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街上的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更不愿多走一步踏进书店,卢娜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一般要等到周六、周日下午和晚上,书店才会多一点人气、生气与活气。渐渐地,卢娜觉得眼皮发涩,两只眼睛都睁不开了。她靠在收银台的桌面上眯了一歇工夫,梦见了电影里的泰坦尼克号还有冰冷的海水,有人把她推到了一条小舢板上,小船在海浪中一晃一颠,眼看就要靠岸了,又被一个浪头弹开去……
忽然,她听见了轻微的响动,好像是窸窸窣窣的脚步声,警醒地抬起头,见门口进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轻手轻脚在书店里像影子一样移来移去,总算挑了几本书,然后拿出手机,眼睛一边往她这厢溜,一边速速拍下了书的封面,动作快得像做贼一样。卢娜迅速作出了判断:这几个人虽然不是偷书的,也和偷书差不多。他们在书店选好自己喜欢的书,用手机拍下封面,然后转身回家上网去买。网上买书的价格,比书店差不多便宜了一半,现在的年轻人都把实体书店当成了一个不付费的图书体验店。网上买书不用出门,给你寄到家里,还只须付一半书款,真叫人想不通。这些年实体书店的销售量急速下降,书店一家家难以为继,就是因为最具购买力的年轻读者,大多转向了网购图书。卢娜到省城去参加民营书店协会的交流会,所有的书店老板都叫苦连天,就连新华书店的老总,在质疑网购图书这一点上,也和民营书店迅速结下了临时同盟,成了同一条战壕的战友。
但卢娜是懂道理的人,她知道网购是大趋势,那个托夫勒应该去写一本《第五次浪潮》。卢娜并不是绝对反对网购,她自己的手机上,也装了支付宝,收银台的角落里,就有一堆从网上买的铁皮书立,价格比文具店便宜一半。只不过,她认为网购也该有个规矩、有个法规条款的约束,不可以随意任意叫价的,尤其是图书。书价就印在书上,是出版社按照图书成本和利润计算出来的,实打实没有一点水分。网上和网下,用行话说,就是“地面店”和“空中店”,天上地下,卖的书,都是一模一样的(不像网购的衣物日用品,常有以次充好的冒牌货)。却为什么同书不同价呢?书还是那个书,网上打那么低的折扣,和实体书店的实价相差那么大,还有多少人愿意去书店买书呢?这样的商业竞争,实在太不公平了!
卢娜硬压着火,把脸扭过去,一边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几个学生来“买书”,买的总归还是纸本书,是有油墨书香味道的纸书,不是手机和电脑屏幕上的电子书。学生去网上买书,为了省钱,省了钱就能再多买几本书。这样总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好许多啊。网购图书折扣低,有利于低收入消费者,她能理解。卢娜之所以默许这些年轻人拿书拍封面,眼开眼闭不计较,为的也是这一点。她最怕年轻人捧着手机和IPad看书,那种光不是自然的亮光,也不是灯光,而是蓝幽幽的电子光,X光射线一般,从字面背后透出来,会把人的眼睛灼伤。再说,电子书摸上去冷冰冰硬邦邦的,哪里像纸本读物摸上去那么温暖那么柔软,在她看来,那根本不能称作书,只能说是机器,机器里装的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学问,而是玄幻穿越一类的畅销流行的娱乐性读物,就像麦当劳肯德基,偶然吃一顿,或充饥或尝尝无妨,若是顿顿麦当劳,肯定会营养不良。四十岁出头的卢娜,对机器有着本能的排斥,对纸本书怀有一种偏执的热爱。儿子上了高中后,央求她给买一台iPad,她回答说:你考上大学之前,我宁可给你买一辆上万块的山地车,也不会给你买平板电脑,你死心吧!儿子委屈地咬住嘴唇,终于还是忍不住:妈,你真是老土了哦!还用英语说了一声:OUT!卢娜读过高中,听得懂OUT——她在店里听年轻人挂在嘴上的,没想到如今在儿子眼里,她也该出局被淘汰了?
