的毕业论文《导演是一度创作》,就用他当例子,说我们也可以走很远。梅耶荷德1940年被斯大林枪毙了,1984年我的毕业论文得了A,但是那时候我属于“精神污染”要犯,没有剧院要我,那时还是“分配”制,于是我江湖游走,听口述实录,写了《北京人》,我对这种手法的喜爱,和我学戏剧有关。当今这都不是新鲜玩意儿了,经典戏怎么导演都不为过了,不过我的老看法贯穿到我对待翻译家和我的作品。我有七八本书被译过,多达十多种语言,翻译家有问题我回答,同时我告诉人家,随您的便。我是悲观主义者,对不懂的语言和翻译,我没有任何控制力。往好处说,我看翻译很有一点像导演,导什么戏,怎么导,要看他(她)的观众,他(她)的舞台——不是所有剧本都能上演的,这种认识我是好多年前在咱们戏剧学院图书馆里得到的,看那些扒了原封皮的剧本,统一的牛皮封面,被谁读到呢?我把翻译——把换个地方再现的可能性,看成他人的“一度创作”。你可以为这个离谱的观点从此不理睬我。

万  之:“原创翻译”的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我想在眼下的世界文化环境里这样的写作(或翻译)方式会多起来。比如我知道一些涉外婚姻的中国出来的“女作家”(不是你,你作为中国出来的女作家我是不会打引号的),她们的作品在西方一下就走红了,但她们不是先写出中文原版(所以我不称她们是中文作家,给她们的“女作家”身份打了引号),而是直接出英文版或其他文版。我不认为她们的英文能一下子就达到了如母语写作者的水平。能用英文写好文学作品的中国人,其实是很稀有的,大概只有林语堂等那样的一两个。我说的这些女作家多半是经过自己的英语丈夫在语言上的帮助,就是你说的“原创翻译”了。留英的作家马建,中文倒是原创,我也比较欣赏。不过英文版是他妻子翻译的,和中文版不太一样,有了你说的“原创翻译”的色彩。两种语言就有两种不同版本了,这种文学现象也蛮有趣,将来可能也成为一个什么博士的研究题目吧。

至于用戏剧的二度创作来比较文学翻译,我觉得还不如你前面用音乐作品和演奏的关系来比较。戏剧的二度创作,可以在很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创作,在表演导演上展现出创意,而不损害原作,但有的二度创作也可以大大歪曲原作,可以把人物都解释得面目全非。这更像是改编。改编和翻译应该还是两回事情。


(刊于《上海文学》2015年4月号)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