她的年纪还轻呢,就已经老土落伍了?如今人人都在拚命赶潮头,只怕自己赶不上。然而,卢娜却不这样认为:说不定哪天钱塘江的潮头退了,落在最后的那条船,转身一掉头,最先驶入东海也说不定。书友会那些消息灵通的朋友,曾经对她说过,不要绝对排斥平板电脑,现在的电脑都可以下载经典文学作品,有一种叫做“掌阅”的手机阅读器,可以装上几千万字的图书,文史哲经样样都可以输入,出门旅行,再不用带那些又重又厚的纸本书,又便宜又方便。卢娜摇头。她相信,世界上只要还有造纸厂,就会有纸本书。只要世上还有纸本书,就会有人去书店买书,书店的书,看得见摸得到。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天刚擦黑,她就把书店的灯全都打开了,忽然听见有人在门口跺脚,后来门推开了,有人走进来,身上冒着一股湿重的寒气。那人揭下头上的绒线帽,原来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书友,大概有六十多岁年纪了,羽绒服的肩膀后背都湿了一大片。他的手冻得红肿,掏出一块手帕揩去脸上的雪水,然后从塑料袋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她。她隐约想起来,这本《民国清流》,好像是不久前他刚从明光书店买去的。
他把书翻开,用手指点着扉页上用小楷工整书写的一行字,说:
就要过年了,没有东西送给你。今天刚好路过这里,就来送你一句话。
卢娜看清了扉页上的那行字:是谁在黄昏里亮起一盏灯——祝明光书店新春吉祥。
她知道这是台湾诗人痖弦多年前的一句诗,黄昏里那一盏灯,是书店。
卢娜的眼泪涌上来,喉咙被一股热气堵塞了,说不出一个谢字。老人走后,她看着地面上两个拖泥带水的湿鞋印,像两只风雨飘摇的小舢板,航行在茫茫书海里……她的泪水落在水迹上,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她心想,自己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多半是为了这些爱书的读者。前几年,有一位常来买书的中年女子,好像是搞室内设计的,面容姣好,衣着的款式色调搭配都很讲究。但她买书很挑剔,装帧封面的品相哪怕有一点瑕疵,她也是坚持要换一本的。她不是书友会的人,卢娜不知道她的名字。后来有一段日子,那女人没来店里,过了大半年又忽然出现了,卢娜差点没认出她,人瘦得脱了形,扶着门框,一条粉红色的长纱巾,从头顶到后脑,包裹得严严实实……卢娜不敢问她是不是病了,倒是她自己对卢娜说:我做了手术,正在养病,有很多时间可以看书。但我没有力气寻书了,你帮我推荐几本新出的小说,品相要好,故事不要太悲情……卢娜叫道:你为什么不打电话来?我可以把书给你送到家里去的呀!后来,卢娜常常去给她送书;再后来,那个女人去了省城的大医院;再后来,有一天卢娜收到一只小纸盒,打开了,里面是几本新书,一张印着玫瑰花的粉红色信笺飘下来,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小字:这些新书,我来不及看完了,寄还给你,也许还有别的人可以看。人生在世,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谢谢明光书店。
这几本书,都是她以前从明光书店买去的,封面还像新的一样。卢娜把她的信笺用一只白色的镜框镶起来,挂在书店一角的墙上。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是的,卢娜每天抬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总是会微微一颤。即便就是为了她的顾客和书友,明光书店也没有理由不硬撑下去的,至少,她要撑到实在撑不下去为止……
所以,几个月前,当那个陌生人来买书那天,临走时对她说:最好把灯光调亮一点。她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微弱的光亮下,飘过了她粉红色的纱巾。有一天晚上她来买书,书店这一线的店家,忽然跳闸了。她耐心等着她点亮了一支蜡烛,一边安慰卢娜说:不要着急,等一歇歇就会来电的,只要线路没有坏掉就不要紧……
把灯光调亮,自然没有错,但谁能保证电路不出毛病呢?不过,陌生人那句话,毕竟是暖热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她一直在等待他再来……
卢娜记得,大概在半年前,她接过一个电话,是县里一家柑橘贸易公司的老板,也是她老公的一位远亲。老板一开口就是二十万块的订单,凡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统统要豪华包装的精装本,书越厚越贵越好,他见过一套一套带锦缎盒子的那种,一盒就要好几万……卢娜一听就明白,老板是要买书当春节礼品。如今上头查得严,给官员送礼收礼是行贿,只剩下送书不违规,这点小心意,既风雅又安全……面对这笔即将到手的大生意,卢娜却并不领情,心说书是用来看的,什么时候图书都变成摆设了?不过,老板又补了一句:卢娜,这个订单数目不小,你有得赚了。你卖了那么多年书,晓得什么样的书拿得出手,买什么书,都由你说了算,我十万个放心。但我有一个条件,你听好了:书价嘛,你要按网上进货的价格,加一成给我。如果我让人到网上去买,肯定便宜很多。我把这个单给你做,是为了照顾你的生意,你老公关照过的……卢娜被他噎在那里,半天才换过一口气。她想告诉他,网上卖的那些书,从出版社进价的折扣,都在三折左右,网上书店没有店面房租压力,按五折的价格卖出去,还有赢利空间。何况很多网站也是为了打广告赚人气,常常低价倒赔卖书,属于恶性竞争。而她这样的实体店,一般进货的图书折扣都在六折以上,即使全价卖出去,书店租金、物业管理、图书损耗,加起来占到成本百分之五十,再加百分之二十的人工成本,一本书的纯利,只剩下一折左右了……她拿着话筒,一时不知该和他怎么说。图书当然是商品,但这个商品的精神价值,恐怕比封底的书价,要高出多少倍呢,算不出来的!她虽然是卖书的,但卖书和卖柑橘,不是同一个生意经。
卢娜想了想,客客气气回答说:你还是到网上去直接进货的好,网上品种齐全,你想要什么都有的……她刚要挂断电话,话筒那边大声喊道:哎哎,好说好说,只要你去帮我买来,价钱好商量,你叫我到网上去买?我又不懂书……卢娜好气又好笑,心里舍不得错过这笔生意,又有老公的情面在里头,便顺势落台,和他讨价还价了一番,柑橘老板知趣地让了价,最后是卢娜五折从网上帮他进货,六折卖给他。礼品书到货,彼此皆大欢喜,这是卢娜去年做成的最大一笔生意了。
春节过后,恰好省城的出版物发行业协会举办一个“让城市留住书店”的研讨会,也邀请卢娜去参加。那天细雨霏霏雾气弥漫,从城区和邻县来了几十个书店老板,大家的衣服都是潮乎乎的,寒气阵阵袭来,一个个的身子都缩了起来。轮到卢娜发言,她就把柑橘老板买书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了,她说没想到如今电商兼了批发商,看样子实体店以后要去网上进货,直接和电商合作了?
有人打断她说,目前国内电商和实体店的价格竞争,已经危害到整个书业的健康发展,你还说去和电商合作?据说很多发达国家,对实体书店都有严格的价格保护措施,比如说,一本新书上市,半年一年之内,网上买书不可以打折,就像电影院公映大片,三个月内不允许发行影碟一样……众人纷纷点头,议论说这么好的法规,可惜中国怎么就没有呢?政府有责任保护图书的价格稳定,市场经济也是要讲规矩的,不晓得中国以后会不会出台这个政策?
“纯真年代”书吧的经理盛绣接话:书店书吧书屋,统统姓“书”,凡是姓书的,都是一家人,但现在民营书店好像是被领养的,不是亲生的一样……有人附和:现在书店等于体验店、图书馆,老板花钱开店,读者免费阅读;网上各路神仙打架,网下凡人小民受苦!有人叹气说:现在实体书店不开咖啡吧就活不成,简餐文具,都成了实体店的标配,其实都以非图书的行为在养活书店。这样搞下去,将来书店就快变成美容健身房台球屋棋牌室儿童乐园的“跨界”创意产业了……图书图书,宏伟蓝图变成唯利是图!
省里报刊发行部门的人说:现在社会的整体阅读生态环境不好,这几年城市道路一整改,就把书报亭都撤掉了。据说书刊的零售额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书报亭开始赔钱,街上那些报亭一个个都不见了,下班就连买一份晚报都不晓得到哪里去买……
牢骚话说了一箩筐,大家心里越发惶然。
后来晓风书屋的褚经理发言。他们夫妻搭档经营的晓风书屋,已在全省开了十几家连锁店,每一家都是不同类型的主题书店。晓风在城区有一家分店,兼顾手工定制蛋糕烘烤饼干,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都是欢喜的。小褚慢悠悠说:我觉得实体书店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大家都在摸索方向。政府的职责、书店的经营模式、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三者缺一个环节,都是水桶的那块短板。政府应当有长远眼光,对图书资源进行整体合理配置,用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来扶持实体书店。年年开“两会”,代表委员年年呼吁建议政府设立“全民阅读日”,阅读方面的具体建议,已经提了很多,我就不重复了。我想说的是书店自身的问题,我倒是不担心没人读书,我想得最多的,是他们到底在读什么?读了什么?书店怎样让读者知道什么是好书?怎么选书?如今书太多,普通读者一走进书店就头晕,不晓得哪一种书买了回去,才是自己需要的。我们卖书人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好书送到读者手里。今后书业的发展趋势,不仅仅看流通效益,还要看书店的文化品位,所以书店自身的服务方式要改进,提高书店从业人员对图书的鉴赏能力,假如顾客提问,售货员一问三不知,读者掉头就走了,以后就对买书有排斥心理。我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不能拿出一点资金,定期开办专业培训班呢?到了大学生的寒暑假,我们也可以主动招募、选择那些爱书的人,来书店做义工,做图书导购……
卢娜听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小褚的句句话都和她想到一起去了。晓风书屋进书的门槛高,对每一种书都要设立一个预期的“目标读者”,新书进货之前,提前做好功课,一本都不含糊,就像打靶射箭,不敢奢望命中十环九环,也不至于飞到靶向之外去。卢娜一向很佩服小褚的,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做到晓风其中一家分店那么好,她就心满意足了。
最后新华书店的老板发言说:我同意小褚的意见,如今实体店确实是在垂死挣扎,但我们自己也要想办法转型自救,创造更多新的销售模式。比方说,可以用图书馆加书店的模式,为大企业、金融界、电子业的高收入员工,提供图书专项服务;零售书店也可以和新华书店合作,新华书店的品种齐全,小书店网点分布广、经营灵活,双方取其所长,加快流转率,把库存全部盘活……有人打断他,说新华书店当惯了老大,民营书店被“收编”,假如不按照新华书店的路数走,新华动不动就“断粮”,民营书店等于自投罗网,这个办法行不通……又有人抱怨,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还是房屋租金。依靠书店的自有资金,租不起好地段的街面房,只好搬到房租便宜的背街区位去,买书的人寻不到店面,客源越发减少,书店利润更少,变成恶性循环。有人提议,应该去找一位政协委员,为书店写个提案,建议设立一个全国性的实体书店基金会,政府拨款加民间募集资金,每年对城镇的大小实体书店,统一进行业绩综合评估。那些信誉好的书店,应当给予减免房租作为奖励。各地闲置的军产房、文化系统内部的空房、商业性楼盘的尾房,都可以想办法调剂出来给书店使用,也可以均衡社区的图书网点分布……
大家又七七八八说了很多,说来说去,除了网店电商的书价之外,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又回到书店的房租上头。有人说:房租房租,必将成为压垮实体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危言耸听啊,卢娜的明光书店虽然是私产,但她也赞成这个说法。
窗外的小雨一直不停,天空像大家的心情一样灰暗朦胧。会议结束前,省出版物发行业协会的秘书长,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去年年底深圳市人大刚刚通过的阅读立法。卢娜觉得新鲜,阅读立法?难道不读书就是违法吗?往下细听,才渐渐明白,这个立法其实就是“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是为了规范政府行为,也就是说,政府必须为公众提供阅读服务的人才资金以及基本场馆设施,保障市民的文化公共权利,否则就是“不作为”……卢娜早就听说,深圳的读书活动搞得特别好,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她上网查阅过,深圳市有一座设备先进的中心书城,每个区有区一级书城,所有的街道都配备了功能齐全的书吧。全城的图书馆自动借阅系统,已经覆盖了所有的机关企业大专院校……深圳每年都有“读书月”,延续整整一个月时间,举办百十种读书活动,图书不夜城、名家讲座、年度好书颁奖活动,最让卢娜感兴趣的是,深圳读书月活动,其中竟然还设了一个“领读者奖”,专门奖给那些优秀的图书推荐者、书评家,以及民间自发的各种“读书会”……
卢娜觉得眼前渐渐亮起来,天空好像转晴了,一线桔色的夕阳,穿过厚厚的云层,投射到会议室的窗户上,大家都在兴奋地交头接耳,有人提议,出版发行业协会应该组织大家去深圳亲眼看一看,差旅费由各个书店自己承担好了。一时间,弥漫在会场上的愁云惨雾,渐渐飘散开去。
希望,亮光!——卢娜在笔记本上潦草地写。又写:坚持!高贵的坚持!
自己呆呆地看了一会儿,却又飞快地涂掉了。
那天散会后,卢娜本想赶紧开车到城西去一趟,她听说,省城有一位作家用自己的工作室,开了一家叫做“理想谷”的书吧,免费为读者提供读书场所。“理想谷”一间大屋,三面墙壁,一格格图书一直顶到天花板上,中间是瀑布一样垂挂的青藤(也许是绿萝或青苔),楼梯呀地板呀,到处都是可以坐下来读书的地方,一伸手就能拿到书。每天都有人从很远的地方专门到“理想谷”来看书,一块钱一杯咖啡,可以坐一天……只要想一想那个场景,就让卢娜激动又感动。她早就打算去一趟,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但她刚出门,就被晓风书屋的小褚经理叫住了。
褚经理笑吟吟的,好像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果然,小褚给她透露了一个消息:刚才大家提的建议里,其中有一项,本省的有关部门已经领先了,专门设立了某项文化建设工程,拨出了一笔专款,给书店作为补贴和奖励,民营书店也有少量名额。本省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拿出这一大笔钱。不过,这个补贴是有条件的,书店的固定资产必须要在一百万以上、连续多年信誉良好、还有营业额呀纳税状况呀,有关部门都要对书店一一进行资产评估……卢娜的明光书店,房产是自主产权,县城的中心地段,一楼一底一百多米的房子,起码值个七八十万?加上流动资产,差不多就够百万了,其他条件都应该符合标准的……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卢娜有点发懵,好像寒冬腊月里,天上掉下一件厚厚的羽绒大衣,把她暖暖地罩在里头。她结结巴巴对小褚说:我不够的不够的,比我做得好的民营书店有的是,你看盛绣的宝石山“纯真年代”书吧,城市名片、文化客厅,好口碑好业绩好风景人人都欢喜,她的名气大、影响大,要评就应该评她……
小褚轻叹一声:“纯真年代”是好,但她的书吧房产租期五年,当年为了装修,把她家的积蓄都花光了,平时书吧的收入,也就够维持日常开销而已,哪里来的百万固定资产呢?好多民营书店,都被卡在这一条上了,我不晓得这种规定是个什么道理。如果书店自己有百万资产,政府补贴也就不算是雪中送炭了。不说了不说了,我看你还是回去算算账,有个思想准备,尽量争取争取……
卢娜倒抽一口冷气。想不到她当年用自家房屋开书店,房产所有权在某一天能救她于水火?也是呢,那些租房开书店的小老板,等于月月在替房东打工。明光书店不用交房租,才苟活到现在。假如明光书店既要交房租又要养员工,恐怕早两年就关门大吉了。感谢外婆!感谢老公啊!
等她回到县城后不久,县文化局果然有人到店里来“视察”了一番,向她简单介绍了情况,还让她填了好几份表格,书友会的人给她写了读者评议,她还去银行开了纳税证明等等。如此折腾一番之后,不仅没有“好消息”传来,从此连消息都没有了。好像云雾里的那件羽绒服,塘边刚刚才开始养鸭子。一春一夏,即使等到鸭子长大,一寸寸绒毛填进大衣壳里,做成了羽绒服,又哪里就刚好披裹在自己头上呢?卢娜每天发愁操心的事情太多,过了一两个月,就把这个“好消息”,连同开会的热闹都忘在脑后了。在江南这个地方,一年四季,阴天下雨的日子,总归比晴天要多的。
这天下午,她望着那几个年轻人匆匆逃出书店的背影,真想对他们喊一声:要拍封面尽管来啊,说不定再过一年半载,明光书店关门了,你们连拍书的地方都没有了呢!
学生们走了以后,书店又冷清下来。卢娜坐在窗口,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发呆。她等的那个陌生的取书人,也许不会来了,过几天,她要记得把那本《文化繁荣》退掉。她等的那个老同学,也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亲自爬到书店门上,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当他有一天终于想起回乡扫墓的辰光,这里是一扇紧闭的门,他再也寻不见她了。